种植方式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5 05:25
2011201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西沟门实验基地,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Martin.cv.CaoyuanNo.3)和锡林郭勒缘毛雀麦(BromusciliatusL.cv.Xilinguole)为材料、休闲地为对照,建立单播、间行混播及同行混播人工草地,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牧草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草原3号杂花苜蓿与缘毛雀麦混播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单播和休闲地;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种植方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逐渐减少。(2)不同种植方式影响草原3号杂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混播时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单播,而缘毛雀麦单播时较混播高,草原3号杂花苜蓿与缘毛雀麦地下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地上生物量相似;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呈正相关,与牧草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3)在混播方式中,草原3号杂花苜蓿CRa值大于1,其竞争力大于缘毛雀麦。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背景
1.1.1 种植方式的研究
1.1.2 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
1.1.3 牧草生物量的研究
1.1.4 牧草种间竞争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2.2 土壤微生物量碳(C)氮(N)的测定
2.2.3 牧草生物量的测定
2.2.4 牧草种间竞争力的测定
2.2.5 牧草种间竞争率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1.1 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2 休闲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3 单播苜蓿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4 单播雀麦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5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6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7 小结
3.2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3.2.1 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2 休闲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3 单播苜蓿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4 单播雀麦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5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6 同行混播处理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7 小结
3.3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3.3.1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种植方式对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3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4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6 不同种植方式对雀麦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7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苜蓿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8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雀麦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9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种间竞争力与竞争率的影响
3.3.10 小结
3.4 土壤微生物量与牧草生物量的关系
3.4.1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2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3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4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4.6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4.7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8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9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10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4.3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生物量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草地种内种间竞争与生产稳定性[J]. 好斯巴特,魏绍成. 草原与草坪. 2011(06)
[2]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 王彦龙,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吴海艳,盛利,杨时海,李世雄. 草地学报. 2011(01)
[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1)
[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J]. 张成霞,南志标. 草业科学. 2010(06)
[5]不同种植方式对北疆绿洲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刘瑜,褚贵新,梁永超,李俊华,王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3)
[6]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水问题分析[J]. 池宝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10(01)
[7]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作物指标的影响[J].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生态学杂志. 2009(11)
[8]不同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商的影响[J]. 毕冬梅,张仁陟,汪娟,王新建,蔡立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6)
[9]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J].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So Hwat B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5)
[10]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刘建军,冯波,张宾.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5)
博士论文
[1]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D]. 王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赵庆龙.山东农业大学 2011
[2]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D]. 高会军.山东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7038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背景
1.1.1 种植方式的研究
1.1.2 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
1.1.3 牧草生物量的研究
1.1.4 牧草种间竞争的研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2.2 土壤微生物量碳(C)氮(N)的测定
2.2.3 牧草生物量的测定
2.2.4 牧草种间竞争力的测定
2.2.5 牧草种间竞争率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3.1.1 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2 休闲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3 单播苜蓿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4 单播雀麦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5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6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3.1.7 小结
3.2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3.2.1 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2 休闲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3 单播苜蓿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4 单播雀麦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5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6 同行混播处理不同月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3.2.7 小结
3.3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3.3.1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种植方式对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3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4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6 不同种植方式对雀麦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7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苜蓿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8 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月雀麦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3.9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种间竞争力与竞争率的影响
3.3.10 小结
3.4 土壤微生物量与牧草生物量的关系
3.4.1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2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3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总生物量的关系
3.4.4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4.6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4.7 单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8 间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9 同行混播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3.4.10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4.2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4.3 不同种植方式对牧草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牧草生物量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草地种内种间竞争与生产稳定性[J]. 好斯巴特,魏绍成. 草原与草坪. 2011(06)
[2]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 王彦龙,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吴海艳,盛利,杨时海,李世雄. 草地学报. 2011(01)
[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1)
[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J]. 张成霞,南志标. 草业科学. 2010(06)
[5]不同种植方式对北疆绿洲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刘瑜,褚贵新,梁永超,李俊华,王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3)
[6]山西旱地农业发展的水问题分析[J]. 池宝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10(01)
[7]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作物指标的影响[J].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生态学杂志. 2009(11)
[8]不同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商的影响[J]. 毕冬梅,张仁陟,汪娟,王新建,蔡立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6)
[9]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J].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So Hwat Bing.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5)
[10]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李升东,王法宏,司纪升,孔令安,刘建军,冯波,张宾.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5)
博士论文
[1]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D]. 王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赵庆龙.山东农业大学 2011
[2]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D]. 高会军.山东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7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18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