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Ⅱ类MHC基因分离与化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31 23:49
林麝是我国兽类中具有极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资源动物。雄性林麝的麝香囊腺分泌的麝香在医药和香水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对麝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人为的乱捕乱猎和栖息地破坏,林麝的数量不断下降,已到了邻近灭绝的边缘。人工养殖林麝已有50多年,但圈养林麝的种群因疾病等多种限制因素的困扰而发展缓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物种展开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脊椎动物中多态性最高的一个超基因家族,其编码的细胞膜表面蛋白在识别、呈递外来抗原并引发下游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功能的MHCⅡ类分子是由一个α链和一个β链非共价结合形成的二聚体,其分别由MHCⅡ的A基因和B基因编码。MHCⅡ类A基因和B基因exon2编码的抗原结合区具有非常高的多态性,与物种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及适应复杂的环境直接相关。本研究以四川养麝研究所的115只林麝个体为对象,通过对MHCⅡ类经典的DR和DQ座位的分离、遗传变异分析和化脓性疾病相...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1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应用
1.1 MHC的分类、组织分布、结构与功能
1.1.1 MHC的分类与组织分布
1.1.2 MHCⅠ类的结构与功能
1.1.3 MHCⅡ类的结构与功能
1.1.4 MHC基因多态性的维持机制
1.2 MHC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第2章 林麝研究综述
2.1 林麝的生物学特征
2.1.1 基本形态特征
2.1.2 分类与分布
2.1.3 食性与繁殖
2.2 林麝的行为、生态及相关研究
2.3 林麝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2.4 致危根源与养殖现状
2.4.1 麝香及致危根源
2.4.2 人工养殖现状
2.5 林麝化脓性疾病
2.5.1 林麝化脓疾病的症状
2.5.2 化脓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4章 林麝MHC Ⅱ DR位点的分离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林麝DR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4.2.3 林麝DR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林麝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4.3.2 林麝DRA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4.3.3 林麝DRA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4.3.4 林麝DRA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4.3.5 林麝DR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4.3.6 林麝DR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4.3.7 林麝DRB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4.4 实验小结
第5章 林麝MHC Ⅱ DQ位点的分离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来源
5.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5.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5.2.1 林麝DQ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5.2.2 林麝DQ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林麝DQA基因exon 2-intron 2-exon 3序列的扩增结果
5.3.2 林麝DQA基因exon 2侧翼intron 1序列的扩增结果
5.3.3 林麝DQA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4 林麝DQA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5 林麝DQ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5.3.6 林麝DQ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扩增结果
5.3.7 林麝DQB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8 林麝DQB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4 实验小结
第6章 林麝MHC Ⅱ类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6.1 数据处理
6.1.1 序列的处理和分析
6.1.2 系统发育分析
6.2 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6.2.1 林麝DR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2.2 林麝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2.3 林麝DQ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3 实验小结
第7章 林麝化脓性疾病与MHC Ⅱ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分析
7.1 实验材料
7.1.1 样品来源
7.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7.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和步骤
7.2.1 林麝粪便gDNA的提取
7.2.2 林麝粪便基因组DNA的纯化
7.2.3 林麝MHC DR & DQ基因的座位特异性PCR
7.2.4 林麝MHC DR & DQ基因exon 2种群变异的SSCP分析
7.3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和讨论
7.4.1 林麝粪样基因组的提取结果
7.4.2 林麝各个位点的粪样扩增及分型结果
7.4.3 林麝MHCⅡ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统计
7.4.4 林麝MHCⅡ基因易感组和抗病组的X
2适合性检验
7.4.5 林麝MHCⅡ基因多态性与脓肿病的关联分析
7.5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内容及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麝化脓病细菌性病原诊断鉴定[J]. 李秋波,颜其贵,康纪平,李萍,熊卫平. 野生动物. 2012(04)
[2]发情周期圈养雌性林麝粪样孕酮的变化[J]. 郎冬梅,胡德夫,邹青,王毅花. 特产研究. 2011(04)
[3]林麝疾病预防与治疗[J]. 李亚红,赵玲爱.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7)
[4]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 赵克雷,李旭鑫,帕哈尔定·帕拉哈提,曾博,张修月,岳碧松. 四川动物. 2011(04)
[5]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J]. 杨营,冯达永,王承旭,王建明,廖婷彬. 四川动物. 2011(03)
[6]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吴民耀,王念,惠董娜,王晓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7]林麝的人工繁殖技术[J]. 吕树臣,王春清,山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9)
[8]麝香药用价值研究[J]. 安谈红. 吉林农业. 2010(08)
[9]黄麂Mhc-DRB基因多态性及其维持机制[J]. 虞健,梁文明,朱飞虎,徐思,吴海龙. 兽类学报. 2010(01)
[10]林麝肺炎及化脓性疾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 罗燕,程建国,王建明,康纪平,蔡永华,李秋波,贾炼.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1)
博士论文
[1]大熊猫Ⅱ类MHC功能基因的分离及适应性进化研究[D]. 陈艺燕.浙江大学 2009
[2]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 刘春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 薛程.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林麝AFLP的多态性研究及产麝性能的标记分析[D]. 陈轩.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9219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1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应用
1.1 MHC的分类、组织分布、结构与功能
1.1.1 MHC的分类与组织分布
1.1.2 MHCⅠ类的结构与功能
1.1.3 MHCⅡ类的结构与功能
1.1.4 MHC基因多态性的维持机制
1.2 MHC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第2章 林麝研究综述
2.1 林麝的生物学特征
2.1.1 基本形态特征
2.1.2 分类与分布
2.1.3 食性与繁殖
2.2 林麝的行为、生态及相关研究
2.3 林麝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2.4 致危根源与养殖现状
2.4.1 麝香及致危根源
2.4.2 人工养殖现状
2.5 林麝化脓性疾病
2.5.1 林麝化脓疾病的症状
2.5.2 化脓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4章 林麝MHC Ⅱ DR位点的分离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林麝DR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4.2.3 林麝DR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林麝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4.3.2 林麝DRA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4.3.3 林麝DRA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4.3.4 林麝DRA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4.3.5 林麝DR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4.3.6 林麝DR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4.3.7 林麝DRB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4.4 实验小结
第5章 林麝MHC Ⅱ DQ位点的分离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来源
5.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5.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5.2.1 林麝DQ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5.2.2 林麝DQ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1 林麝DQA基因exon 2-intron 2-exon 3序列的扩增结果
5.3.2 林麝DQA基因exon 2侧翼intron 1序列的扩增结果
5.3.3 林麝DQA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4 林麝DQA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5 林麝DQ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5.3.6 林麝DQ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扩增结果
5.3.7 林麝DQB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3.8 林麝DQB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5.4 实验小结
第6章 林麝MHC Ⅱ类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6.1 数据处理
6.1.1 序列的处理和分析
6.1.2 系统发育分析
6.2 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6.2.1 林麝DR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2.2 林麝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2.3 林麝DQ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6.3 实验小结
第7章 林麝化脓性疾病与MHC Ⅱ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分析
7.1 实验材料
7.1.1 样品来源
7.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7.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和步骤
7.2.1 林麝粪便gDNA的提取
7.2.2 林麝粪便基因组DNA的纯化
7.2.3 林麝MHC DR & DQ基因的座位特异性PCR
7.2.4 林麝MHC DR & DQ基因exon 2种群变异的SSCP分析
7.3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和讨论
7.4.1 林麝粪样基因组的提取结果
7.4.2 林麝各个位点的粪样扩增及分型结果
7.4.3 林麝MHCⅡ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统计
7.4.4 林麝MHCⅡ基因易感组和抗病组的X
2适合性检验
7.4.5 林麝MHCⅡ基因多态性与脓肿病的关联分析
7.5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内容及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麝化脓病细菌性病原诊断鉴定[J]. 李秋波,颜其贵,康纪平,李萍,熊卫平. 野生动物. 2012(04)
[2]发情周期圈养雌性林麝粪样孕酮的变化[J]. 郎冬梅,胡德夫,邹青,王毅花. 特产研究. 2011(04)
[3]林麝疾病预防与治疗[J]. 李亚红,赵玲爱.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7)
[4]圈养林麝脓肿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 赵克雷,李旭鑫,帕哈尔定·帕拉哈提,曾博,张修月,岳碧松. 四川动物. 2011(04)
[5]四川围栏养殖林麝采食植物种类调查[J]. 杨营,冯达永,王承旭,王建明,廖婷彬. 四川动物. 2011(03)
[6]林麝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 吴民耀,王念,惠董娜,王晓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7]林麝的人工繁殖技术[J]. 吕树臣,王春清,山宇.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19)
[8]麝香药用价值研究[J]. 安谈红. 吉林农业. 2010(08)
[9]黄麂Mhc-DRB基因多态性及其维持机制[J]. 虞健,梁文明,朱飞虎,徐思,吴海龙. 兽类学报. 2010(01)
[10]林麝肺炎及化脓性疾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 罗燕,程建国,王建明,康纪平,蔡永华,李秋波,贾炼.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1)
博士论文
[1]大熊猫Ⅱ类MHC功能基因的分离及适应性进化研究[D]. 陈艺燕.浙江大学 2009
[2]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 刘春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 薛程.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林麝AFLP的多态性研究及产麝性能的标记分析[D]. 陈轩.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9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0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