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醛缩酶、烯醇化酶和己糖激酶基因的克
发布时间:2021-06-17 13:51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由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能量代谢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基础,而对于许多寄生虫来说,糖酵解是其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在糖酵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类在寄生虫的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醛缩酶(aldolase)、烯醇化酶(enolase)和己糖激酶(hexokinase)是糖酵解途径中的3个关键酶,不仅在寄生虫的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寄生虫的入侵和免疫逃避提供帮助。为了探寻旋毛虫体内的糖酵解酶类能否对宿主起到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如下工作:1.旋毛虫醛缩酶(Tsald)、烯醇化酶(Tseno)和己糖激酶2(Tshk2)基因的克隆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旋毛虫Tsald基因序列(XM003374234)、Tseno基因序列(AF363629.1)和Tshk2基因序列(XM003371674.1)分别设计引物。以旋毛虫肌幼虫总RNA为模板,用RT-P...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旋毛虫成虫(a雌虫,b雄虫)(引白Villella)??Fi1-1?a.Adult?female?T.?siralisb,Adult?male?T,?siralis?(?From?Villella)??
a?b??图1-1旋毛虫成虫(a雌虫,b雄虫)(引白Villella)??Fig?1-1?a.?Adult?female?T.?spiralis;?b,?Adult?male?T,?spiralis?(?From?Villella)??1.3旋毛虫生活史??旋毛虫的生活史见图1-2。当人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了含有肌幼虫时期旋毛虫的??肉类后,在胃液中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被消化了的肉中释放出来,侵入小??肠上H分之二段的化状上皮细胞中[7-81,并在约30个小时的时间内通过4次贼皮发育??成成虫并开始进行交配。成年雌虫在交配后的第4天开始产出新生幼虫。一条雌虫一??生最多能够产出近2000条新尘幼虫。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宿主的免疫系统没有察觉??到雌虫便可^文一直产虫。当宿主的免疫应答发挥作用时,便通过免疫反应干扰雌虫体??内虫卵的脏胎发育并通过一系列尘理反应将成虫排出肠外,这一过程持续约数周。新??化幼虫具有像利剑般的口锥,能借此来穿透进入淋己或血液循环中并进入全身各处器??2??
现在人们已将两类醒缩酶的催化机理研究清楚,发现它们分别有着各自的催化方??式[^1]。第一型酸缩酶利用一个具有活性的赖氨酸残基激活底物(果糖_1,6_二稱酸)??并与之形成Schif碱中间体从而实现底物丽的活化(图3-2)。S沈if碱随后W稀胺的形??式使得底物4号位碳上的超基去质子化,生成G3P和DHAP。其中一型醒缩酶催化位??点上赖氨酸与中间体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来推动反应的进行,此外,还发现在其駿基端??341?363位肤段对该酶的催化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其同工酶在C-末端区??域周围都有独特的二级结构有关。??相比之下,二型酵缩酶通过一种二价金属离子(如巧离子、镑离子)与底物上二??碳位的艱基和H碳位的径基形成配位键,继而通过H号位碳和四号位碳的裂解形成较??为稳定的五碳娇二醇化物中间体(图3-2)。目前对二型酸缩酶研究的较为透彻的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醇缩酶(ecFPA)。二型醒缩酶具有(有二型醇缩酶筒状折叠结构,??能够将存在于C-末端筒状结构上的催化位点催化金属离子与底物上二碳位的幾基和??H碳位的駿基形成味啤结构,而起催化作用的是催化位点上位于1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毛虫p43与p53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J]. 庞宇,李巍,韩彩霞,伊娜娜,刘畅,俞昭旸,宋铭忻. 中国兽医科学. 2013(03)
[2]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J]. 郑德福,肖宁,冯萍,许光荣,欧阳清,廖琳,叶萍,陈漪澜.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1(03)
[3]日本血吸虫亮氨酸氨基肽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重组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观察[J]. 刘萍,沈继龙,钟政荣,罗庆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6)
[4]旋毛虫TsP53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J]. 王鸿盛,李文卉,盖文燕,姚菊霞,曲自刚,王艳华,张德林,薛慧文,付宝权. 中国兽医科学. 2010(10)
[5]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研究进展[J]. 朱占胜,吴明灿,陈世洁,王鹏,赵光锐. 中国公共卫生. 2010(09)
[6]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J]. 王睿,王中全,崔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1)
[7]体内电穿孔增强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J]. 戴洋,朱荫昌,唐建霞,王晓婷,鲁飞,章辉,徐明,许永良,管晓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8(03)
[8]α烯醇化酶——古老的蛋白,崭新的功能[J]. 朱理安,方宁远.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4)
[9]我国旋毛虫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治对策[J]. 崔晶,王中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S1)
[10]国外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J]. 崔晶,王中全.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05)
博士论文
[1]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 路义鑫.东北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日本血吸虫重组烯醇化酶研究[D]. 邱春辉.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35319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旋毛虫成虫(a雌虫,b雄虫)(引白Villella)??Fi1-1?a.Adult?female?T.?siralisb,Adult?male?T,?siralis?(?From?Villella)??
a?b??图1-1旋毛虫成虫(a雌虫,b雄虫)(引白Villella)??Fig?1-1?a.?Adult?female?T.?spiralis;?b,?Adult?male?T,?spiralis?(?From?Villella)??1.3旋毛虫生活史??旋毛虫的生活史见图1-2。当人或动物生食或半生食了含有肌幼虫时期旋毛虫的??肉类后,在胃液中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被消化了的肉中释放出来,侵入小??肠上H分之二段的化状上皮细胞中[7-81,并在约30个小时的时间内通过4次贼皮发育??成成虫并开始进行交配。成年雌虫在交配后的第4天开始产出新生幼虫。一条雌虫一??生最多能够产出近2000条新尘幼虫。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宿主的免疫系统没有察觉??到雌虫便可^文一直产虫。当宿主的免疫应答发挥作用时,便通过免疫反应干扰雌虫体??内虫卵的脏胎发育并通过一系列尘理反应将成虫排出肠外,这一过程持续约数周。新??化幼虫具有像利剑般的口锥,能借此来穿透进入淋己或血液循环中并进入全身各处器??2??
现在人们已将两类醒缩酶的催化机理研究清楚,发现它们分别有着各自的催化方??式[^1]。第一型酸缩酶利用一个具有活性的赖氨酸残基激活底物(果糖_1,6_二稱酸)??并与之形成Schif碱中间体从而实现底物丽的活化(图3-2)。S沈if碱随后W稀胺的形??式使得底物4号位碳上的超基去质子化,生成G3P和DHAP。其中一型醒缩酶催化位??点上赖氨酸与中间体形成稳定的共价键来推动反应的进行,此外,还发现在其駿基端??341?363位肤段对该酶的催化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其同工酶在C-末端区??域周围都有独特的二级结构有关。??相比之下,二型酵缩酶通过一种二价金属离子(如巧离子、镑离子)与底物上二??碳位的艱基和H碳位的径基形成配位键,继而通过H号位碳和四号位碳的裂解形成较??为稳定的五碳娇二醇化物中间体(图3-2)。目前对二型酸缩酶研究的较为透彻的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醇缩酶(ecFPA)。二型醒缩酶具有(有二型醇缩酶筒状折叠结构,??能够将存在于C-末端筒状结构上的催化位点催化金属离子与底物上二碳位的幾基和??H碳位的駿基形成味啤结构,而起催化作用的是催化位点上位于1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旋毛虫p43与p53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J]. 庞宇,李巍,韩彩霞,伊娜娜,刘畅,俞昭旸,宋铭忻. 中国兽医科学. 2013(03)
[2]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J]. 郑德福,肖宁,冯萍,许光荣,欧阳清,廖琳,叶萍,陈漪澜.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1(03)
[3]日本血吸虫亮氨酸氨基肽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重组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观察[J]. 刘萍,沈继龙,钟政荣,罗庆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6)
[4]旋毛虫TsP53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J]. 王鸿盛,李文卉,盖文燕,姚菊霞,曲自刚,王艳华,张德林,薛慧文,付宝权. 中国兽医科学. 2010(10)
[5]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研究进展[J]. 朱占胜,吴明灿,陈世洁,王鹏,赵光锐. 中国公共卫生. 2010(09)
[6]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J]. 王睿,王中全,崔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1)
[7]体内电穿孔增强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J]. 戴洋,朱荫昌,唐建霞,王晓婷,鲁飞,章辉,徐明,许永良,管晓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8(03)
[8]α烯醇化酶——古老的蛋白,崭新的功能[J]. 朱理安,方宁远.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04)
[9]我国旋毛虫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治对策[J]. 崔晶,王中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S1)
[10]国外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J]. 崔晶,王中全.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05)
博士论文
[1]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 路义鑫.东北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日本血吸虫重组烯醇化酶研究[D]. 邱春辉.福建农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35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3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