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奶牛对外源激素处理的响应及内源FSH浓度的变化
本文关键词:繁殖奶牛对外源激素处理的响应及内源FSH浓度的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试验一不同剂量的外源激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生殖激素对奶牛的繁殖性能发挥着关键调控作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PGF2α和GnRH对奶牛产后子宫复原以及不返情率的影响,以探讨繁殖奶牛对外源激素的调控响应。试验分别选择体况评分(BCS)为2.5-4和大于4的荷斯坦奶牛各15头,分别为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将两组试验牛分别随机分为3组(A、B、C;n=5),进行3种不同剂量PGF2α和GnRH的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处理,并进行子宫粘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分析奶牛的同期发情率和不返情率,确定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中最适的PGF2α和GnRH注射剂量。结果表明:1.通过低剂量激素处理的BCS在2.5-4之间的奶牛,子宫粘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从第14d以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在第35d时子宫粘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分别显著升高到4.05和3.45(P0.05)。2.通过高剂量激素处理的BCS大于4的奶牛,第28d时子宫粘液评分显著升高到3.84(P0.05),第35d时升高到4.12(P0.05);在第35d时直肠检测评分显著升高到3.54(P0.05)。3.对于BCS为2.5-4之间的奶牛,PGF2α和GnRH的剂量分别为0.6mg和60μg时,通过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使得奶牛的发情时间最为集中,同期发情效果最理想,不返情率较高;对于BCS大于4的奶牛,PGF2α和GnRH的剂量分别为0.8mg和80μg时,同期发情定时配种效果较优。试验二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奶牛排卵及内源FSH浓度的影响通过两种不同的同期发情定时配种技术,探讨了联合使用PGF2α和GnRH对奶牛排卵和内源FSH浓度的影响。选取BCS为2.5-4之间且产后90d以上不发情、两次配种以上仍然不孕的奶牛4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n=20)。对试验组Ⅰ、Ⅱ进行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处理(四次PGF2α两次GnRH法、两次PGF2α四次GnRH法),并进行子宫粘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测定血液中促卵泡素(FSH)浓度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种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的同期发情率、不返情率。结果表明:1.试验组Ⅰ奶牛处理结束后子宫粘液评分和直肠检测评分分别提高了0.55和0.45(P0.05),试验组Ⅱ处理结束后分别提高了0.30和0.45(P0.05);试验组Ⅰ、Ⅱ奶牛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80%、90%。2.试验组Ⅰ奶牛在试验第0-32d时Qg源FSH浓度呈现升高趋势,在第33d时升高到一个峰值为21.05 ng/mL,第34d时下降到14.32 ng/mL,第33d奶牛发生排卵,此时配种情期不返情率达到65%。试验组Ⅱ奶牛在试验第0-26d时Qg源FSH浓度呈现升高趋势,在第27d时升高到一个峰值为20.68 ng/mL,第28d时下降到19.32 ng/mL,第27d奶牛开始排卵,此时配种情期不返情率达到70%。3.试验组Ⅰ的第一个情期不返情率为65%,试验组Ⅱ第一个情期不返情率为70%。4.试验所采用的两种同期发情定时配种程序均可以促进子宫恢复正常功能,有效调节子宫的生理功能与活性以及Qg源FSH浓度,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尤其对于不发情、多次配种不孕以及生殖有障碍的奶牛,可有效消除奶牛的繁殖障碍以及子宫炎症,大大提高奶牛不返情率。
【关键词】:奶牛 外源激素 子宫复原 同期发情 定时配种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23
【目录】:
- 摘要4-6
- Summary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3
- 1 奶牛繁殖障碍研究现状10-11
- 1.1 奶牛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及表现10-11
- 1.2 奶牛繁殖障碍对奶牛业的影响11
- 2 奶牛繁殖机能调节使用的主要生殖激素概述11-15
- 2.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11-13
- 2.2 促黄体素13
- 2.3 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14
- 2.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15
- 2.5 前列腺素15
- 2.6 激素间协同和抗衡作用15
- 2.7 激素剂量的控制15
- 3 不同药物对奶牛产后子宫复原应用的研究现状15-19
- 3.1 抗生素在奶牛产后子宫复原中的应用16
- 3.2 中草药在奶牛产后子宫复原中的应用16-17
- 3.3 激素在奶牛产后子宫复原中的应用17-18
- 3.4 牛至精油在奶牛产后子宫复原中的应用18-19
- 3.5 其他药物及方法的应用19
- 4 奶牛同期发情定时配种技术研究现状19-22
- 4.1 奶牛同期发情的不同处理方法19-21
- 4.2 同期发情定时配种技术研究进展21-22
- 4.3 同期发情定时配种技术在奶牛生产实践中的意义22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22-23
- 第二章 试验研究23-36
- 试验一 不同剂量的外源激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23-30
- 前言23
- 1 材料与方法23-26
- 1.1 试验材料23-24
- 1.2 试验设计24
- 1.3 测定指标24-25
- 1.4 数据处理25-26
- 2 结果与分析26-29
- 2.1 试验期奶牛的发情观察统计分析26
- 2.2 繁殖奶牛健康状况评分分析26-29
- 2.3 不返情率统计分析29
- 3 小结29-30
- 试验二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奶牛排卵和内源FSH浓度的影响30-36
- 前言30
- 1 材料与方法30-32
- 1.1 试验材料30
- 1.2 实验设计30-31
- 1.3 采集血样31-32
- 1.4 测定指标32
- 1.5 数据处理32
- 2 结果与分析32-35
- 2.1 试验期奶牛的发情观察统计分析32
- 2.2 繁殖奶牛Qg源FSH浓度以及健康状况评分变化的分析32-34
- 2.3 不返情率统计分析34-35
- 3 小结35-36
- 第三章 讨论36-41
- 1 不同剂量的外源激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36-37
- 2 外源激素处理对奶牛子宫复原的影响37-38
- 3 外源激素处理对内源FSH浓度的影响38-39
- 4 FSH浓度变化与奶牛排卵以及不返情率的关系39
- 5 同期发情定时配种对奶牛不返情率的影响39-41
- 第四章 全文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50
- 致谢50-51
- 作者简介51-52
- 导师简介52-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喜喜;吴建平;刘婷;陈昊;吴宁;岳燕;;全混合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泌乳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和蹄病发生率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年02期
2 杨昭;刘婷;吴建平;雷赵民;万学瑞;何冰;;TMR中添加牛至精油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14期
3 陈昊;刘婷;姚喜喜;吴宁;王建福;吴建平;;牛至精油对荷斯坦奶牛乳房炎和腹泻发病率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5年02期
4 余长林;王富才;刘学洪;;同期发情对奶牛繁殖障碍的治疗效果[J];中国牛业科学;2015年01期
5 胡广胜;王旭荣;杨峰;陈炅然;苗小楼;王玲;罗金印;李新圃;李宏胜;;奶牛子宫内膜炎免疫调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3年11期
6 李勇;何生虎;许斌;张学礼;;中草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体外抑菌试验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3年05期
7 黄璐;朱志谦;欧德渊;施云刚;禾彩红;;贵阳某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3年05期
8 刘福元;张云峰;王海萍;刘华;杨旭民;;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料细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J];草食家畜;2013年01期
9 王国卿;王洪海;张乃生;;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膜PGR和ESR-1 mRNA的表达特征[J];中国兽医学报;2012年08期
10 丁建江;刘贤侠;高树;肖玉柱;苏军;;综合方案治疗奶牛屡配不孕的受胎效果比较[J];中国奶牛;2012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磊;何生虎;杨萌萌;蒋魏娟;吴学荣;孙文龙;张蕾蕾;;8种中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三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郑婕;杭苏琴;;奶牛子宫内膜炎影响前列腺素分泌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利;山羊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基因部分序列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汉魁;奶牛排卵延迟的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王伟;定时人工授精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中的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3 杨宏振;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后子宫复原及早期胚胎发育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杨威;姜黄素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繁殖奶牛对外源激素处理的响应及内源FSH浓度的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