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干旱区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25 22:06
半干旱草原碳收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通榆草甸草原站2011~2017年和毛登典型草原站2013~2017年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分析了生长季碳通量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碳通量日变化过程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处草原7月碳吸收活动最强,草甸草原生长季各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净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的峰值均高于典型草原。NEE的日变化以单峰型为主,但7月、8月饱和水汽压差较高时,GPP在正午前后降低,引起NEE的双峰型日变化。光合有效辐射是草甸草原NEE日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在典型草原,浅层土壤含水量(5 cm)也主导了NEE日变化。水分亏缺使草原碳交换速率显著降低,草甸草原固碳速率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强于典型草原。同时,水分亏缺也改变了GPP、Re和NEE对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关系。
【文章来源】:气候与环境研究. 2020,25(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通榆站(左列)和毛登站(右列)生长季(a、b)净生态系统交换量、(c、d)总初级生产力和(e、f)生态系统呼吸月均日动态。黑色曲线表征多年平均值,灰色阴影为标准差
图5 通榆站(左列)和毛登站(右列)(a、b)NEE、(c、d)GPP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曲线。红色和蓝色点分别代表干、湿组,划分标准为:通榆干组SWC<0.18 m3 m-3且VPD>11 hPa;通榆湿组SWC>0.18 m3 m-3且VPD<11 hPa;毛登干组SWC<0.15 m3m-3且VPD>11 hPa;毛登湿组SWC>0.15 m3 m-3且VPD<11 hPa4 讨论
同图2,但为毛登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1961-2014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J]. QIN Fu-ying,JIA Gen-suo,YANG Jie,NA Yin-tai,HOU Mei-ting,Narenmandu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8(05)
[2]锡林浩特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汪文雅,郭建侠,王英舜,武魁. 气象科学. 2015(01)
[3]亚洲中部干旱区3个典型生态系统生长季水碳通量特征[J]. 王玉辉,井长青,白洁,李龙辉,陈曦,罗格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8)
[4]季节性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群落生产力的影响[J]. 赵康,宝音陶格涛. 中国草地学报. 2014(01)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 缑倩倩,屈建军,韩致文,肖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5)
[6]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对降雨变化的响应[J]. 彭琴,齐玉春,董云社,何亚婷,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金钊. 地理科学进展. 2012(11)
[7]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 李琪,王云龙,胡正华,薛红喜,李洁. 草业科学. 2010(12)
[8]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与展望[J].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魏玉荣. 第四纪研究. 2010 (03)
[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J]. 朴世龙,方精云,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 2010(02)
[10]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J]. 薛红喜,李琪,王云龙,吴东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8)
本文编号:3302867
【文章来源】:气候与环境研究. 2020,25(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通榆站(左列)和毛登站(右列)生长季(a、b)净生态系统交换量、(c、d)总初级生产力和(e、f)生态系统呼吸月均日动态。黑色曲线表征多年平均值,灰色阴影为标准差
图5 通榆站(左列)和毛登站(右列)(a、b)NEE、(c、d)GPP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曲线。红色和蓝色点分别代表干、湿组,划分标准为:通榆干组SWC<0.18 m3 m-3且VPD>11 hPa;通榆湿组SWC>0.18 m3 m-3且VPD<11 hPa;毛登干组SWC<0.15 m3m-3且VPD>11 hPa;毛登湿组SWC>0.15 m3 m-3且VPD<11 hPa4 讨论
同图2,但为毛登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1961-2014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J]. QIN Fu-ying,JIA Gen-suo,YANG Jie,NA Yin-tai,HOU Mei-ting,Narenmandu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8(05)
[2]锡林浩特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汪文雅,郭建侠,王英舜,武魁. 气象科学. 2015(01)
[3]亚洲中部干旱区3个典型生态系统生长季水碳通量特征[J]. 王玉辉,井长青,白洁,李龙辉,陈曦,罗格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8)
[4]季节性放牧利用对典型草原群落生产力的影响[J]. 赵康,宝音陶格涛. 中国草地学报. 2014(01)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 缑倩倩,屈建军,韩致文,肖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5)
[6]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对降雨变化的响应[J]. 彭琴,齐玉春,董云社,何亚婷,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金钊. 地理科学进展. 2012(11)
[7]基于涡度相关法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 李琪,王云龙,胡正华,薛红喜,李洁. 草业科学. 2010(12)
[8]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与展望[J].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魏玉荣. 第四纪研究. 2010 (03)
[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J]. 朴世龙,方精云,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 2010(02)
[10]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J]. 薛红喜,李琪,王云龙,吴东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8)
本文编号:3302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30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