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ORFV后小鼠骨髓源DCs的免疫学及蛋白质组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6 12:41
羊口疮(Orf),又名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ORFV具有强大的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可以通过编码大量的免疫调节蛋白作用于宿主免疫或炎症反应通路实现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在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ORFV是否能感染小鼠骨髓源DCs以及感染后对其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故本试验以ORFV感染的小鼠骨髓源DCs为靶标,通过表达ORFV129蛋白、制备兔多抗血清,为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验证ORFV感染小鼠骨髓源DCs提供特异性抗体;然后通过表面标志物检测ORFV感染是否促进DCs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最后对ORFV感染前、后引起DCs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实施为成功分离小鼠骨髓源DCs提供了研究平台,也为进一步揭示ORFV感染宿主的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取得的结论如下:1.成功获得了效价为1:3200的兔多抗血清;2.成功制...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ORFV129基因PCR扩增Fig.1-1PCRamplificationresultofORFV129
4 讨论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羊业也迅猛发展,羊群数量不断增加,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在羊群之间各种疾病也越发明显,羊口疮是羊群中常见的疾病[65],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治手段,该病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爆发,给世界各地的养殖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66-67],因此探讨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理和保护性抗原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对羊口疮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较少。ORFV129 基因位于羊口疮病毒基因组 C’端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区,该基因编码的锚蛋白是由多个 ANK 序列组成,这类蛋白数量众多,形成很大的痘病毒家族蛋白[68],研究表明,orf 基因中编码 ANK 蛋白的部分基因能够结合抗病A、B:对照组;C、D:实验组A、B:Control;C、D:Test图 1-7.兔抗 ORFV129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Fig1-7. IFA of application of rabbit anti-ORFV129 polyclonal antibody
3.4ORFV 对 CD11C+细胞比例的影响将培养六天的 DCs 用 CD11c-PE 抗体标记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 DC 的纯度,其细度达到 75%以上(如图 2-3)。为了检测 ORFV 对 CD11c+细胞比例的影响,用倍的 ORFV 病毒刺激培养至第六天的 DCs,24h 后采用 PE-CD11c 抗体进行染色,细胞仪进行检测,FLOW 软件分析 CD11C+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PS、OR-1)、ORFV(10-2)、ORFV(10-3)、门控内的 CD11c+细胞的比例均无显著的影响A:未染色细胞;B:DAPI 核染;C:FITC 染色;D:A、B、C 叠加图图 2-2 ORFV 感染 DCs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A:Unstained cells;B:DAPI nuclear staining;C:FITC staining;D:A,B,CoverlayFig2-2. IFA of application of DCs infected by ORFV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羊口疮病毒119蛋白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陈慧芹,罗树红,梁婉菲,陈瑜,梁振明,高其庆,郝文波. 生物技术. 2017(02)
[2]iTRAQ技术及其在动物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J]. 陈潇飞,何晓红,叶绍辉,宋伸,杨敏,王月月,马月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7)
[3]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研究进展[J]. 林裕胜,江锦秀,林甦,胡奇林. 动物医学进展. 2016(02)
[4]蜱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子研究进展[J]. 于新茂,周金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5(05)
[5]羊口疮病毒B2L基因克隆及表达[J]. 赵文博,李瑞航,贺鹏亮,李朋娅,王梦醒,杨春华,于永忠,崔玉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02)
[6]树突状细胞在病毒感染动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 朱诗语,王春凤,杨桂连. 畜牧与兽医. 2014(12)
[7]羊口疮病毒F1L基因的克隆及其B细胞表位预测[J]. 吉艳红,尚佑军,王光祥,尹双辉,刘艳红,刘湘涛. 中国兽医科学. 2010(11)
[8]肠道树突状细胞对肠道菌群的识别和作用[J]. 赵丽丽,程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06)
[9]二维电泳和iTRAQ的实验比较[J]. 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8(05)
[10]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免疫调节[J]. 郑海音.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5(03)
博士论文
[1]补体系统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D]. 张灵君.天津医科大学 2016
[2]基于iTRAO技术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DF-1细胞的亚细胞蛋白组分析[D]. 孙彦婷.浙江大学 2014
[3]基于iTRAQ技术的高效表达木聚糖酶重组毕赤酵母细胞的蛋白组学研究[D]. 林小琼.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羊口疮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质组变化及功能分析[D]. 孔汉金.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羊口疮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研究[D]. 张立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3]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郑丽.河北医科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9826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ORFV129基因PCR扩增Fig.1-1PCRamplificationresultofORFV129
4 讨论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羊业也迅猛发展,羊群数量不断增加,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在羊群之间各种疾病也越发明显,羊口疮是羊群中常见的疾病[65],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治手段,该病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爆发,给世界各地的养殖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66-67],因此探讨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理和保护性抗原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对羊口疮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较少。ORFV129 基因位于羊口疮病毒基因组 C’端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区,该基因编码的锚蛋白是由多个 ANK 序列组成,这类蛋白数量众多,形成很大的痘病毒家族蛋白[68],研究表明,orf 基因中编码 ANK 蛋白的部分基因能够结合抗病A、B:对照组;C、D:实验组A、B:Control;C、D:Test图 1-7.兔抗 ORFV129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Fig1-7. IFA of application of rabbit anti-ORFV129 polyclonal antibody
3.4ORFV 对 CD11C+细胞比例的影响将培养六天的 DCs 用 CD11c-PE 抗体标记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 DC 的纯度,其细度达到 75%以上(如图 2-3)。为了检测 ORFV 对 CD11c+细胞比例的影响,用倍的 ORFV 病毒刺激培养至第六天的 DCs,24h 后采用 PE-CD11c 抗体进行染色,细胞仪进行检测,FLOW 软件分析 CD11C+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PS、OR-1)、ORFV(10-2)、ORFV(10-3)、门控内的 CD11c+细胞的比例均无显著的影响A:未染色细胞;B:DAPI 核染;C:FITC 染色;D:A、B、C 叠加图图 2-2 ORFV 感染 DCs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A:Unstained cells;B:DAPI nuclear staining;C:FITC staining;D:A,B,CoverlayFig2-2. IFA of application of DCs infected by ORFV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羊口疮病毒119蛋白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陈慧芹,罗树红,梁婉菲,陈瑜,梁振明,高其庆,郝文波. 生物技术. 2017(02)
[2]iTRAQ技术及其在动物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J]. 陈潇飞,何晓红,叶绍辉,宋伸,杨敏,王月月,马月辉.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7)
[3]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研究进展[J]. 林裕胜,江锦秀,林甦,胡奇林. 动物医学进展. 2016(02)
[4]蜱半胱氨酸蛋白酶分子研究进展[J]. 于新茂,周金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5(05)
[5]羊口疮病毒B2L基因克隆及表达[J]. 赵文博,李瑞航,贺鹏亮,李朋娅,王梦醒,杨春华,于永忠,崔玉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02)
[6]树突状细胞在病毒感染动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 朱诗语,王春凤,杨桂连. 畜牧与兽医. 2014(12)
[7]羊口疮病毒F1L基因的克隆及其B细胞表位预测[J]. 吉艳红,尚佑军,王光祥,尹双辉,刘艳红,刘湘涛. 中国兽医科学. 2010(11)
[8]肠道树突状细胞对肠道菌群的识别和作用[J]. 赵丽丽,程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8(06)
[9]二维电泳和iTRAQ的实验比较[J]. 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8(05)
[10]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免疫调节[J]. 郑海音.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5(03)
博士论文
[1]补体系统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D]. 张灵君.天津医科大学 2016
[2]基于iTRAO技术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DF-1细胞的亚细胞蛋白组分析[D]. 孙彦婷.浙江大学 2014
[3]基于iTRAQ技术的高效表达木聚糖酶重组毕赤酵母细胞的蛋白组学研究[D]. 林小琼.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羊口疮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质组变化及功能分析[D]. 孔汉金.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羊口疮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研究[D]. 张立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3]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郑丽.河北医科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9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43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