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AI-2/LuxS系统对肠炎沙门氏菌耐药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6:32
  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SE),是引起食源性沙门氏菌病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人和禽类肠道或全身性疾病。AI-2/LuxS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中,通过调控病原菌的毒力基因表达、生物被膜形成和药物敏感性等来实现对病原菌的调控。尽管沙门氏菌中已鉴定出AI-2/LuxS系统,但其对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不清楚。因此,本论文通过构建AI-2/LuxS系统关键基因luxS缺失株,研究了该系统对SE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侵袭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等的影响,初步探究了AI-2/LuxS系统对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成功构建luxS缺失株。随后将包含luxS-ORF及其可能的启动子区域基因片段,克隆至pWKS30,电转入luxS突变株,成功获得互补株C-SM32ΔluxS。为了研究LuxS系统对SE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ΔluxS基因的稳定性,并比较了亲本株和luxS突变株的体外生长速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等。缺失株在无抗性平板上连续传代25代,缺失基因未发生回复,表明lu...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I-2/LuxS系统对肠炎沙门氏菌耐药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同源重组阳性克隆的获得Fig.1-2Obtaininghomologousrecombinationpositiveclones

生物被膜


图 2-2 SM32 和 SM32 luxS 在 24 h、48 h、72 h 时的生物被膜Fig.2-2 The growth curves of SM32 and SM32 luxS色定量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与阴性对照相比,时,亲本株及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随着时间增加过相同时间培养后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能力明显更强具膜形成能力测定焦结果显示,在 24 h 后 SM32ΔluxS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高,绿色代表活菌,野生菌的生物被膜比较疏松,不能聚集S 基因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更多聚集体,聚集成团且结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强于亲本株,表明 luxS 基因参与调。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生物被膜,肠炎沙门氏菌


图 2-1 SM32 和 SM32 luxS 生长曲线Fig.2-1The growth curves of SM32 and SM32 luxS定生物被膜图 2-2 SM32 和 SM32 luxS 在 24 h、48 h、72 h 时的生物被膜Fig.2-2 The growth curves of SM32 and SM32 luxS色定量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与阴性对照相比,,亲本株及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随着时间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药敏性及部分耐药基因研究[J]. 王嘉炜,肖英平,杨华,曹晨阳,杨保伟.  食品科学. 2017(15)
[2]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J]. 石永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25)
[3]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J]. 张萍,冯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5)
[4]肠炎沙门氏菌tu-f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司微,于申业,陈利苹,刘思国,李广兴.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5(05)
[5]明斯特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对其毒力影响的研究[J]. 方艳红,姚明,王元兰,魏建忠,孙裴,殷宗俊,王桂军,李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3(06)
[6]群体感应及其在动物病原菌致病中的作用[J]. 吴清平,吴葵,叶应旺,董晓晖,张菊梅.  微生物学报. 2009(07)
[7]4-溴-5-(4-甲氧苯基)-3-(甲氨基)-呋喃酮对聚氯乙烯上细菌生物膜的影响[J]. 许赓,黄云超,叶联华,李振龙.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8(01)
[8]山东省286起沙门菌食物中毒分析[J]. 马呈珠,薛良辉,张红,王晓红.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01)
[9]畜产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检测与控制[J]. 曾晓芳.  四川畜牧兽医. 2003(04)

硕士论文
[1]鸡源沙门氏菌耐药性、致病性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D]. 王德宁.东北农业大学 2014
[2]F18大肠杆菌群体感应基因luxS功能研究[D]. 羊扬.扬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4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464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