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适应和传代及致病性变化

发布时间:2021-11-17 16:59
  自2010年4月以来,在中国种(蛋)鸭群中出现了一种以卵巢出血,并导致产蛋鸭产蛋量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疾病,研究证明该疾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所引起的。该疾病波及范围之广,从个别省份发生到全国主要养鸭区域全面爆发,对中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新发疾病,对于预防该疾病的疫苗还未研究成功并投入使用。因此,病毒的研究以及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将本实验室己分离并鉴定的一株鸭坦布苏病毒Du/CH/LSD/110128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9-11日龄SPF鸡胚进行连续传代适应,并在传代过程中,每20代对病毒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存在,并通过测定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确定病毒滴度。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可以观察到其可以在鸡胚中稳定增殖,并导致鸡胚产生典型性的病变。为了研究不同代次鸡胚适应毒致弱情况以及对SPF雏鸭的致病性变化,本研究将雏鸭分成五组(亲本毒组20只,其他组各15只),将Du/CH/LSD/110128亲本毒、鸡胚传代毒第50代(CF50)、70代(CF70)、90代(CF90)和...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适应和传代及致病性变化


DTMUV病毒粒子结构模式图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适应和传代及致病性变化


病毒接种后鸡胚K体病变Fig3.1PathologicchangesofthechickenembryoinoculationwithDu/CH/LSD/110128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适应和传代及致病性变化


Du/CH/LSD/110128攻毒后雏鸭临床症状(左)及剖检病变(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控[J]. 张兆成,刘恩昌,史辉.  山东畜牧兽医. 2013(06)
[2]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初步应用[J]. 杨少艳,于可响,王华,史玉颖,马秀丽,李建亮,崔言顺.  浙江农业学报. 2012(05)
[3]密码子优化对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DNA疫苗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J]. 徐大伟,李国新,李雪松,李云章,李泽君.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5)
[4]鸭出血性卵巢炎病原学研究进展[J]. 韦天超,农海连,磨美兰,韦平.  广西畜牧兽医. 2012(03)
[5]禽新型黄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李兆龙,陈仕龙,林锋强,王劭,程晓霞,朱小丽,陈少莺.  畜牧兽医学报. 2012(04)
[6]黄病毒属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建立[J]. 郭金金,孙肖红,燕清丽,方艳辉,杨鹏飞,魏莲,张晓龙,姚李四.  中国公共卫生. 2012(04)
[7]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原核表达[J]. 姬希文,李雪松,边延峰,李国新,颜丕熙,张七斤,李泽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2(02)
[8]鸭黄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J]. 张琳,胡北侠,颜世敢,杨少华,许传田,张秀美.  福建农业学报. 2012(02)
[9]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J]. 施少华,傅光华,万春和,程龙飞,陈红梅,林建生,林芳,梁昭平,王斌,李敏,王鑫,许芬芬,黄瑜.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02)
[10]虫媒黄病毒NS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周希珍,赵慧,高岚,秦成峰.  军事医学. 2012(01)

博士论文
[1]I型鸭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D]. 刘晓丽.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2]基因工程重组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作为候选疫苗和诊断抗原的实验研究[D]. 吴玉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鸽源禽I型副粘病毒分离鉴定、基因组特性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 郭虹波.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本文编号:3501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01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