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铁摄取相关调控基因rstA与fur对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20 22:54
  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俗称大肠杆菌,在恒温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进入消化道后段定居繁殖,继而成为肠道内正常菌群。在特定环境中部分大肠杆菌可成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经由肠道内和肠道外引起感染现象。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coli, APEC)和人的尿道病原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coli, UPEC)均属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感染,该菌主要感染禽类;UPEC则可引起人的尿道感染。有研究表明这两种菌株存在部分相似的毒力因子,其中包括铁摄取系统,有人推断APEC和UPEC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同源性关系,尚待进一步的证明。细菌常利用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 TCS)对外界刺激产生应答反应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RstA/RstB系统正是一种由外膜感受蛋白RstB与其相应的应答蛋白RstA所组成的双组份系统。其中rstA基因编码的RstA蛋白可参与铁摄取途径的调控。Fur (ferric acquisitio...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综述
    一、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 分子流行病学及其在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类中的应用
        2 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
            2.1 黏附素(Adhesin)
            2.2 血清型
            2.3 外毒素
            2.4 OMPs
            2.5 IbeA
            2.6 Iss
            2.7 铁摄取系统
        3 尿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和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二、Fur与RstA调节铁摄取的作用机制
        1 Fur蛋白
        2 RstA/RstB双组份系统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rstA、fur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与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1.5 试验鸡及试验鸡胚
    2 方法
        2.1 质粒pMD-rstA-Cam的构建
        2.2 fur引物设计
        2.3 突变株的构建
        2.4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5 突变株的回复拯救试验
        2.6 组织病变观察
    3 结果
        3.1 质粒pMD-rstA-Cam的鉴定结果
        3.2 fur-Cam抗性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3.3 突变株的鉴定
        3.4 单基因突变株及双基因缺失株rstA基因的拯救回复试验
        3.5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08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08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5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