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07:2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分,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几乎可以完成所有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过程,因此认识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随着PCR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性,为完整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组成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本文主要对三江源区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典型高寒草甸亚类、高寒沼泽草甸亚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以及高寒草甸草原类)植被生长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类草地的植被群落组成更复杂,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几个草地类型,但温性荒漠草原类的植被高度最高且均匀度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三江源区各类型草地植被物种大多都不相似,其中温性荒漠草原类与典型高寒草甸亚类最不相似,且这两类草地的替代速率也最高。(2)16个采样地点的原核生物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差异受到草地类型的影响,相同草地类型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而不同草地类型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3)三江源草地土壤原核生物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结...
【文章来源】:青海大学青海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江源区的采样区域分布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三江源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研究13处于过渡带;温性草原植被盖度最低,因为其植物群落简单,多由喜温耐旱的植物组成。图3.1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群落调查Fig.3.1InvestigationonvegetationofdifferentgrasslandtypesintheTRHregion3.3.2三江源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多样性变化三江源区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不同(表3.1)。Margalef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典型高寒草甸亚类草地的植物物种最丰富,显著高于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以及温性荒漠类草地,其中温性荒漠草原类的物种丰富度最低(P<0.05),而高寒沼泽草甸亚类(2017年与2018年)的物种丰富度仅次于典型高寒草甸亚类,说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类的物种丰富度远高于其他草地类型。Shannon指数的统计分析,典型高寒草甸亚类的植株多样性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以及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尤其是高于温性荒漠草原类的多样性(P<0.05);但同样与高寒沼泽草甸类的样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Pielou指数来看,温性荒漠草原类的均匀度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这可能是因为温性荒漠草原类的样地植物种类最少,物种丰富度最少;并且其
.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植被、土壤等环境因子变量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SEM分析基于一个先验的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样本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实现了传统路径分析与环境因子分析的完美结合。本文所有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使用amos21.0软件(IBMSPSSInc)进行。通过逐步排除不显著回归的路径,逐步简化模型,最终实现可视化。SEMs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实现,并通过chi-squared检验进行拟合。5.4结果分析5.4.1预分析结果与环境因子特征图5.1三江源区高寒草地NMDS的预分析(Bray-curtis&Jaccard距离)Fig.5.1PreliminaryanalysisdiagramofNMDSintheTRHregion(Bray-CurtisandJaccarddistance)我们刚开始做微生物分析进行分组时,首先按照不同草地类型来进行分组分析,但六个草地类型的预分析NMDS的Bray-curtis&Jaccard距离(图5.1)表明:高寒草甸与高寒沼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J]. 赵亮,李奇,赵新全. 资源科学. 2020(01)
[2]三江源不同海拔高寒草原表层土壤酶活性特征[J]. 周恒,周会程,肖海龙,陈建纲,张德罡. 草原与草坪. 2019(05)
[3]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优化管理[J]. 宋明华,刘丽萍,陈锦,张宪洲.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6)
[4]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 任继周,梁天刚,林慧龙,冯琦胜,黄晓东,侯扶江,邹德富,王翀. 草业学报. 2011(02)
[5]寻找失去的陆地碳汇[J]. 方精云,郭兆迪. 自然杂志. 2007(01)
[6]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碳氮沿海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长庭,龙瑞军,曹广民,王启兰,丁路明,施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3)
[7]“三江源”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途径[J]. 王堃,洪绂曾,宗锦耀. 草地学报. 2005(S1)
[8]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J].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4)
[9]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J]. 冯永忠,朱芬萌,王得祥,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10]“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6)
博士论文
[1]神农架森林土壤微生物沿海拔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D]. 丁军军.清华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23972
【文章来源】:青海大学青海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江源区的采样区域分布
青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三江源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研究13处于过渡带;温性草原植被盖度最低,因为其植物群落简单,多由喜温耐旱的植物组成。图3.1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群落调查Fig.3.1InvestigationonvegetationofdifferentgrasslandtypesintheTRHregion3.3.2三江源区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多样性变化三江源区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不同(表3.1)。Margalef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典型高寒草甸亚类草地的植物物种最丰富,显著高于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以及温性荒漠类草地,其中温性荒漠草原类的物种丰富度最低(P<0.05),而高寒沼泽草甸亚类(2017年与2018年)的物种丰富度仅次于典型高寒草甸亚类,说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类的物种丰富度远高于其他草地类型。Shannon指数的统计分析,典型高寒草甸亚类的植株多样性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以及温性荒漠草原类草地,尤其是高于温性荒漠草原类的多样性(P<0.05);但同样与高寒沼泽草甸类的样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Pielou指数来看,温性荒漠草原类的均匀度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这可能是因为温性荒漠草原类的样地植物种类最少,物种丰富度最少;并且其
.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植被、土壤等环境因子变量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SEM分析基于一个先验的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样本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实现了传统路径分析与环境因子分析的完美结合。本文所有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使用amos21.0软件(IBMSPSSInc)进行。通过逐步排除不显著回归的路径,逐步简化模型,最终实现可视化。SEMs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实现,并通过chi-squared检验进行拟合。5.4结果分析5.4.1预分析结果与环境因子特征图5.1三江源区高寒草地NMDS的预分析(Bray-curtis&Jaccard距离)Fig.5.1PreliminaryanalysisdiagramofNMDSintheTRHregion(Bray-CurtisandJaccarddistance)我们刚开始做微生物分析进行分组时,首先按照不同草地类型来进行分组分析,但六个草地类型的预分析NMDS的Bray-curtis&Jaccard距离(图5.1)表明:高寒草甸与高寒沼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J]. 赵亮,李奇,赵新全. 资源科学. 2020(01)
[2]三江源不同海拔高寒草原表层土壤酶活性特征[J]. 周恒,周会程,肖海龙,陈建纲,张德罡. 草原与草坪. 2019(05)
[3]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优化管理[J]. 宋明华,刘丽萍,陈锦,张宪洲.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6)
[4]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 任继周,梁天刚,林慧龙,冯琦胜,黄晓东,侯扶江,邹德富,王翀. 草业学报. 2011(02)
[5]寻找失去的陆地碳汇[J]. 方精云,郭兆迪. 自然杂志. 2007(01)
[6]三江源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碳氮沿海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长庭,龙瑞军,曹广民,王启兰,丁路明,施建军.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3)
[7]“三江源”地区草地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途径[J]. 王堃,洪绂曾,宗锦耀. 草地学报. 2005(S1)
[8]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J].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4)
[9]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J]. 冯永忠,朱芬萌,王得祥,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10]“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 董锁成,周长进,王海英.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6)
博士论文
[1]神农架森林土壤微生物沿海拔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D]. 丁军军.清华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23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23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