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斯虫RAP-1C基因的克
发布时间:2022-01-07 20:32
巴贝斯虫病(Babesiosis)是由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多种巴贝斯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临床特征,常可导致发病动物死亡,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牛巴贝斯虫病是由牛的巴贝斯虫(Babesia spp)所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病,其中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和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两种病原,由于二者均以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为传播媒介,常呈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区分,给该类疾病的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开展该病的鉴别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的棒状体相关蛋白1(Rhoptry-associated Protein-1,RAP-1)基因的羧基端进行克隆、表达,在对重组蛋白反应原性及特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针对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利用田间血清样品对本法进行了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RAP-1C基因的序列分析、克隆与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虫体入侵机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A:虫体入侵初期;B:虫体持续上升期;C:虫体消退期Fig.1TheimmunoreactionofhostinthecourseofinvadingbytheBabesia.
巴贝斯虫与弓形虫、隐孢子虫、疟原虫、艾美尔球虫等同属顶复门,它们在亚细胞结构上非常相似,均含有―顶端复合器‖(Apical complex)结构。顶端复合器是包括顶泡、类锥体、极环、棒状体及微线等在内的细胞器组合,这一结构不仅形成其分类上的结构依据,而且使顶复门寄生虫具有相对保守的宿主细胞入侵机制[29]。微线、棒状体和致密颗粒是顶复门原虫特有的亚细胞结构,这些亚细胞结构时序性地分泌组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分子,其中有些蛋白质分子介导虫体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和黏附,有些介导虫体的运动,有些参与虫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分子运输功能,还有一些则形成纳虫空泡或改变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其中,棒状体是顶复门原虫所特有的亚细胞器[30,31],由电子致密的嗜锇酸物质构成,位于顶复门原虫的顶端,其颈部较细,可深入类锥体内,后部膨大成棒状,位于细胞质中。同时,棒状体也是顶复门寄生虫共有的器官,参与宿主细胞入侵的核心作用。棒状体蛋白家族成员最重要的作用是在虫体入侵过程中,介导纳虫泡膜的形成,将虫体包裹在纳虫泡内部,从而使虫体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侵害[32]。棒状体结构模式图和电镜图分别见图 2 和图 3:
图 3 棒状体电镜图Fig.3 Electron microscopy figure of Rhoptry子孢子入侵红细胞的过程是通过一些虫体表面配体和互作用实现的[33]。顶复门原虫与入侵相关的蛋白分子很主要包括:顶膜抗原、GPI 锚定裂殖子表面抗原、凝血蛋白、相关黏附蛋白和多变红细胞表面抗原等。有关这相互作用研究不再一一赘述,仅将本文涉及到的optry-associated Protein-1,RAP-1)做详细介绍。RAP-1 是棒状体分泌的一种与入侵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是疟原虫属棒状体释放出来的多种蛋白分子中的一-2、RAP-3 等多种蛋白分子[3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芽巴贝斯虫和环形泰勒虫被报道[35]。RAP-1 位于裂殖子顶端,随后发现在子孢子、裂殖子阶异性抗体能够抑制子孢子粘附宿主细胞[39]。不同种巴 RAP-1 之间具有保守性,但均能介导中和相应巴贝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重组的牛巴贝斯虫棒状体蛋白1作为ELISA诊断抗原进行牛群中牛巴贝斯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王慧英,马利青,陆艳,蔡其刚,王戈平,叶成玉. 中国奶牛. 2011(22)
[2]寄生于中国水牛Bubalus Vbubalis的巴贝斯虫一新种(梨形虫目:巴贝斯科)[J]. 刘钟灵,赵俊龙,马丽华,姚宝安. 畜牧兽医学报. 1997(01)
[3]我国牛蜱传性血液原虫的虫种调查和分布特征的研究[J]. 吕文祥,吕文顺,张其才,罗建勋,殷宏,窦惠芳. 中国兽医科技. 1995(08)
[4]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在其媒介蜱血淋巴中的裂殖子观察[J]. 白启,刘光远,周俊英,张林. 中国兽医科技. 1991(06)
[5]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J]. 白启,刘光远,周俊英,张林. 中国兽医科技. 1991(01)
[6]ELISA阳性反应阈值的确定方法探讨[J]. 朱冠,郑志国,詹丽君,陈彩华,傅翠娥,杨纪顺.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0(04)
[7]微小牛蜱对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传播能力的研究[J]. 吕文顺,殷宏,余丰,吕文祥,张其才,窦惠芳. 中国兽医科技. 1989(07)
博士论文
[1]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发现及牛巴贝斯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防治研究[D]. 罗建勋.南京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牛巴贝斯虫病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李安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体系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杜鹏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575222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虫体入侵机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反应A:虫体入侵初期;B:虫体持续上升期;C:虫体消退期Fig.1TheimmunoreactionofhostinthecourseofinvadingbytheBabesia.
巴贝斯虫与弓形虫、隐孢子虫、疟原虫、艾美尔球虫等同属顶复门,它们在亚细胞结构上非常相似,均含有―顶端复合器‖(Apical complex)结构。顶端复合器是包括顶泡、类锥体、极环、棒状体及微线等在内的细胞器组合,这一结构不仅形成其分类上的结构依据,而且使顶复门寄生虫具有相对保守的宿主细胞入侵机制[29]。微线、棒状体和致密颗粒是顶复门原虫特有的亚细胞结构,这些亚细胞结构时序性地分泌组成、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分子,其中有些蛋白质分子介导虫体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和黏附,有些介导虫体的运动,有些参与虫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分子运输功能,还有一些则形成纳虫空泡或改变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其中,棒状体是顶复门原虫所特有的亚细胞器[30,31],由电子致密的嗜锇酸物质构成,位于顶复门原虫的顶端,其颈部较细,可深入类锥体内,后部膨大成棒状,位于细胞质中。同时,棒状体也是顶复门寄生虫共有的器官,参与宿主细胞入侵的核心作用。棒状体蛋白家族成员最重要的作用是在虫体入侵过程中,介导纳虫泡膜的形成,将虫体包裹在纳虫泡内部,从而使虫体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侵害[32]。棒状体结构模式图和电镜图分别见图 2 和图 3:
图 3 棒状体电镜图Fig.3 Electron microscopy figure of Rhoptry子孢子入侵红细胞的过程是通过一些虫体表面配体和互作用实现的[33]。顶复门原虫与入侵相关的蛋白分子很主要包括:顶膜抗原、GPI 锚定裂殖子表面抗原、凝血蛋白、相关黏附蛋白和多变红细胞表面抗原等。有关这相互作用研究不再一一赘述,仅将本文涉及到的optry-associated Protein-1,RAP-1)做详细介绍。RAP-1 是棒状体分泌的一种与入侵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是疟原虫属棒状体释放出来的多种蛋白分子中的一-2、RAP-3 等多种蛋白分子[3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双芽巴贝斯虫和环形泰勒虫被报道[35]。RAP-1 位于裂殖子顶端,随后发现在子孢子、裂殖子阶异性抗体能够抑制子孢子粘附宿主细胞[39]。不同种巴 RAP-1 之间具有保守性,但均能介导中和相应巴贝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用重组的牛巴贝斯虫棒状体蛋白1作为ELISA诊断抗原进行牛群中牛巴贝斯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王慧英,马利青,陆艳,蔡其刚,王戈平,叶成玉. 中国奶牛. 2011(22)
[2]寄生于中国水牛Bubalus Vbubalis的巴贝斯虫一新种(梨形虫目:巴贝斯科)[J]. 刘钟灵,赵俊龙,马丽华,姚宝安. 畜牧兽医学报. 1997(01)
[3]我国牛蜱传性血液原虫的虫种调查和分布特征的研究[J]. 吕文祥,吕文顺,张其才,罗建勋,殷宏,窦惠芳. 中国兽医科技. 1995(08)
[4]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在其媒介蜱血淋巴中的裂殖子观察[J]. 白启,刘光远,周俊英,张林. 中国兽医科技. 1991(06)
[5]牛血孢子虫单一种的分离技术及其保藏方法的研究——牛巴贝斯虫纯种虫株的分离[J]. 白启,刘光远,周俊英,张林. 中国兽医科技. 1991(01)
[6]ELISA阳性反应阈值的确定方法探讨[J]. 朱冠,郑志国,詹丽君,陈彩华,傅翠娥,杨纪顺.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0(04)
[7]微小牛蜱对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传播能力的研究[J]. 吕文顺,殷宏,余丰,吕文祥,张其才,窦惠芳. 中国兽医科技. 1989(07)
博士论文
[1]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发现及牛巴贝斯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防治研究[D]. 罗建勋.南京农业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牛巴贝斯虫病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李安岩.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体系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杜鹏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575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7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