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δT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6 19:40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条件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感染性疾病,如心内膜炎、肺炎、骨髓炎和菌血症等。此外,S.aureus还可引起哺乳期妇女和动物的乳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S.aureus耐药菌株的涌现和疫苗预防效果的局限性使得深入研究其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已迫在眉睫。目前,S.aureus乳腺感染的相关免疫调控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最新研究表明,一些非传统的T细胞群(如γδT细胞)参与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并且在调节免疫反应类型和强度上发挥重要作用。γδT细胞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广泛分布于各种黏膜和皮下组织,在黏膜免疫防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γδT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因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乳腺作为机体的特殊组织器官,在感染S.aureus后,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动态变化如何?发挥怎样的功能?具体机制如何?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模型,系统分析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的动态变化、应答规律和分泌细胞因子特征;利用TCRδ<...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免疫逃逸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1.1.3 宿主对S.aureus的防御策略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逃逸策略
1.2 S.aureus乳腺炎研究进展
1.2.1 乳腺发育及结构
1.2.2 乳腺的免疫应答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治疗
1.3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1.3.1 γδT细胞概述
1.3.2 γδT细胞亚型及分布
1.3.3 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1.3.4 产IL-17的γδT细胞
1.3.5 产IFN-γ的 γδT 细胞
1.3.6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功能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应答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S.aureus ATCC27543 菌株活化
2.2.2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2.3 临床观察
2.2.4 乳腺内S.aureus数量检测
2.2.5 乳腺组织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2.6 qPCR检测乳腺内细胞因子
2.2.7 EL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2.2.8 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动态变化情况
2.2.9 免疫荧光检测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变化情况
2.2.10 γδT细胞表型检测
2.2.11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3.2 乳腺中γδT 细胞数量在S.aureus感染早期迅速升高
2.3.3 小鼠脾脏中免疫细胞动态变化结果
2.3.4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7A、IL-23及IFN-γ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2.3.5 S.aureus感染过程中γδT 细胞高表达CD44和CD69
2.3.6 乳腺中γδT细胞是IL-17A和 IFN-γ的主要来源细胞
2.4 讨论
第三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乳腺S.aureus定殖量检测
3.2.2 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3.2.3 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3.2.4 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3.2.5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3.2.6 乳腺组织T淋巴细胞检测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显著增加
3.3.2 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组织病变程度加剧
3.3.3 敲除γδT细胞后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3.3.4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3.3.5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IL-17A和 IFN-γ表达量降低
3.3.6 敲除γδT细胞后Th1型细胞数量减少
3.3.7 敲除γδT细胞对Th2型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
3.3.8 敲除γδT细胞后Th17型细胞数量减少
3.3.9 敲除γδT细胞后Tc型细胞数量减少
3.3.10 敲除γδT 细胞后Treg细胞数量减少
3.4 讨论
第四章 γδT 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动物
4.1.2 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Vγ1和Vγ4γδT细胞动态变化检测
4.2.2 Vγ1和Vγ4γδ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3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
4.2.4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菌定殖量检测
4.2.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4.2.7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8 IL-17A~(-/-)小鼠乳腺S.aureus数量检测
4.2.9 IL-17A~(-/-)小鼠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4.2.10 IL-17A~(-/-)小鼠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4.2.11 IL-17A~(-/-)小鼠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12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S.aureus感染过程中乳腺Vγ1和Vγ4γδ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4.3.2 乳腺Vγ1γδT 细胞主要产生IFN-γ
4.3.3 乳腺Vγ4γδT细胞主要产生IL-17A
4.3.4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效果
4.3.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内细菌定殖量显著增加
4.3.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4.3.7 Vγ1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FN-γ表达量显著降低
4.3.8 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L-17A表达量显著降低
4.3.9 IL-17A基因敲除小鼠乳腺S.aureus定殖量增加
4.3.10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病变程度加剧
4.3.11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4.3.12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4.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PAE[J]. 杨雪峰,欧阳五庆,孙江才,李向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2]Interleukin 17-Producing γδ T Cell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J]. Meiyu Peng1, Zhaohua Wang2, Chunyan Yao1, Lina Jiang1, Qili Jin1, Jing Wang1 and Baiqing Li1, 31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engbu Medical College, and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Infection and Immunity at Bengbu Medical College, 2600 Dong Hai Avenue,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2Th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of Bengbu, 160 Third Hongqi Road,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03)
本文编号:3651088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免疫逃逸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1.1.3 宿主对S.aureus的防御策略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逃逸策略
1.2 S.aureus乳腺炎研究进展
1.2.1 乳腺发育及结构
1.2.2 乳腺的免疫应答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治疗
1.3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1.3.1 γδT细胞概述
1.3.2 γδT细胞亚型及分布
1.3.3 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1.3.4 产IL-17的γδT细胞
1.3.5 产IFN-γ的 γδT 细胞
1.3.6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功能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应答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S.aureus ATCC27543 菌株活化
2.2.2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2.3 临床观察
2.2.4 乳腺内S.aureus数量检测
2.2.5 乳腺组织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2.6 qPCR检测乳腺内细胞因子
2.2.7 EL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2.2.8 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动态变化情况
2.2.9 免疫荧光检测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变化情况
2.2.10 γδT细胞表型检测
2.2.11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3.2 乳腺中γδT 细胞数量在S.aureus感染早期迅速升高
2.3.3 小鼠脾脏中免疫细胞动态变化结果
2.3.4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7A、IL-23及IFN-γ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2.3.5 S.aureus感染过程中γδT 细胞高表达CD44和CD69
2.3.6 乳腺中γδT细胞是IL-17A和 IFN-γ的主要来源细胞
2.4 讨论
第三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乳腺S.aureus定殖量检测
3.2.2 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3.2.3 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3.2.4 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3.2.5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3.2.6 乳腺组织T淋巴细胞检测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显著增加
3.3.2 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组织病变程度加剧
3.3.3 敲除γδT细胞后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3.3.4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3.3.5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IL-17A和 IFN-γ表达量降低
3.3.6 敲除γδT细胞后Th1型细胞数量减少
3.3.7 敲除γδT细胞对Th2型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
3.3.8 敲除γδT细胞后Th17型细胞数量减少
3.3.9 敲除γδT细胞后Tc型细胞数量减少
3.3.10 敲除γδT 细胞后Treg细胞数量减少
3.4 讨论
第四章 γδT 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动物
4.1.2 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Vγ1和Vγ4γδT细胞动态变化检测
4.2.2 Vγ1和Vγ4γδ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3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
4.2.4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菌定殖量检测
4.2.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4.2.7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8 IL-17A~(-/-)小鼠乳腺S.aureus数量检测
4.2.9 IL-17A~(-/-)小鼠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4.2.10 IL-17A~(-/-)小鼠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4.2.11 IL-17A~(-/-)小鼠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12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S.aureus感染过程中乳腺Vγ1和Vγ4γδ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4.3.2 乳腺Vγ1γδT 细胞主要产生IFN-γ
4.3.3 乳腺Vγ4γδT细胞主要产生IL-17A
4.3.4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效果
4.3.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内细菌定殖量显著增加
4.3.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4.3.7 Vγ1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FN-γ表达量显著降低
4.3.8 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L-17A表达量显著降低
4.3.9 IL-17A基因敲除小鼠乳腺S.aureus定殖量增加
4.3.10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病变程度加剧
4.3.11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4.3.12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4.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阿莫西林纳米粒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体外PAE[J]. 杨雪峰,欧阳五庆,孙江才,李向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2]Interleukin 17-Producing γδ T Cell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J]. Meiyu Peng1, Zhaohua Wang2, Chunyan Yao1, Lina Jiang1, Qili Jin1, Jing Wang1 and Baiqing Li1, 31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Bengbu Medical College, and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Infection and Immunity at Bengbu Medical College, 2600 Dong Hai Avenue,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2Th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of Bengbu, 160 Third Hongqi Road,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03)
本文编号:3651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65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