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密度对肉仔鸡早期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17 13:0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肉仔鸡早期生长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192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为低饲养密度组(LSD组)和高饲养密度组(HSD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低饲养密度为10只/m~2,高饲养密度为20只/m~2。试验期共21 d。在试验开始第1天记录肉仔鸡初始体重,于第21天称重、结料,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并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鸡,进行翅静脉采血,制备血清用于测定免疫和抗氧化功能指标,随后称活重并屠宰,取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称重并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表明:1) LSD组肉仔鸡ADG和ADFI极显著高于HSD组(P<0.01);2)LSD组肉仔鸡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HSD组(P<0.01),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有高于HSD组的趋势(P=0.09),而血清活性氧含量极显著低于HSD组(P<0.05);3)LSD组肉仔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高于HSD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高于HSD组的趋势(P=0.08)。综合以...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3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4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贺卫华,翟晓虎,汪春雪,姚大伟. 中国饲料. 2019(24)
[2]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J]. 常双双,柳青秀,张敏红,石玉祥,冯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3)
[3]不同隔离时间的急性应激对鸡血液生化指标和下丘脑CRH、AVT mRNA表达的影响[J]. 杨静. 广东饲料. 2011(05)
[4]环境富集材料对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白水莉,卢庆萍,张宏福,刘大林. 家畜生态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共轭亚油酸对产蛋鸡抗氧化机能的影响[D]. 齐晓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肉仔鸡氧化应激模型的研究[D]. 武书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饲养密度与偏热环境对肉鸡骨骼和肌肉生长、氧化及肠道形态的影响[D]. 厉秀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饲养密度对仔鹅生长、肉用性能及福利状况的影响[D]. 殷璐瑶.扬州大学 2018
[3]笼具尺寸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应激与福利状况的影响[D]. 卢营杰.山西农业大学 2016
[4]饲养密度与饲养方式及饲粮能量对肉鸡生长的影响[D]. 汤建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69212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2.3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4 饲养密度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饲养密度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贺卫华,翟晓虎,汪春雪,姚大伟. 中国饲料. 2019(24)
[2]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J]. 常双双,柳青秀,张敏红,石玉祥,冯京海.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3)
[3]不同隔离时间的急性应激对鸡血液生化指标和下丘脑CRH、AVT mRNA表达的影响[J]. 杨静. 广东饲料. 2011(05)
[4]环境富集材料对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J]. 白水莉,卢庆萍,张宏福,刘大林. 家畜生态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共轭亚油酸对产蛋鸡抗氧化机能的影响[D]. 齐晓龙.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肉仔鸡氧化应激模型的研究[D]. 武书庚.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硕士论文
[1]饲养密度与偏热环境对肉鸡骨骼和肌肉生长、氧化及肠道形态的影响[D]. 厉秀梅.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2]饲养密度对仔鹅生长、肉用性能及福利状况的影响[D]. 殷璐瑶.扬州大学 2018
[3]笼具尺寸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应激与福利状况的影响[D]. 卢营杰.山西农业大学 2016
[4]饲养密度与饲养方式及饲粮能量对肉鸡生长的影响[D]. 汤建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692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69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