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SZ株的传播媒介及病原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4 22:14
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发现可感染和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蜱至少有40余种,但经证实能作为传播媒介的蜱种只有大约12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目前全球莱姆病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0个不同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具有遗传多态性和抗原异质性,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地区分离株的致病性也有较大差异。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菌株被分离出来,有必要从病原出发去研究这些分离株的传播媒介和病原特性,也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研究利用我们实验室从黑龙江革蜱中分离到的B. garinii SZ菌株,在获得B. garinii SZ的单克隆菌株后,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了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感染小鼠各组织中的菌含量,并结合病理切片,分析B. garinii SZ株的致病性及组织嗜性。以B. burgdorferi B31和B. afzelii BO23组作为感染对照组,螺旋体载量、病原体分离和病理切片结果分析显示,B....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分型
1.2 莱姆病螺旋体的生活史
1.3 感染与致病机制
1.4 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
1.5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布和流行
1.6 疫苗及展望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株的致病性及组织嗜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B. garinii SZ 单克隆菌株的制备
2.1.2 菌株及培养
2.1.3 多位点序列分析
2.1.4 动物实验
2.1.5 脏器收集及病理切片的制备
2.1.6 病原体分离培养
2.1.7 基因组的提取
2.1.8 Real-time PCR 方法的建立
2.1.9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B. garinii SZ 单克隆菌株的获得
2.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2.2.3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
2.2.4 小鼠各组织中莱姆病螺旋体载量的定量研究
2.2.5 小鼠组织的病理学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三种蜱感染和传播 B. garinii SZ 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蜱的收集
3.1.2 菌株
3.1.3 实验动物
3.1.4 莱姆病螺旋体易感动物的确定
3.1.5 甘肃藏区采集的青海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3.1.6 青海血蜱、长角血蜱和血红扇头蜱螺旋体非感染种群的建立
3.1.7 莱姆病人工宿主动物模型的建立
3.1.8 经期传播实验
3.1.9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莱姆病螺旋体易感动物的确定
3.2.2 甘南地区采集的青海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3.2.3 青海血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2.4 长角血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2.5 血红扇头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3 讨论
第四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株及培养
4.1.2 全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1.3 DNA 的定量和质检
4.1.4 全基因组测序
4.1.5 生物信息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质检结果
4.2.2 序列拼接
4.2.3 基因预测
4.2.4 基因注释
4.2.5 rRNA 和 tRNA 预测
4.2.6 CRISPR 预测
4.2.7 CNV 分析
4.2.8 质粒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株的质粒及其表达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5.1.2 动物实验
5.1.3 脏器收集
5.1.4 感染组织 DNA 和 RNA 的提取
5.1.5 引物设计
5.1.6 PCR 反应体系
5.1.7 荧光定量 RT-PCR
5.1.8 统计学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 burgdorferi B31 和 B. garinii SZ 菌株各质粒标识基因的扩增情况
5.2.2 B. burgdorferi B31 和 B. garinii SZ 菌株感染小鼠后各组织中的质粒组分分布情况
5.2.3 B. garinii SZ 组小鼠的脑组织、心脏、肝脏和脾脏中各质粒组分相对 B. burgdorferi B31 组的表达丰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的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6.1.2 mRNA 的纯化及测序文库构建
6.1.3 转录组测序
6.1.4 生物信息分析
6.1.5 部分差异基因的荧光定量 RT-PCR 验证
6.1.6 统计学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文库质检结果
6.2.2 测序结果的质量控制
6.2.3 数据预处理
6.2.4 Unigenes 的组装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基因的 GO 和 KEGG 分析
6.2.7 荧光定量 RT-PCR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姆病螺旋体优势抗原BmpA分子克隆、高效表达与亚细胞地位[J]. 宝福凯,赖名耀,文霞,董坚,柳爱华,陈明清.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11)
[2]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突变机理与人类疾病[J]. 杜仁骞,金力,张锋. 遗传. 2011(08)
[3]黑龙江尚志地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J]. 牛庆丽,杨吉飞,关贵全,付钰广,马米玲,李有全,刘军龙,刘志杰,刘爱红,任巧云,郝雪峰,罗建勋,殷宏.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7)
[4]国内莱姆病研究进展[J]. 牛庆丽,殷宏,罗建勋.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0)
[5]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J]. 孙毅,许荣满,葛学峰,陆宝麟,刘增加. 昆虫学报. 2003(06)
[6]全沟硬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J]. 孙毅,许荣满,郭天宇,曹务春,张泮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02)
[7]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J]. 万康林,张哲夫,窦桂兰,侯学霞,王宏英,张金声,朱桂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05)
[8]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J]. 张哲夫,万康林,张金声,朱桂凤,窦桂兰,李牧青,郑理,梁军钢,侯学霞,王宏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01)
博士论文
[1]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 蒋宝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709086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分型
1.2 莱姆病螺旋体的生活史
1.3 感染与致病机制
1.4 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
1.5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分布和流行
1.6 疫苗及展望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株的致病性及组织嗜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B. garinii SZ 单克隆菌株的制备
2.1.2 菌株及培养
2.1.3 多位点序列分析
2.1.4 动物实验
2.1.5 脏器收集及病理切片的制备
2.1.6 病原体分离培养
2.1.7 基因组的提取
2.1.8 Real-time PCR 方法的建立
2.1.9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B. garinii SZ 单克隆菌株的获得
2.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2.2.3 荧光定量 PCR 方法的建立
2.2.4 小鼠各组织中莱姆病螺旋体载量的定量研究
2.2.5 小鼠组织的病理学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三种蜱感染和传播 B. garinii SZ 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蜱的收集
3.1.2 菌株
3.1.3 实验动物
3.1.4 莱姆病螺旋体易感动物的确定
3.1.5 甘肃藏区采集的青海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3.1.6 青海血蜱、长角血蜱和血红扇头蜱螺旋体非感染种群的建立
3.1.7 莱姆病人工宿主动物模型的建立
3.1.8 经期传播实验
3.1.9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莱姆病螺旋体易感动物的确定
3.2.2 甘南地区采集的青海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3.2.3 青海血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2.4 长角血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2.5 血红扇头蜱感染和传播不同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3.3 讨论
第四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株及培养
4.1.2 全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1.3 DNA 的定量和质检
4.1.4 全基因组测序
4.1.5 生物信息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质检结果
4.2.2 序列拼接
4.2.3 基因预测
4.2.4 基因注释
4.2.5 rRNA 和 tRNA 预测
4.2.6 CRISPR 预测
4.2.7 CNV 分析
4.2.8 质粒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株的质粒及其表达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5.1.2 动物实验
5.1.3 脏器收集
5.1.4 感染组织 DNA 和 RNA 的提取
5.1.5 引物设计
5.1.6 PCR 反应体系
5.1.7 荧光定量 RT-PCR
5.1.8 统计学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 burgdorferi B31 和 B. garinii SZ 菌株各质粒标识基因的扩增情况
5.2.2 B. burgdorferi B31 和 B. garinii SZ 菌株感染小鼠后各组织中的质粒组分分布情况
5.2.3 B. garinii SZ 组小鼠的脑组织、心脏、肝脏和脾脏中各质粒组分相对 B. burgdorferi B31 组的表达丰度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莱姆病螺旋体 B. garinii SZ 的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6.1.2 mRNA 的纯化及测序文库构建
6.1.3 转录组测序
6.1.4 生物信息分析
6.1.5 部分差异基因的荧光定量 RT-PCR 验证
6.1.6 统计学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文库质检结果
6.2.2 测序结果的质量控制
6.2.3 数据预处理
6.2.4 Unigenes 的组装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基因的 GO 和 KEGG 分析
6.2.7 荧光定量 RT-PCR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姆病螺旋体优势抗原BmpA分子克隆、高效表达与亚细胞地位[J]. 宝福凯,赖名耀,文霞,董坚,柳爱华,陈明清.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11)
[2]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突变机理与人类疾病[J]. 杜仁骞,金力,张锋. 遗传. 2011(08)
[3]黑龙江尚志地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J]. 牛庆丽,杨吉飞,关贵全,付钰广,马米玲,李有全,刘军龙,刘志杰,刘爱红,任巧云,郝雪峰,罗建勋,殷宏.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7)
[4]国内莱姆病研究进展[J]. 牛庆丽,殷宏,罗建勋. 动物医学进展. 2009(10)
[5]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J]. 孙毅,许荣满,葛学峰,陆宝麟,刘增加. 昆虫学报. 2003(06)
[6]全沟硬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J]. 孙毅,许荣满,郭天宇,曹务春,张泮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02)
[7]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J]. 万康林,张哲夫,窦桂兰,侯学霞,王宏英,张金声,朱桂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05)
[8]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J]. 张哲夫,万康林,张金声,朱桂凤,窦桂兰,李牧青,郑理,梁军钢,侯学霞,王宏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7(01)
博士论文
[1]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 蒋宝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709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70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