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白菜混贮品质影响及细菌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白菜混贮品质影响及细菌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玉米秸秆是中国北部地区主要的作物之一,秸秆的季节性收获特点常常导致即时利用量远小于收获总量的结构性矛盾,且原料极易腐败变质导致其无法有效地长期保存,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秸秆长期储存的方法。青贮是一种较好的跨季节作物秸秆保存方式。然而由于我国农村耕作条件和习惯等因素,秸秆多数在萎蔫干黄后才收获,导致水分和糖分大量流失,甚至高度纤维化和木质化,无法直接青贮。另一方面,随着蔬菜种植面积和消费量不断增加以及蔬菜流通商业化的发展,大量遗弃的废弃蔬菜(尾菜)给农村或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尾菜污染。鉴此,本课题选用干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为原料,设计5个处理,以无添加剂的干玉米秸秆单贮组(SE组)和干玉米秸秆+废弃白菜混贮组(ME组)作为对照组,以植物乳杆菌(LP组)、布氏乳杆菌(LB组)和异常毕赤酵母(PA组)作为添加剂组,二者混贮后水分含量为71%,避光恒温贮存170 d,间隔一定时间(30 d或40 d)从感官评定、化学成分、发酵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角度对玉米秸秆混贮品质及细菌群落变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各组感官评定结果可知,各组在发酵周期内发生未腐败变质现象,可继续对混贮原料进行发酵周期的延长。在整个发酵周期内LP、LB和PA组的感官评定优于SE组和ME组。LP组和LB组效果略优于PA组,但LB组在发酵170 d时感官评定结果较好且仍为优等,其他试验组则降为尚好。(2)综合分析各组的化学成分得出,LP组混贮效果较好。其DM含量和DMR在贮存60 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且贮存130~170 d时其综纤维素含量最高。ME组DM含量在发酵周期内显著低于其他组。(3)SE组的发酵品质较差,其p H高达5.8以上,无法达到优良混贮原料的基本要求(pH4.5)。PA组的p H和乳酸含量相对优于其他试验组,但发酵130 d后其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LP组的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其他组,乙酸、乙醇和丙酸含量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组。添加剂组的V-Score评分结果显著优于SE组和ME组。从发酵品质的角度暂时无法对效果最优的试验组做出准确判断。(4)从细菌多样性结果可知,LP组在相同测序量下物种多样性、群落丰富度及在属水平上的OTU数均低于其他试验组,说明其细菌群落组成较少,种类相对集中。从门水平上细菌群落组成可以看出,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发酵周期内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而LP组能使乳杆菌属成为优势乳酸菌,且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从聚类热图结果可以得出结论,LB组和PA组细菌群落相似性较高,而SE组细菌多样性与其他组相差较大。综合上述结果后发现,LP组混贮效果较好,虽然LP组后细菌多样性结果表现出了较好的混贮原料微生物群落特性,但其混贮品质在一些指标上仍然无法达到优良混贮原料的基本要求,因此还需要从其他添加剂种类的优化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提高混贮原料的储存品质及实现农作物秸秆的跨季节储存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添加剂 玉米秸秆 废弃白菜 混合青贮 化学成分 发酵品质 细菌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6.5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玉米秸秆贮存方法研究现状12-13
- 1.1.1 干法贮存12
- 1.1.2 湿法贮存12-13
- 1.2 青贮13-19
- 1.2.1 不同水分含量青贮13-14
- 1.2.2 混合青贮14
- 1.2.3 添加剂青贮14-16
- 1.2.4 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6-19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1
- 1.3.1 研究目的19
- 1.3.2 研究意义19-20
- 1.3.3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白菜混贮品质的影响21-39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21-24
- 2.1.1 试验材料21
- 2.1.2 青贮调制与试验设计21-22
- 2.1.3 微生物培养条件22
- 2.1.4 样品处理22-23
- 2.1.5 分析方法23-24
- 2.1.6 数据分析24
- 2.2 结果24-34
- 2.2.1 发酵质量评定24-25
- 2.2.2 添加剂对化学成分的影响25-27
- 2.2.3 添加剂对发酵品质的影响27-34
- 2.3 分析与讨论34-38
- 2.3.1 感官评定34-35
- 2.3.2 化学组分分析35-36
- 2.3.3 发酵品质分析36-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混贮过程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39-62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39-42
- 3.1.1 试验材料39
- 3.1.2 青贮调制与试验设计39
- 3.1.3 样品处理39
- 3.1.4 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39
- 3.1.5 PCR扩增39-40
- 3.1.6 文库构建40-41
-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41-42
- 3.2 结果42-60
- 3.2.1 原始数据处理42
- 3.2.2 OTU聚类注释42-44
- 3.2.3 稀释曲线44-47
- 3.2.4 Alpha多样性47-48
- 3.2.5 细菌群落组成48-57
- 3.2.6 OTU热图聚类分析57-60
- 3.3 分析与讨论60-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69
- 插图索引69-70
- 附表索引70-71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杰;文勇立;王永;马力;陈世忠;廖远勤;;猪牛沼液施用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季节性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2年24期
2 詹婧;孙庆业;;铜陵铜尾矿废弃地细菌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刘淼;张涛;孙建;娄恺;;新疆彩色丘陵地貌岩石层细菌多样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4 刘兵;李宇;叶倩;李太武;苏秀榕;李登峰;陈燕;史西志;;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5 石鹏君;孟昆;伍宁丰;付建红;姚斌;李江;邵娜;;新疆一号冰川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6 苏进进;张玉琴;孙莹;靳蓉;赵莉莉;王宇;陈杰;苏静;余利岩;;可可西里土壤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7期
7 陈哲;陈春兰;秦红灵;王霞;吴敏娜;魏文学;;化肥对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组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1期
8 邱并生;;土壤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7期
9 李昌明;张新芳;赵林;程国栋;徐世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需氧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群落功能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周娟;郭卫华;宗美娟;韩雪梅;王仁卿;;房干村不同植被下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超波;王国良;金珊;陆彤霞;;缢蛏养殖环境的细菌多样性研究[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2 崔晓龙;徐丽华;;青海柴达木盆地7个盐湖底泥的细菌多样性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罗海峰;齐鸿雁;张洪勋;;乙草胺对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李明;黄翔玲;叶德赞;;热带太平洋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及碳源利用[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蒋建文;林文辉;吴淑勤;王亚军;石存斌;潘厚军;;养殖池水体和生物膜细菌多样性差异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郭非;耿绪云;李翔;魏俊利;孙金生;;天津近海可培养异养细菌多样性的初步调查[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林巍;潘永信;;趋磁细菌多样性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3年
8 牛世全;景彩虹;廖世齐;达文燕;胡磊;杨建文;朱学泰;韩建山;程晓;;河西走廊盐碱土细菌种群多样性的16S rDNA文库研究[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曾胤新;郑天凌;;采用细胞脂肪酸组分分析与16S rDNA序列分析对极地海洋细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艾尼江·尔斯曼;玛丽帕·吐达洪;马丽艳木·阿木东;卡依尔·玉素甫;艾尔肯·热合曼;;新疆尉犁县Bozkol废弃古村落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燕天;莫高窟空气细菌多样性及壁画病害微生物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樊景凤;近海副溶血弧菌和甲肝病毒检测方法建立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刘欣;胶州湾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菌群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王永霞;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5 唐雅丽;新疆与西藏地区细菌多样性分析及四个潜在新种的多相分类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李筠;与海水养殖相关的细菌多样性的研究及方法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7 牛丽华;对叶榕榕果和四种榕小蜂的细菌多样性[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8 陈勇;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子峰;海藻表面附着弧菌多样性分析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常明;两种海鞘相关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和抗肿瘤活性筛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杨丽娟;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低温适应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赵拓;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白菜混贮品质影响及细菌多样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国政;南海西部海域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岳君;冰川前沿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张艳;山东近岸海域水体细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单玮;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贾芳芳;黄河三角洲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及嗜盐细菌的分离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张红辉;典型岩溶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碳酸酐酶活性及基因克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邓伟;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的非培养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添加剂对玉米秸秆与白菜混贮品质影响及细菌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7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