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中国地区捻转血矛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7:35
  捻转血矛线虫是毛圆科线虫中的一种重要病原,感染反刍动物,雌虫产卵量高,感染后临床症状表现为贫血、腹泻和水肿等,严重时可引起家畜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没有商业化的疫苗,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仍然以抗蠕虫药治疗为主。但是长期无节制地使用抗蠕虫药导致药物抗药性的产生,并且有些地区的多重药物抗药性已经开始高度流行。通过对捻转血矛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抗药性等位基因的扩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目前对中国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尚一无所知。 线粒体DNA是核外遗传标记,进化速度快,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微卫星DNA广泛分布在核基因组中,是孟德尔显性遗传标记,多态性丰富,两种分子标记都能很好的反映出种群的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线粒体nad4基因和微卫星DNA两种遗传标记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探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进化关系及变异程度。 (1)基于线粒体nad4基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随州、宜都、云南、陕西、广西、辽宁和黑龙江7个种群用于捻转血矛线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序得到152条nad4基因序列,经分析后共有14...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捻转血矛线虫概述
        1.1.1 捻转血矛线虫简介
        1.1.2 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结构
        1.1.3 捻转血矛线虫的生活史
        1.1.4 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病学
        1.1.5 捻转血矛线虫的致病性和症状
        1.1.6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1.2 寄生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概述
        1.2.2 寄生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3 寄生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捻转血矛线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3.1 线粒体DNA标记的研究现状
        1.3.2 微卫星DNA标记的研究现状
        1.3.3 其他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试验方法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3.2 样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3.3.3 线粒体nad4基因DNA序列的获取
        3.3.4 微卫星多肽性位点的筛选
        3.3.5 微卫星的基因分型
        3.3.6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ITS-2基因的分析
        4.1.1 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4.1.2 DNA序列分析
    4.2 线粒体nad4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1 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4.2.2 DNA序列分析
        4.2.3 系统进化分析
        4.2.4 种群遗传变异分析
    4.3 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3.2 荧光PCR扩增及检测
        4.3.3 毛细管电泳检测
        4.3.4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4.3.5 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检测
        4.3.6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
        4.3.7 种群遗传变异分析
        4.3.8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4.3.9 种群主成分和主坐标分析
        4.3.10 种群动态分析
        4.3.11 种群地理隔离分析
5 讨论
    5.1 基于线粒体nad4基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5.1.1 种群遗传变异
        5.1.2 种群遗传结构
    5.2 基于微卫星DNA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5.2.1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检测
        5.2.2 种群遗传多样性
        5.2.3 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5.2.4 种群遗传结构
        5.2.5 种群动态
    5.3 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771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771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