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囊尾蚴种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11:39
绦虫(cestode)物种数目较多,大约有1500多种,对人及动物危害严重的是绦虫的幼虫,可引起绦虫蚴病,其中猪囊虫病和包虫病是流行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准确确定一个绦虫种,不仅在治疗和预防该绦虫对人及动物的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绦虫分类学上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目前鉴定一个绦虫物种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生活史等传统分类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分类学方法来进行。传统形态学方法不能对那些形态学上相似、但在遗传学方面却不同的绦虫加以鉴定。线粒体和核基因序列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绦虫分类学的研究热点,构成绦虫的核酸条形码,为绦虫隐藏种的发现和新物种的界定,以及为绦虫病的准确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和玖治县两地区位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该地区野生食肉动物(多见于狼和狐狸)及流浪犬较多,加之,两地区啮齿动物(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泛滥成灾,对草原破坏较严重。野生食肉动物和流浪犬大多以草原上的啮齿动物为生,而啮齿动物则以草原上的草或种子为生。食肉动物的粪便常见附着在草上,这就为那些以啮齿动物为中间宿主,以草原上的食肉动物为终末宿主的...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形态学方法
1.2.1 成虫形态学观察
1.2.2 幼虫(蚴)形态学观察
1.3 生活史、宿主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态学方法
1.3.1 生活史及宿主范围
1.3.2 流行病学调查
1.3.3 生态学研究
1.4 免疫学方法
1.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1 常规PCR及测序技术
1.5.2 线粒体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 核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1 核糖体RNA基因(rRNA)
1.5.3.2 卫星DNA序列
1.5.3.3 其他核DNA序列
1.5.4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1.6 种间杂交在绦虫分类鉴定上应用
1.7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囊尾蚴形态学、中间和终末宿主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囊尾蚴的采集与处理
2.1.2 囊尾蚴幼虫染色及形态学观察
2.1.2.1 压片制作
2.1.2.2 HE染色
2.1.3 中间宿主鉴定
2.1.3.1 青海田鼠基因组DNA提取
2.1.3.2 青海田鼠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引物设计
2.1.3.3 PCR扩增及测序
2.1.4 采样点粪样收集及处理
2.1.5 特异性检测引物设计
2.1.6 PCR检测采样点粪样
2.2 结果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囊尾蚴形态学观察及染色
2.2.3 中间宿主研究
2.2.4 采样点粪样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啮齿动物囊尾蚴分子分类学鉴定及种内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囊尾蚴基因组DNA样品的提取
3.1.1.1 样品选择及提取前的处理
3.1.1.2 利用试剂盒试剂提取基因组DNA
3.1.2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
3.1.3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4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
3.1.4.1 利用DNAMAN软件分析
3.1.4.2 带属绦虫线粒体各基因间变异程度分析
3.1.4.3 编码氨基酸残基个数、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非编码区长度及AT%分析
3.1.5 利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3.1.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1.6.1 引物设计
3.1.6.2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6.3 遗传变异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 结果
3.2.1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PCR扩增及测序
3.2.2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3.2.3 带属绦虫线粒体编码基因不同种间的变异程度
3.2.4 带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2.5 系统发育树分析
3.2.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77077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形态学方法
1.2.1 成虫形态学观察
1.2.2 幼虫(蚴)形态学观察
1.3 生活史、宿主范围、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态学方法
1.3.1 生活史及宿主范围
1.3.2 流行病学调查
1.3.3 生态学研究
1.4 免疫学方法
1.5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1 常规PCR及测序技术
1.5.2 线粒体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 核基因在绦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5.3.1 核糖体RNA基因(rRNA)
1.5.3.2 卫星DNA序列
1.5.3.3 其他核DNA序列
1.5.4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1.6 种间杂交在绦虫分类鉴定上应用
1.7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囊尾蚴形态学、中间和终末宿主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囊尾蚴的采集与处理
2.1.2 囊尾蚴幼虫染色及形态学观察
2.1.2.1 压片制作
2.1.2.2 HE染色
2.1.3 中间宿主鉴定
2.1.3.1 青海田鼠基因组DNA提取
2.1.3.2 青海田鼠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引物设计
2.1.3.3 PCR扩增及测序
2.1.4 采样点粪样收集及处理
2.1.5 特异性检测引物设计
2.1.6 PCR检测采样点粪样
2.2 结果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囊尾蚴形态学观察及染色
2.2.3 中间宿主研究
2.2.4 采样点粪样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啮齿动物囊尾蚴分子分类学鉴定及种内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囊尾蚴基因组DNA样品的提取
3.1.1.1 样品选择及提取前的处理
3.1.1.2 利用试剂盒试剂提取基因组DNA
3.1.2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
3.1.3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4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
3.1.4.1 利用DNAMAN软件分析
3.1.4.2 带属绦虫线粒体各基因间变异程度分析
3.1.4.3 编码氨基酸残基个数、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非编码区长度及AT%分析
3.1.5 利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3.1.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1.6.1 引物设计
3.1.6.2 PCR反应条件及测序
3.1.6.3 遗传变异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 结果
3.2.1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PCR扩增及测序
3.2.2 两种囊尾蚴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3.2.3 带属绦虫线粒体编码基因不同种间的变异程度
3.2.4 带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2.5 系统发育树分析
3.2.6 种内遗传变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777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7770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