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北京鸭抗血清3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选育研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7-16 20:16

  本文关键词:北京鸭抗血清3型鸭甲型病毒性肝炎选育研究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鸭 死亡率 抗性组 易感组


【摘要】:鸭甲肝3型病毒是危害雏鸭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每年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还没有用于预防3型肝炎的疫苗,预防该病主要依靠卵黄囊抗体。但是,当雏鸭注射卵黄抗体后,往往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或浆膜炎,损失惨重。如果能够培育抗肝炎病毒的肉鸭专门化品系或新品种,无疑是为预防该病寻找到更有效的途径。目前,畜禽抗病育种尚处在起步阶段,抗病育种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在肉鸭等水禽方面更是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北京鸭为试验动物,通过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甲肝3型病毒,选择抗性家系及其个体留种,先后持续2个世代。在此过程中,研究了抗性鸭和易感鸭在血清生化指标和先天免疫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以探索抗性鸭对3型肝炎病毒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如下:试验1:以Z8系北京鸭为研究对象,首先用50枚鸭胚,确定了该毒株半数致死浓度为10-5.7/0.2ml。试验按照母鸭:公鸭=4:1组建F0世代278个家系。先后收集种蛋2批,第1批以其中的164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种蛋14天,出雏1132只;第2批以278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种蛋7天,出雏1589只。第1批雏鸭于7日龄时人工感染鸭甲肝3型病毒(DHAV-3);第2批雏鸭于3日龄放入患病鸭群。结果表明:(1)人工感染组雏鸭的死亡率为59.67%,自然感染组雏鸭的死亡率为61.74%,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人工感染组死亡率在90%以上(强易感)的家系有44个,死亡率为10%以下(强抗性)的家系有26个。(3)自然感染组死亡率在90%以上(强易感)的家系有94个,死亡率为10%以下(强抗性)的家系有47个;(4)人工感染雏鸭在攻毒后24h达到死亡高峰,自然感染雏鸭在混群后40h达到死亡高峰。表明不同家系对DHAV-3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而与何种感染方式无关。试验2:根据试验1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F1代抗性鸭和强易感鸭全同胞后代的抗病力。本试验将F1代强抗性家系的公母鸭作为F2代强抗性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23个,出雏270只;将F1代一般抗性家系的公母鸭作为F2代一般抗性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96个,出雏884只;将F1代强易感家系的全同胞公母鸭作为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10个,出雏125只;将强抗性家系的全同胞公母鸭作为F2代强抗性全同胞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7个,出雏71只。将另一批Z8自然群体公母鸭作为F2代自然群体组的亲本,共组建家系54个,出雏429只。所有雏鸭于7日龄时人工感染DHAV-3,统计各组死亡率并比较DHAV-3检出率。结果表明:(1)F2代强抗性组的死亡率为2.22%,一般抗性组的死亡率为6.79%,均显著低于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的死亡率56.00%(P0.05)。(2)F2代强易感全同胞组和强抗性全同胞组的DHAV-3检出率为100%,高于强抗性和一般抗性组的检出率。(3)强抗性组中22个家系的死亡率为0,强易感全同胞组中8个家系的死亡率大于56.00%。以上结果表明F1代抗性鸭后代具有抗DHAV-3的特点。试验3:研究了抗性鸭和易感鸭在感染DHAV-3后血清生化指标和先天免疫基因的差异。选取精神状态良好的Z8系自然群体雏鸭90只分为三组:30只腿肌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并且隔离饲养作为对照组;另60只腿肌注射0.2ml的DHAV-3病毒,根据是否发病分为易感组和抗性组。于攻毒后22 h,28 h,31 h,34h,37 h取出现典型死亡症状的易感组和无任何症状的抗性组各6只,对照组雏鸭6只。结果表明:(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易感组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抗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并且低于易感组。(2)易感组的血清IgA、IgM和IgY三种免疫球蛋白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抗性组血清中的这三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在22h~28h高于对照组(P0.05),而31h~37h逐渐下降至低于对照组的水平。(3)易感组在22h~31h肝脏的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4h~37hMDA-5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抗性组的肝脏中MDA5基因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抗性组在22h~31h肝脏的α干扰素基因(IFN-α)和Toll样受体7基因(TLR7)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34h~37h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DHAV-3感染后易感鸭肝脏功能受到不可逆的破坏,而抗性鸭可以诱导体内的相关免疫反应。试验4:研究了DHAV-3对两世代抗性北京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在注射病毒后第5天,12天,21天,28天,35天分别从F1代抗性组、F2代抗性组和对照组中随机抽取发育正常的6只接近各自平均体重的个体称重并且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至7周龄时分别从这三组中选取10只公鸭和10只母鸭进行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1)DHAV-3会侵染北京鸭的免疫器官,攻毒后5天到35天两世代抗性鸭体重小于对照组的体重。(2)七周龄屠宰结果表明:两世代抗性母鸭的龙骨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生产性能则没有显著差异。(3)F1代抗性公鸭胸宽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屠宰性能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F2代抗性公鸭胸宽、胴体重、胸肌重、骨架重、胸肌重、皮脂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屠宰性能没有显著差异(P0.05)。F2代与F1代抗性公鸭相比,各项屠宰性能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DHAV-3对公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大于母鸭。综上所述:根据两代攻毒试验可知,不同家系的北京鸭对DHAV-3的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将强抗性公母鸭再次组建家系产生的F2代感染DHAV-3后死亡率显著下降。表明培育抗甲肝3型北京鸭品系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北京鸭 死亡率 抗性组 易感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英文缩略表14-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2
  • 1.1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概述及研究进展15-17
  • 1.1.1 雏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命名与溯源15
  • 1.1.2 雏鸭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性病学研究15-16
  • 1.1.3 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理研究16
  • 1.1.4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规律研究进展16-17
  • 1.2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17
  • 1.3 抗病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17-19
  • 1.3.1 对抗病力的直接选择17-18
  • 1.3.2 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8-19
  • 1.3.3 转基因方法抗病育种19
  • 1.4 抗病育种选育相关的先天性免疫基因的研究进展19-21
  • 1.4.1 TLR7基因的研究进展19-20
  • 1.4.2 MDA-5 基因研究进展20
  • 1.4.3 IFN-α 基因研究进展20-21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1
  •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21-22
  • 第二章 F1代北京鸭抗DHAV-3 家系筛选研究22-26
  • 2.1 材料和方法22-23
  • 2.1.1 试验动物22
  • 2.1.2 病毒毒株22
  • 2.1.3 F1代感染试验22
  • 2.1.4 数据处理22-23
  • 2.2 试验结果23-25
  • 2.2.1 DHAV-3 的ELD50测定23
  • 2.2.2 F1代北京鸭抗DHAV-3 家系筛选结果23-25
  • 2.3 讨论25
  • 2.4 结论25-26
  • 第三章 F2代北京鸭抗DHAV-3 研究26-30
  • 3.1 材料与方法26-27
  • 3.1.1 DHAV-3 病毒26
  • 3.1.2 试验动物26
  • 3.1.3 F2代攻毒试验26-27
  • 3.1.4 主要试剂27
  • 3.1.5 F2代雏鸭泄殖腔拭子DHAV-3 分子检测27
  • 3.1.6 数据采集27
  • 3.1.7 数据处理27
  • 3.2 试验结果27-29
  • 3.2.1 F2代雏鸭死亡率27-28
  • 3.2.2 F2代雏鸭家系死亡率28-29
  • 3.2.3 F2代雏鸭泄殖腔拭子检测DHAV-329
  • 3.3 讨论29
  • 3.4 结论29-30
  • 第四章 北京鸭抗DHAV-3 相关生化和免疫性状研究30-43
  • 4.1 材料与方法30-33
  • 4.1.1 病毒毒株30
  • 4.1.2 试验动物30
  • 4.1.3 试验设计30
  • 4.1.4 主要试剂和仪器30-31
  • 4.1.5 引物设计与合成31
  • 4.1.6 试验方法31-32
  • 4.1.7 数据处理32-33
  • 4.2 试验结果33-40
  • 4.2.1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结果33-34
  • 4.2.2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的测定结果34-36
  • 4.2.3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IgA、IgM和IgY的测定结果36-38
  • 4.2.4 抗性鸭和易感鸭肝脏MDA-5、IFN-α、TLR-7 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38-40
  • 4.3 讨论40-42
  • 4.3.1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测定结果讨论40
  • 4.3.2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的测定结果讨论40
  • 4.3.3 抗性鸭和易感鸭血清IgA、IgM和IgY的测定结果讨论40-41
  • 4.3.4 抗性鸭和易感鸭肝脏MDA-5、IFN-α、TLR-7 的m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讨论41-42
  • 4.4 结论42-43
  • 第五章 DHAV-3 对两世代抗性鸭生产性能的影响43-49
  • 5.1 材料与方法43-44
  • 5.1.1 试验动物43
  • 5.1.2 主要器械43
  • 5.1.3 试验设计及方法43
  • 5.1.4 数据处理43-44
  • 5.2 试验结果44-47
  • 5.2.1 DHAV-3 对抗性鸭生长性能的影响44
  • 5.2.2 DHAV-3 对抗性鸭脾脏、法氏囊和胸腺指数的影响44-46
  • 5.2.3 DHAV-3 对抗性母鸭和公鸭屠宰性能的影响46-47
  • 5.3 讨论47-48
  • 5.4 结论48-49
  • 第六章 全文结论49-50
  • 6.1 主要结论49
  • 6.2 创新点49
  • 6.3 有待解决的问题49-50
  • 参考文献50-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丽;刘海燕;牛银杰;祝明皓;刘胜旺;陈洪岩;;1型鸭肝炎病毒强毒株在雏鸭体内分布情况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2015年03期

2 陈连颐;黎寿丰;赵振华;;不同品系肉鸡及其杂交后代消化器官发育和饲料利用率的比较[J];中国畜牧杂志;2014年24期

3 史若男;李婉;宋丽婷;周姗;刘水平;刘进辉;;动物免疫抑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9期

4 韩春燕;郝瑞军;曾祥伟;王笑梅;;野生鸟类传播禽免疫抑制性病毒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学报;2014年09期

5 赵赫;何莉;李美霞;谷长勤;张万坡;程国富;胡薛英;;鸭源呼肠孤病毒与沙门菌共感染雏鸭的免疫器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J];中国兽医科学;2014年06期

6 翟正晓;赵文静;刘书云;赵乐乐;何川;孟和;;RAD测序法用于鸡双向选择家系群体遗传差异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马静;汤承;岳华;;雏鸭混合感染基因A型和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辛清武;郑嫩珠;缪中纬;朱志明;陈晖;刘凤辉;;黑番鸭高产优质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9 王炳谦;姜再胜;户国;石存斌;王芳;谷伟;白庆利;;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抗病力遗传参数估计及其抗病家系筛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10 梁漫飞;朱瑞良;高秀妹;杨世发;左雪梅;钟世勋;崔国林;刘静静;孙婧;;禽波氏杆菌与REV共感染对SPF鸡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斌;鸭原代肝细胞对鸭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相关蛋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少莉;1型和3型鸭甲肝病毒在临床死亡雏鸭体内分布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窦鹏斐;鸭甲肝病毒1型WF100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3 李井新;鸭甲肝病毒1型和3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雏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雷;鸭坦布苏病毒对麻鸭致病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赵乐乐;鸡双向选择家系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皮晋魁;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致病性及其VP1基因结构特征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黄秋雪;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动态定量分布[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蔡双双;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商营利;鸡混合感染J亚群白血病病毒与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免疫抑制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50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550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