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绵羊发情周期内日常行为与粪样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23:02

  本文关键词:绵羊发情周期内日常行为与粪样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绵羊 发情周期 日常行为 粪样生殖激素 孕酮栓


【摘要】:本试验在羊用海绵栓表面包裹了一层乳胶套,这种自制的孕酮栓不易引起阴道炎症或出血,从临床试用上看,取得了较好的同期发情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另外,采用24h监控系统记录秋季小尾寒羊母羊的行为,通过预观察来界定小尾寒羊日常行为组成。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小尾寒羊发情周期中行为进行记录统计,探究小尾寒羊主要行为的时间分配规律,以及小尾寒羊在繁殖季节不同生理期内主要行为的变化,为饲养管理者更好地完善管理措施,满足小尾寒羊行为需要和提高小尾寒羊福利水平提供基本的数据。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中的LH、FSH、E2、P4、Gn RH和PRL六项激素,旨在揭示出小尾寒羊发情周期中粪便中各项激素的分泌规律,为研究羊、牛等家畜的激素生理水平探索出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此外,通过使用孕酮阴道栓法诱导小尾寒羊发情,探究外源性孕酮对小尾寒羊粪便中有关生殖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同时探究小尾寒羊发情周期中行为的变化与发情周期中激素分泌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自制孕酮阴道栓法诱导湖羊发情的同期发情技术试验中,哺乳期母羊同期发情率为85%,空怀期母羊发情率为93.33%,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哺乳期与空怀期母羊怀孕率分别为75.00%和83.33%,两者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孕酮阴道栓结合肌注PG的诱导发情技术对空怀期母羊与哺乳期母羊都有较好的同期发情效果。2小尾寒羊日常行为主要包括卧息、反刍、摄食、观望、探究、移动、修饰、排粪和排尿等,卧息、反刍和摄食三种行为依次占昼夜时间的27.20%、26.78%和25.62%,观望、探究和移动行为依次占10.11%、5.63%和3.07%,排粪和排尿时间占0.10%。3小尾寒羊间情期与发情期的日常行为时间分配差异较大,小尾寒羊M1和M5发情期卧息行为时间分配明显低于间情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M3发情期移动和探究两种行为明显高于间情期,且差异显著(p0.05),M5发情期观望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明显多于间情期。经产小尾寒羊M6和M7在间情期与发情期日常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期未经产小尾寒羊移动和观望行为时间分配高于经产母羊,且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发情期未经产母羊表现较经产母羊明显,这种差异性表现可能与性经验有关。4小尾寒羊粪便中的P4、E2、LH、FSH、Gn RH和PRL的平均浓度分别是1069.41pmol/L、786.41 pmol/L、1672.56 ng/L、10.01 IU/L、129.98 ng/L、519.90 ng/L,其中E2和LH、PRL和Gn RH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P4和FSH呈显著相关性(p0.05)。粪便中测得的激素水平准确反映了小尾寒羊发情周期中各激素的分泌水平变化特点。5小尾寒羊个体间粪便生殖激素中P4、E2和Gn RH的差异性明显;经产羊与未经产羊相比,经产羊粪样中Gn RH和P4的浓度偏低,这可能与经产羊在发情期表现不明显有关。6孕酮阴道栓在埋植期间,孕酮浓度逐渐升高,Gn RH浓度呈下降趋势;撤栓同时肌注PG后,E2、LH、FSH和PRL的浓度在撤栓后迅速升高,E2出现了多个峰值,说明募集了较多的卵泡发育。与自然发情比较,诱导发情在发情后孕酮水平较低,可能与注射PG有关。
【关键词】:绵羊 发情周期 日常行为 粪样生殖激素 孕酮栓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26
【目录】:
  • 致谢4-10
  • 摘要10-12
  • 文献综述12-24
  • 1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概况12-14
  • 1.1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12
  • 1.2 动物行为学的发展与分支12-13
  • 1.2.1 行为生态学12
  • 1.2.2 行为遗传学12-13
  • 1.2.3 行为生物学13
  • 1.2.4 保护行为学13
  • 1.3 动物行为学的主要应用13-14
  • 1.3.1 在防治农业病虫害上的应用13
  • 1.3.2 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13-14
  • 2 小尾寒羊日常行为特点14-17
  • 2.1 小尾寒羊日常行为模式分类14-16
  • 2.1.1 摄食行为14-15
  • 2.1.2 反刍行为15
  • 2.1.3 运动行为15
  • 2.1.4 探究行为15
  • 2.1.5 卧息行为15
  • 2.1.6 修饰行为15-16
  • 2.1.7 排泄行为16
  • 2.1.8 性行为16
  • 2.1.9 母性行为16
  • 2.2 小尾寒羊行为节律特点16-17
  • 3 小尾寒羊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分泌特点17-18
  • 3.1 卵泡生长发育与激素分泌调控机制17-18
  • 3.2 小尾寒羊常年发情和高繁殖力的激素分泌的差别18
  • 4 羊孕酮阴道栓同期发情技术进展18-22
  • 4.1 阴道栓缓释载体的种类19
  • 4.2 阴道栓内孕酮的种类19
  • 4.3 孕酮阴道栓放置时间19-20
  • 4.3.1 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20
  • 4.3.2 对阴道内环境的影响20
  • 4.4 同期发情辅助激素20-22
  • 4.4.1 PMSG21
  • 4.4.2 PG及其类似物21
  • 4.4.3 FSH21
  • 4.4.4 P421
  • 4.4.5 Gn RH21
  • 4.5 孕酮阴道栓法控制羊发情同步的机制21-22
  • 5 粪样内激素测定与分析方法的应用进展22-24
  • 5.1 粪样激素测定的优点22
  • 5.2 粪样激素测定的应用领域22
  • 5.3 粪样中生殖激素浓度变化与机体血液中的差异22-23
  • 5.4 粪样中激素保存、提取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23-24
  • 引言24-25
  • 试验一 孕酮阴道栓的制备与使用效果25-28
  • 1 材料与方法25-26
  • 1.1 试验开展时间、试验动物与饲养条件25
  • 1.2 试验设备与材料25
  • 1.3 孕酮阴道栓的制作方法25
  • 1.4 放栓和撤栓方法25
  • 1.5 同期发情方案25
  • 1.6 鉴定母羊发情方法与配种25-26
  • 2 同期发情结果与分析26
  • 3 讨论26-27
  • 3.1 自制孕酮拴在临床使用上出现的问题26
  • 3.2 孕酮栓处理哺乳期和空怀期母羊的同期发情效果分析26-27
  • 4 小结27-28
  • 试验二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日常行为规律的研究28-36
  • 1 材料与方法28-30
  • 1.1 研究时间、地点、饲养管理条件28
  • 1.2 试验动物28
  • 1.3 仪器和设备28-29
  • 1.4 试验方法29-30
  • 1.4.1 发情周期的测定方法29
  • 1.4.2 诱导发情的方法29
  • 1.4.3 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29-30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30
  • 2 结果与分析30-33
  • 2.1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日常行为时间分配规律30-33
  • 2.1.1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日常行为的时间分配总体平均水平30-31
  • 2.1.2 繁殖季节发情期与间情期小尾寒羊日常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31-32
  • 2.1.3 在繁殖季节未经产与经产小尾寒羊日常行为时间分配的比较32-33
  • 2.2 阴道栓的埋植对小尾寒羊日常行为的影响33
  • 3 讨论33-35
  • 3.1 繁殖季节圈养条件下小尾寒羊主要的日常行为时间分配33-34
  • 3.2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间情期与发情期各日常行为时间分配差异34
  • 3.3 阴道栓的埋植对小尾寒羊日常行为的影响34-35
  • 4 小结35-36
  • 试验三 小尾寒羊有关生殖激素分泌的研究36-47
  • 1 材料与方法36-37
  • 1.1 试验动物36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36
  • 1.2.1 粪样采集和保存的设备36
  • 1.2.2 粪便中激素提取的仪器与试剂36
  • 1.2.3 激素测定的仪器与试剂36
  • 1.3 试验方法36-37
  • 1.3.1 粪样采集和保存方法36
  • 1.3.2 粪便中生殖激素提取方法36
  • 1.3.3 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与步骤36-37
  •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37
  • 2 结果与分析37-44
  • 2.1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发情周期内粪便中生殖激素分泌的特点37-39
  • 2.1.1 小尾寒羊发情周期粪便中主要生殖激素的分泌水平变化及各激素之间相关性37-39
  • 2.1.2 自然发情周期内粪便激素中的LH浓度变化39
  • 2.2 繁殖季节不同个体间主要生殖激素分泌水平的比较39-41
  • 2.3 孕酮阴道栓对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41-44
  • 3 讨论44-46
  • 3.1 繁殖季节小尾寒羊发情周期内粪便中生殖激素分泌水平变化44-45
  • 3.2 不同个体间生殖激素的分泌水平与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分析45-46
  • 3.3 孕酮栓诱导的发情周期内生殖激素浓度的变化46
  • 4 小结46-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5
  • 英文摘要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建华,王海彦;提高小尾寒羊多羔率的七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0年09期

2 张国华;小尾寒羊荐部打伤的治疗[J];中国兽医科技;2000年11期

3 门志华;饲养小尾寒羊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畜牧兽医;2000年02期

4 邓秀;小尾寒羊当嫁妆[J];河北畜牧兽医;2000年10期

5 吴继东;小尾寒羊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家畜生态;2000年04期

6 乔建迪,潘海英;谈谈如何养好小尾寒羊[J];河南农业;2000年09期

7 吕贵喜;怎样引养小尾寒羊[J];四川畜牧兽医;2000年11期

8 秋红;小尾寒羊多产技术[J];山西农业;2000年07期

9 陈伯华;小尾寒羊引种注意事项[J];山西农业;2000年12期

10 王景元;山东小尾寒羊发展的历史[J];中国草食动物;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绪仙;;小尾寒羊引种与开发利用[A];2006中国羊业进展——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柳楠;王金文;魏敬才;田春玲;王新颜;杨永林;李晶;樊庆灿;;小尾寒羊高繁品系多胎基因检测研究[A];《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3 曹荣峰;王继芳;;小尾寒羊复旧期子宫平滑肌降解代谢的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充分发挥小尾寒羊的高产多胎特性 加快肉羊产业发展[A];中国羊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03年

5 陈大林;;小尾寒羊品种资源优势保护与利用[A];中国羊业进展——首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4年

6 郭继军;;浅析青海省小尾寒羊的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7 冯维祺;马月辉;浦亚斌;;应重视小尾寒羊在肉羊产业中的利用[A];2006中国羊业进展——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金文;王德芹;张果平;李焕玲;崔绪奎;朱荣生;;小尾寒羊与杂交肥羔肉品质及营养特性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谭旭信;;小尾寒羊生产技术应用[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7-2008)[C];2008年

10 柳楠;王金文;魏敬才;田春玲;王新颜;杨永林;李晶;樊庆灿;;基因检测技术在小尾寒羊高繁品系建立中的应用[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小红;小尾寒羊让农民笑得最开心[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2 靳茂荣 杜怀国;武川县以寒羊养殖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3 张明伟 李根银;引进小尾寒羊要慎重[N];山西科技报;2003年

4 张灿东;东平整治小尾寒羊外调秩序[N];中国畜牧报;2002年

5 姜风涛 张灿东;东平小尾寒羊走向西部[N];中国畜牧报;2003年

6 赵连波 本报记者 林铁山;寒羊“热”养[N];吉林农村报;2010年

7 吉标华 本报记者 安丽霞;小尾寒羊 大大效益[N];吉林日报;2001年

8 梁山;如何给小尾寒羊“接风”[N];河北科技报;2003年

9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冀贞阳;小心冒牌“小尾寒羊”[N];河北科技报;2005年

10 赵国明;小尾寒羊还需改良[N];河南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福亮;新吉细毛羊和小尾寒羊的毛品质性状及皮肤转录组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柳淑芳;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遗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3 曹荣峰;小尾寒羊子宫复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4 宋雪梅;小尾寒羊5个与繁殖和疾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张蕾;小尾寒羊骨骼肌细胞Myostatin基因打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葛利江;小尾寒羊妊娠中后期胎盘和子宫颈成熟的监测[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7 张利平;BMPR-IB基因和PGR基因作为小尾寒羊多胎候选基因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8 杨开伦;集约化生产方式下无角陶赛特×小尾寒羊羔羊产肉性能和肉质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冠卿;小尾寒羊CSRP2、CSRP3和FSTL1基因克隆、结构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鹤;EM发酵小麦秸秆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佳;饲喂方式对小尾寒羊行为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晓龙;小尾寒羊ANKRD2基因的克隆、结构特征与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孙艳;小尾寒羊三个慢型骨骼肌肌钙蛋白的基因克隆、结构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邵明旭;小尾寒羊肠道正常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及羊源微生态制剂的研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胜军;绵羊发情周期内日常行为与粪样生殖激素变化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王杰;小尾寒羊、滩羊生长性能及其主要消化生理参数的比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宁;不同日龄小尾寒羊与滩羊消化器官及其胃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吕爱军;小尾寒羊铜的适宜供给量和营养监测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7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627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