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皮固态培养混合益生菌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玉米皮固态培养混合益生菌的研究
【摘要】:玉米皮作为玉米深加工行业的主要副产物,多数被直接用作动物饲料,但由于玉米皮的结构非常复杂,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将纤维素镶嵌其中,导致动物对玉米皮饲料的利用率较低。黑曲霉作为安全菌种,可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并能分泌纤维素酶、淀粉酶、葡聚糖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植酸酶等十几种酶。酿酒酵母作为肠道益生菌,不但能维护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保护益生菌菌群,当肠道环境遭到破坏,还能及时有效地修复体内的微生态环境。本论文基于以上两种益生菌的性质,对以玉米皮为原料固态培养生产益生菌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优化了黑曲霉种子的培养条件。通过对初始pH、转速、通气量、碳源等因素的考察,最终确定的优化条件为:黑曲霉的最适生长环境在pH 5左右,当低于5时,黑曲霉生长缓慢,但对于中性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当转速为200 rpm时,酶活最高,达到13.47 U/mL。酶活随着通气比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为0.75 vvm,因此种子培养过程中最适通气比为0.75 vvm,酶活达到20.43 U/mL,是未优化条件下最高酶活的1.52倍。黑曲霉在生长初期需要外加碳源辅助生长,最终选定的外加碳源为工业级葡萄糖,添加量为15g/L,酶活提高3.45倍,活菌数达到105cfu/mL。其次优化了玉米皮固态培养黑曲霉的条件。通过对纤维素酶、蛋白酶、活菌数等指标的测定,最终确定最适的无机氮源为尿素,添加量为0.5%。水分含量对纤维素酶酶活与活菌数的影响趋势一致,当料液比大于1:1.5,酶活及菌落数与水分添加量成正相关,但小于1:1.5后,呈现负相关。最终确定最适料液比为1:1.5。继而考察了麸皮添加量、培养时间、接种量等因素对黑曲霉固态培养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通过对纤维素酶酶活、蛋白酶酶活以及活菌数的综合考虑,最终确定麸皮添加量为15%,培养天数为7天,接种量为20%。最后考察了酿酒酵母与黑曲霉共培养天数以及接种比例对固态培养的影响。通过对培养结束后纤维素酶、蛋白酶、活菌数的测定,综合考虑确定的条件为:混菌培养接种比(黑曲霉:酿酒酵母)为3:1,混菌共培养1天。在此条件下,纤维素酶的酶活622.11 U/g,蛋白酶的酶活为606.55 U/g,每克含益生活菌总数超过百亿。
【关键词】:玉米皮 固态培养 纤维素酶 蛋白酶 益生菌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7
- 1.1 玉米皮11-16
- 1.1.1 玉米皮来源11-12
- 1.1.2 米皮的结构12-14
- 1.1.3 玉米皮物质提取方面应用现状14-16
- 1.2 纤维素酶16-19
- 1.2.1 纤维素酶的研究意义16-17
- 1.2.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17
- 1.2.3 纤维素酶产生菌17-19
- 1.3 黑曲霉19-20
- 1.3.1 黑曲霉的生长特性19
- 1.3.2 黑曲霉的安全性19-20
- 1.4 固态发酵研究进展20-26
- 1.4.1 固态发酵技术20-21
- 1.4.2 固态发酵设备21-22
- 1.4.3 混菌固态培养22-23
- 1.4.4 玉米皮固态发酵研究23-26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26-27
- 2 黑曲霉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27-39
- 2.1 引言27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27-28
- 2.2.1 实验材料27
- 2.2.2 培养基27
- 2.2.3 实验试剂27-28
- 2.2.4 实验仪器28
- 2.3 实验方法28-31
- 2.3.1 种子的活化28
- 2.3.2 摇瓶培养28-29
- 2.3.3 发酵罐培养29
- 2.3.4 分析方法29-31
- 2.4 结果与讨论31-38
- 2.4.1 初始pH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31-33
- 2.4.2 转速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33-34
- 2.4.3 通气量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34-35
- 2.4.4 不同的辅助碳源对黑曲霉生长的影响35-38
- 2.5 本章小结38-39
- 3. 固态培养黑曲霉条件的优化39-59
- 3.1 引言39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39-40
- 3.2.1 实验材料39
- 3.2.2 培养基39-40
- 3.2.3 实验试剂40
- 3.2.4 实验仪器40
- 3.3 实验方法40-44
- 3.3.1 种子的活化40
- 3.3.2 种子的培养40
- 3.3.3 固态培养40
- 3.3.4 分析方法40-44
- 3.3.5 数据统计方法44
- 3.4 结果与讨论44-58
- 3.4.1 无机氮对黑曲霉固态培养的影响44-46
- 3.4.2 料液比对黑曲霉固态培养的影响46-48
- 3.4.3 麸皮添加量对黑曲霉固态培养的影响48-51
- 3.4.4 培养时间对黑曲霉固态培养的影响51-53
- 3.4.5 接种量的影响53-56
- 3.4.6 正交试验优化固态培养条件56-58
- 3.5 本章小结58-59
- 4 玉米皮固态培养混合益生菌59-66
- 4.1 引言59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59-60
- 4.2.1 实验材料59
- 4.2.2 培养基59-60
- 4.2.3 实验试剂60
- 4.2.4 实验仪器60
- 4.3 实验方法60
- 4.3.1 种子的活化60
- 4.3.2 种子的培养60
- 4.3.3 固态培养60
- 4.3.4 分析方法60
- 4.4 结果与讨论60-65
- 4.4.1 乳酸菌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例对混菌培养的影响60-62
- 4.4.2 酿酒酵母与黑曲霉共培养时间对混菌培养的影响62-64
- 4.4.3 混菌接种比例对固态培养的影响64-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登攀;饲用纤维素酶及产酶微生物[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傅力,丁友f ,张篪;纤维素酶测定方法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邱雁临;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前景[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年08期
4 曾青兰;;纤维素酶及其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5 王万能;;福寿螺纤维素酶基因的原核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6 曾盈宇;陈介南;何钢;张伟涛;詹鹏;;纤维素酶及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7 任恒星;冷云伟;李浩;赵兰;;纤维素酶生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8 刘晓晶;李田;翟增强;;纤维素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李旺;张光勤;;纤维素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8期
10 刘慧琳;曹以诚;杨磊;黄昱阳;曾炳佳;;白蚁纤维素酶结构域重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东海;周岩民;李如治;;饲用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2 陈清华;冯钦龙;周辉;;纤维素酶生产的研究进展[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3 杨家华;郭志宏;;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曾涛;曾会才;陈汉清;;海南省部分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A];2009年海南省微生物学检测及质量保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凤超;陈冠军;刘巍峰;;环境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纤维素酶基因的筛选[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王娟;李欣;吴松刚;黄建忠;;长梗木霉外切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王骥;丁明;李燕红;陈清西;许根俊;赵辅昆;;动物内源性纤维素酶:福寿螺(Ampullaria crossean)多功能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冯文英;;固体纤维素酶的浸渍条件优化及其特性研究[A];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增刊——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赵辅昆;王骥;陈清西;许根俊;;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姚强;黄琰;陈冠军;;产耐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的筛选及研究[A];山东微生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远 译;纤维素酶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N];福建科技报;2004年
2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孙洪新邋甄二英;纤维素酶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3 王菁莎 王颉 刘景彬;纤维素酶的应用现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4 刘国信;开发纤维素酶制剂大有可为[N];经理日报;2004年
5 陆慕寒 整理;35项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助剂篇(二)[N];中国纺织报;2008年
6 山东农业大学 王纪亭;饲料原料资源匮乏出路何在[N];中国畜牧报;2003年
7 ;2009年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优秀技术创新成果推介[N];中国纺织报;2009年
8 冯卫东;科技将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N];科技日报;2008年
9 ;高活力纤维素酶生产技术 [N];中国化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岩;生物炼制:突破纤维素利用瓶颈[N];中国化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瑞氏木霉纤维素酶降解模式及其功能多样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聪;Cytophaga hutchinsoni纤维素酶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韩超;嗜热真菌新的热稳定纤维素酶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吕新星;里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转录调控因子Xyr1功能研究及铜离子响应高效表达体系的建立[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俊玲;嗜热内切纤维素酶AcCel12B的酶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华梅;长白山森林土壤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克隆与表达[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郭红;高固体系纤维素酶水解与回收强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刘奎美;纤维素酶转录调控因子及纤维素酶应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周峻沛;云斑天牛胃肠道内共生细菌来源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韦小敏;斜卧青霉胞外蛋白质组学分析与纤维素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月姗;纤维素酶在几种咪唑类离子液体中活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钱文佳;南极细菌产低温纤维素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舒勤;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sp.AC-2产纤维素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赵燕;高效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及相关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娜;耐热真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田海娇;纤维素酶生产菌的筛选、诱变及产酶机制的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訾晓雪;不同底物诱导下桦剥管菌纤维素酶活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谭玲;高效水解甘油有机溶剂预处理麦草纤维素酶制剂的选择和复配[D];江南大学;2015年
9 李靖一;pGAP调控下的内切纤维素酶组成型表达及酶制剂的制备[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帅;纤维素酶活性架构及TrCel12A关键亚位点氨基酸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5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9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