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牦牛轮状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病毒的分离培养

发布时间:2017-09-07 03:12

  本文关键词:牦牛轮状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及病毒的分离培养


  更多相关文章: 牦牛 轮状病毒 VP6基因 RT-PCR 流行病学调查 分离培养


【摘要】:犊牦牛腹泻一直是青藏高原牦牛养殖业面临的重要疾病,但由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资料匮乏,严重制约了该类疾病的防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重要的人畜致腹泻病毒,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用宏病毒组技术鉴定牦牛腹泻相关病毒时,发现粪便样本中存在RV,但用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种检测BRV的RT-PCR方法却对测序证实的阳性样本不能检出,推测是由于病毒的序列变异所引起。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牦牛RV VP6基因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建立检测牦牛RV的RT-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牦牛腹泻样本进行RV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取得如下成果:1.检测牦牛轮状病毒的RT-PCR方法的建立RV VP6基因是11个基因节段中相对最保守的基因之一,是RV的主要分子检测靶点,但该基因的点突变会影响病毒的分子检测。因此,采用Prime5.0软件设计引物,首先从30个牦牛腹泻样本中扩增得到14个位于931bp~1338bp牦牛RV VP6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与BRV相比,牦牛RV VP6基因在931bp~1110bp间出现多处点突变,而在1100bp~1338bp之间序列高度保守。据此设计检测引物,成功建立了检测牦牛RV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只扩增出牦牛RV及BRV的特异片段,对其它无关病原无扩增;检测下限为0.45pg/μL,灵敏性较好。本方法对牦牛RV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检测BRV的RT-PCR方法,为牦牛RV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该方法对肉牛腹泻样本中BRV的检出也与其它方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说明该方法也可以用于BRV的检测。2.牦牛轮状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为调查RV在青藏高原牦牛中的流行情况,分别2014年6月和2015年8月采集了四川省阿坝州地区4个牧场、云南香格里拉地区4个牧场、青海玉树地区5个牧场、西藏亚东地区6个牧场,共计234份犊牦牛("f3月龄)腹泻粪便样本,采用本实验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了RV在腹泻样本中的分布。结果表明:234份犊牦牛腹泻粪便样本的RV检出率为:西藏为60%(36/60)、青海为95%(57/60);四川为85.19%(46/54);云南为90%(54/60),证明牦牛RV感染是当前导致犊牦牛腹泻的重要原因。随机抽取的四个地区的阳性样本,对其VP6基因进行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牦牛RV单独的聚在一起,与BRV有明显的遗传距离,表明VP6的序列的变异与宿主有关。从四个地区的毒株分布来看,青海、西藏、云南的毒株分别单独聚在一起,四川的毒株则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的毒株形成的分支中,似乎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的趋势,但还需要更多不同地域的毒株来验证。3.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阳性样本采用MA-104细胞进行牦牛RV的分离鉴定。分离培养的5个毒株已传代培养至第15代,没有一株出现细胞病变。收集的每一代细胞毒,经RT-PCR鉴定证实RV的存在。5个分离毒株均为I2基因型,其中有4个毒株扩增出了VP4基因:3个分离毒株为P[11]基因型,1个分离毒株为P[14]基因型。采用文献报道的多种方法均未能扩增出VP7基因,推测是序列变异造成。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牦牛RV的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牦牛RV VP6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检测牦牛RV的RT-PCR检测方法,既可用于牦牛RV的快速诊断,又可用于BRV的快速诊断。病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RV是牦牛腹泻的重要原因。分离得到的牦牛RV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牦牛 轮状病毒 VP6基因 RT-PCR 流行病学调查 分离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2
  • 第1章 牛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12-30
  • 1 牛轮状病毒主要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13-25
  • 1.1 VP3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14-15
  • 1.2 VP4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15-18
  • 1.3 VP6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18-21
  • 1.4 VP7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21-23
  • 1.5 NSP4非结构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进化分析23-25
  • 2 牛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25-30
  • 2.1 牛轮状病毒经典检测方法25-26
  • 2.2 免疫学检测方法26-27
  • 2.3 基因检测方法27-30
  • 第2章 牦牛轮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30-41
  • 1 材料与方法30-33
  •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30-31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31
  • 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31
  • 1.4 核酸的提取与cDNA合成31-32
  • 1.5 牦牛RV阳性标准品的制备32
  • 1.6 反应体系及条件的优化32
  • 1.7 敏感性测定32
  • 1.8 特异性评价32
  • 1.9 稳定性评价32
  • 1.10 四种RT-PCR方法的比较32-33
  • 1.11 流行病学调查33
  • 2 结果33-38
  • 2.1 牦牛RV VP6基因片段序列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33-34
  • 2.2 牦牛RV检测引物的特异性34-35
  • 2.3 优化的RT-PCR反应体系及条件35-36
  • 2.4 特异性36
  • 2.5 稳定性36
  • 2.6 本方法和文献中报道的检测BRV的方法的比较36
  • 2.7 流行病学调查36-37
  • 2.8 青藏高原四个地区的牦牛轮状病毒VP6基因片段的遗传进化分析37-38
  • 3 讨论38-41
  • 第3章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41-54
  • 1 材料与试剂41-42
  • 1.1 临床样本及培养细胞41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41-42
  • 2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42-43
  • 2.1 临床样本的前期处理42
  • 2.2 病毒的分离培养42
  • 2.3 分离病毒的RT-PCR鉴定42-43
  • 3 分离毒株的VP4、VP6、VP7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43-45
  • 3.1 扩增引物的设计43-44
  • 3.2 分离毒株的VP4、VP6、VP7基因的扩增与克隆测序44-45
  • 3.3 分离毒株的VP4、VP6和VP7基因的同源性比对与遗传进化分析45
  • 4 结果45-51
  • 4.1 牦牛轮状病毒的分离鉴定45-47
  • 4.2 VP4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47-48
  • 4.3 VP6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48-51
  • 4.4 VP7基因扩增结果51
  • 5 讨论51-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3
  • 附录一63-64
  • 致谢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惠芬;;人轮状病毒Ⅱ型:体外培养[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1年03期

2 林伟池;污水中轮状病毒的检测[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2年04期

3 吴慎,梁士哲,李印堂,魏喜仁,王振山,李远志,范文光,吴士芳,宋志英,徐庆,张瑞山,鞠连才,虞爱华,雷小东,张翠英;轮状病毒提取方法及其电镜和血清学检测[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年03期

4 赵筱祺;人轮状病毒命名法[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4年04期

5 阎沐京;任中原;;轮状病毒样因子是否为轮状病毒属中的新成员[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4年06期

6 吴妙灵 ,白植生 ,吴妙灵;轮状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5年03期

7 倪亚炜;猪和牛轮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J];病毒学报;1985年01期

8 张传安;;人轮状病毒的血凝活性[J];预防医学情报;1985年03期

9 古月;;牛奶中轮状病毒抗体[J];国外医学情报;1985年08期

10 Anna Maria Agllano ,李玉如;新的人轮状病毒株的分离[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唐力;刘满清;彭劲松;涂君;杨继红;曾宪启;;武汉地区A组轮状病毒监测情况分析(2002~2003年)[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2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培鑫;潘存Z;陈黎勤;;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空肠弯曲菌的检测[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秀华;;细胞培养与real-time RT-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水体中感染性轮状病毒[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栾婧婧;高运东;仲跻峰;赵宏坤;;半巢式RT-PCR快速检测犊牛轮状病毒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乐乐;何彪;杨凡力;徐琳;涂长春;;蝙蝠轮状病毒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时洪艳;冯力;孙东波;;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六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淑霞;李秀峰;席灵娟;;急性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分析[A];第一届宁夏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胡秀华;何苗;;定量测定轮状病毒滴度的几种方法的优化及细胞系的选择[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10 王斌;孙红;朱军生;;PAGE法与胶体金法检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研究[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斗;轮状病毒秋冬爱找婴幼儿[N];南方日报;2004年

2 冯立中;抗人轮状病毒牛丙球蛋白研制成功[N];健康报;2008年

3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消化科教授 孙梅 整理 阎红;轮状病毒盯上宝宝[N];健康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杨光礼 记者 武娜;轮状病毒引发小儿腹泻增多[N];连云港日报;2008年

5 文 都;小儿秋季腹泻原是轮状病毒作怪[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徐磊;第二届国际轮状病毒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记者 胡蔓 见习记者 严运涛;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人A、B组轮状病毒混合感染[N];湖北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郭静 实习生 贾亚敏 王诗霖 通讯员 肖金;严把“入口关”防秋季小儿腹泻[N];广东科技报;2008年

9 ;轮状病毒并不可怕[N];山西日报;2003年

10 文文;严把婴幼儿“入口”卫生关[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力;表达轮状病毒NSP4、VP7基因双顺反子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2 肖楠;轮状病毒G9型(ZTR18)灭活疫苗的免疫学初步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刘悦越;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Onyango,Lawrence Omondi;轮状病毒与肿瘤疾病的建模及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米揋;轮状病毒不同基因型间交叉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曾玫;上海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国华;杆状病毒系统中地方株轮状病毒蛋白的重组表达及病毒样颗粒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8 王振玲;北京地区仔猪腹泻相关病原调查及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二芹;猪A组轮状病毒VP6基因转植物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10 魏静;人源轮状病毒T细胞识别及其小型猪腹泻模型的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OSG弱酸性消毒水消毒效果的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汤俊;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攻毒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琳琳;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曹思;细胞网格蛋白和内体酸化对轮状病毒侵入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5 朱乾乾;轻型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姜涛;轮状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彭杰;树,

本文编号:807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07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