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的制定
本文关键词: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的制定
更多相关文章: 副猪嗜血杆菌病 血清学调查 病原分离 病理形态学 防治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类传染病,临床上感染猪以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脑膜炎等为其病理特征。副猪嗜血杆菌是驻存于猪的上呼吸道的条件性致病菌,在其抵抗力弱的情况下可侵染发病,常继发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或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该病主要发生于5~8周龄猪,发病率在15%左右,死亡率不等,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为了明确该病在天津地区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通过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对采自天津地区不同规模猪场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血清检测阳性率平均为19.81%(62/313),断奶仔猪和保育猪的血清检测阳性率为22.27%(47/211)。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天津市不同地区猪场已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该项研究结果将为天津地区针对感染现状日益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科学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了明确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菌株类型和特征,本研究首先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发病猪及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再结合实验室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采集病猪肺脏、心脏及脑等主要组织脏器,一部分用于病理切片的制备,另外一部分用于病原菌的分离。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肺脏、心脏和肝脏的病变最为明显,均出现严重的出血、淤血,此外,肺脏伴有间质性肺炎和纤维素性肺炎的发生,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利用TSA固体培养基对采集的病猪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该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球杆状或短杆状,单个或短链排列,并可见有荚膜,其与副猪嗜血杆菌的形态和特性相一致。之后,我们对该分离菌株进一步鉴定,设计合成了副猪嗜血杆菌16Sr RNA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得到的疑似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进行菌落PCR,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650 bp的目的条带,与预期扩增片段大小一致;对扩增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株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其与Bakos B26株同源性高达99%。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从天津地区分离获得1株副猪嗜血杆菌菌株。鉴于目前天津地区猪场中日益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现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药敏试验对天津地区分离获得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的敏感药物进行筛选。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等药物高度敏感。将筛选药物应用于患病猪,并结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完善猪场的预防及管理制度,取得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效。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明确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分子流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临床上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以及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有效清除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 血清学调查 病原分离 病理形态学 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28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第一篇 文献综述12-23
- 第1章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12-19
- 1.1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12-13
- 1.2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分型和毒力13-14
- 1.3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研究进展14-16
- 1.4 致病机理16-19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19-23
- 1 流行病学19-20
- 2 临床症状20
- 3 病理变化20-21
- 4 诊断21-23
- 第二篇 研究内容23-49
- 第1章 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3-28
- 1 材料与方法23-24
- 2 结果24-26
- 3 讨论26-27
- 4 小结27-28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天津株的分离与鉴定28-44
- 1 材料与方法29-34
- 2 结果34-41
- 3 讨论41-43
- 4 小结43-44
- 第3章 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研究44-49
- 1 材料与方法44-46
- 2 结果46-47
- 3 讨论47-48
- 4 小结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8
- 附录58-59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59-60
- 导师简介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广;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J];动物保健;2005年08期
2 张海花,梅祥院,童富淡,朱家新;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J];浙江畜牧兽医;2005年05期
3 杨建功,王秀君,娄淑红,张文彬;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5年01期
4 瞿晓兰;陈小玲;;副猪嗜血杆菌病[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03期
5 银梅;陈桂香;钟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养猪;2006年02期
6 刘文峰;戴益民;陈松昌;万文忠;李红;;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J];养猪;2006年04期
7 吕学军;姜昭彦;陈旭;;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2006年09期
8 王永;李文;刘淑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控制措施[J];猪业科学;2007年02期
9 王俊;郑学斌;;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5期
10 吴志■;;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茂生;吴位珩;杨莉;徐景峨;;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朱凤先;荆汝顶;董青;朱方兵;宋予震;朱魁元;;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绪斌;雷健良;周克钢;王士祥;欧阳宽忠;铁军;鄢长瑞;杨雄华;阮志勇;;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与控制的最新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许国华;;安徽省皖北部分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情况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回盛生物”杯全国养猪技术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9年
5 林艳艳;;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与诊疗体会[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转变饲养方式,促进海西畜牧业和谐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友龙;蔡乐火;;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万遂如;高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查红波;刘尚高;;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罗军荣;花象柏;;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与病理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杜丽飞;邱美珍;杨俊;傅胜才;周望平;谭良溪;李海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A];“生泰尔”杯全国养猪技术征文大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代勇;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案例报告[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2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高怀涛;强应激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引发[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3 姚琼芬;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N];山东科技报;2013年
4 河北威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如何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5 邢台市兽医院 邢兰君 杨立凡;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4年
6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7 华方德;高温高湿谨防副猪嗜血杆菌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8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高怀涛;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分享[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年
9 谢艳芳;副猪嗜血杆菌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10 谢艳芳;副猪嗜血杆菌病(上)[N];河北农民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赖陆処;四川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HPS野外分离株的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刘双红;基于CdtB的副猪嗜血杆菌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3 谷禹;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的制定[D];吉林大学;2016年
4 韩瑞明;河南省濮阳市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岩;石河子垦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6 徐惠娟;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菌株的筛选[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俊琦;副猪嗜血杆菌病Neu、Lipo、OMP5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5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1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