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氮密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氮密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量 土壤碳密度 土壤氮密度 植被碳密度 总碳密度
【摘要】: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上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对于探讨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碳循环机制和土壤质量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碳储量和碳、氮循环过程提供有效依据。通过野外实验调查与观测,将呼伦贝尔草原18种群落酸模叶蓼+禾草类(PZ)、冰草+羊草(AgL)、大针茅+糙隐子草(StC)、寸草苔+大针茅(CaS)、糙隐子草+克氏针茅(CSt)、多根葱+大针茅(AS)、冷蒿+糙隐子草(ArC)、差巴嘎蒿+糙隐子草(AC)、羊草+寸草苔(LC)、糙隐子草+羊草(CA)、糙隐子草+大针茅(CS)、羊草(L)、大针茅+羊草(SLe)、羊草+贝加尔针茅(LSb)、羊草+大针茅(LS)、羊草+山野豌豆(LV)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测定各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植被、土壤)、氮密度(土壤),同时对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群落总碳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8种群落植被活体层生物量最低为91.12g/m2,最高为286.82 g/m2;凋落层生物量最低为24.4 g/m2,最高为124.76 g/m2;地下部分生物量最低为282.6 g/m2,最高为1338.75 g/m2;总生物量最低为409.4g/m2,最高为1626.32 g/m2。2.18种群落植被活体层碳密度最低为45.56 g/m2,最高为143.41 g/m2;凋落层碳密度最低为12.2 g/m2,最高为62.38 g/m2;地下部分碳密度最低为141.30 g/m2,最高为669.38 g/m';土壤碳密度最低为6778g/m2,最高为15550 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氮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主要聚集在表层。3.18种群落总碳密度表现最低为7119.78 g/m2,最高为16200.34g/m2,在体系分配中,土壤有机碳密度所占比率最高,高达94.64%-98.21%。总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生物量 土壤碳密度 土壤氮密度 植被碳密度 总碳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2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2 材料与方法12-17
- 2.1 研究区概况12
-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12
- 2.1.2 研究区植被类型12
- 2.2 研究内容12-13
- 2.3 数据获取与样品采集13-14
- 2.3.1 地上生物量采集14
- 2.3.2 地下生物量的采集14
- 2.3.3 土样采集14
- 2.4 样品测定14-15
- 2.4.1 土壤有机碳、氮含量测定14-15
- 2.4.2 土壤容重测定15
- 2.5 数据分析15-16
- 2.5.1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15
- 2.5.2 重要值测定15
- 2.5.3 土壤SOCD与TND的测定15-16
- 2.5.4 群落植被碳密度测定16
- 2.6 数据处理16-17
- 3 结果与分析17-55
- 3.1 研究区草原群落的结构特征17-29
- 3.1.1 研究区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主要特征17-25
- 3.1.2 18种群落物种重要值25-28
- 3.1.3 多样性指数28-29
- 3.2 18种群落生物量29-33
- 3.2.1 群落植被活体层生物量29-30
- 3.2.2 群落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30-31
- 3.2.3 群落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31-32
- 3.2.4 群落植被总生物量32-33
- 3.3 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33-37
- 3.3.1 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33
- 3.3.2 群落土壤容重33-37
- 3.4 18种群落碳密度37-48
- 3.4.1 18种群落植被活体层碳密度37
- 3.4.2 18种群落类型凋落物层碳密度37-38
- 3.4.3 18种群落类型植被地下部分碳密度38
- 3.4.4 18种群落类型植被总碳密度38-39
- 3.4.5 18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39-46
- 3.4.6 18种群落总碳密度46-48
- 3.5 18种群落土壤全氮密度48-55
- 4 讨论55-56
- 4.1 植被碳密度55
- 4.2 土壤有机碳密度55-56
- 5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作者简介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智;王传宽;;6种温带森林碳密度与碳分配[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7期
2 杨存建;倪静;张洋;牟琳;;四川石棉森林碳密度空间数据知识挖掘及分布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孙腾;;碳密度与投资率的因果关系——对中国1980~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05期
4 胡青;汪思龙;陈龙池;张伟东;宫超;;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2年07期
5 李皎;张红;张莉秋;韩建平;;山西阳泉地区乔木林地上碳密度遥感估测[J];生态学杂志;2014年09期
6 张明阳;罗为检;刘会玉;章春华;岳跃民;王克林;;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3年16期
7 王宁;王百田;王瑞君;曹晓阳;王文静;迟璐;;山西省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分配格局[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8 齐麟;于大炮;周旺明;周莉;赵福安;王长海;代力民;;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9 刘晓琴;张法伟;孙建文;李英年;宋成刚;钟海民;;围栏放牧下土壤-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1年12期
10 王兵;魏文俊;;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J];江西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荣;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接联合国碳密度项目[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成;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飞;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湘;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遥感估算[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孙云霞;基于GWR模型的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林碳密度预估[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黄晓强;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朱丽平;北京五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密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赵冠华;云南中西部地区针叶林和人工林碳汇现状及潜力[D];云南大学;2016年
6 郭洋洋;敖汉旗低效林固碳效应及其更新改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7 刘丽娜;基于GF-1遥感影像的长宁县森林碳密度反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8 萨础拉;呼伦贝尔草原不同群落类型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氮密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9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马海龙;陕北主要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7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3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