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植被和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植被和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川西北 沙化草地 生态恢复 植被 有机碳 氮素
【摘要】:目前,草地沙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沙化草地恢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素是反应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健康质量的重要因子。研究沙化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素和酶活性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沙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对于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及措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时空替代法,以未恢复沙化草地和围栏种植红柳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2、4、6和8年的沙化草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并采用分层采样方法,结合室内分析化验,研究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素、酶活性及其组分含量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草地生态恢复时间的延长,灌木和草本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态恢复8年后,草本植物盖度和密度分别为87%和684 ind/m~2,草本植物丰富度指数为2.642,均极显著高于未恢复沙化草地(p0.01)。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为23 cm、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47,显著高于未恢复沙化草地(p0.05), Pielous均匀度指数为1.123,和未恢复沙化草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生态恢复2年、4年、6年和8年后灌木地上生物量分别为46.75 kg/100 m~2、77.69 kg/100 m~2、117.31 kg/100 m~2、171.48 kg/100 m~2,表现为显著差异水平(p0.05)。生态恢复8年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为156.2 g/m~2,和未恢复沙化草地相比增加了267.5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显著差异水平(p0.05)。(2)生态恢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 SO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 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ation C,R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 MB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不同生态恢复年限土壤SOC、DOC、ROC、MBC含量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生态恢复8年后沙化草地土壤SOC、DOC、ROC、MBC含量分别为6.14 g/kg、55.43 mg/kg、0.86 g/kg、128.94 mg/kg,均极显著高于未恢复沙化草地(p0.01);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SOC、DOC、ROC、MBC含量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征,但其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均不及0-20 cm土层。(3)生态恢复期间土壤全氮(Tota1N, TN)、碱解氮(Available N, AN)、硝态氮(Nitrate N, NO3--N)、铵态氮(Ammonium N, NH4+-N)、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 MBN)含量增加,生态恢复8年沙化草地和未恢复沙化草地相比土壤TN、AN、NO3--N、NH4+-N、MBN含量分别增加100.00%、50.73%、444.19%、302.70%、654.02%。从土层剖面来看,0-20 cm土层增加幅度较大,土壤TN、AN、NO3--N、MBN含量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土壤NH4+-N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TN、AN、NO3--N、MBN含量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特征,但其增加幅度及差异显著性均不及0-20 cm土层。(4)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随着生态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蔗糖酶增幅高于脲酶和蛋白酶。不同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差异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水平。(5)植被群落盖度与土壤SOC、DOC、ROC、MBC、TN、AN、NH4+-N、 NO3-N、 MBN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剖面上,植被群落盖度对土壤SOC、N素含量影响不同,其中,0-20 cm土层,土壤SOC、N素对植被群落盖度的响应更为明显。土壤SOC和N素表现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SOC、N素与土壤酶活性也表现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川西北 沙化草地 生态恢复 植被 有机碳 氮素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综述13-16
- 1.2.1 沙化草地研究概述13
- 1.2.2 沙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概述13-16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16-19
- 1.3.1 研究目标16-17
- 1.3.2 研究内容17
- 1.3.3 技术路线17-19
- 2 材料与方法19-23
- 2.1 研究区概况19-20
- 2.1.1 地理概况19
- 2.1.2 气候概况19
- 2.1.3 土壤和植被概况19-20
- 2.2 样地设置和样品采集20-21
- 2.3 土壤样品分析化验21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21-23
- 3 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沙化草地植被特征23-28
- 3.1 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变化特征23
- 3.2 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23-25
- 3.3 地上生物量25
- 3.3.1 灌木地上生物量25
- 3.3.2 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25
- 3.4 讨论25-26
- 3.5 小结26-28
- 4 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28-34
- 4.1 土壤总有机碳变化特征28-29
- 4.2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29-30
- 4.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特征30-31
- 4.4 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特征31-32
- 4.5 讨论32-33
- 4.6 小结33-34
- 5 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沙化草地土壤氮素变化特征34-41
- 5.1 土壤全氮变化特征34-35
- 5.2 土壤碱解氮变化特征35-36
- 5.3 土壤硝态氮变化特征36-37
- 5.4 土壤铵态氮变化特征37-38
- 5.5 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特征38-39
- 5.6 讨论39-40
- 5.7 小结40-41
- 6 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沙化草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41-45
- 6.1 脲酶活性变化特征41
- 6.2 蔗糖酶活性变化特征41-42
- 6.3 蛋白酶活性变化特征42-43
- 6.4 讨论43-44
- 6.5 小结44-45
- 7 相关分析45-49
- 7.1 土壤有机碳与地表植被群落相关分析45-46
- 7.2 土壤氮素与地表植被群落盖度相关分析46-48
- 7.3 土壤有机碳、氮素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48
- 7.4 小结48-49
- 8 结论与展望49-51
- 8.1 结论49
- 8.2 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60
- 致谢60-61
- 科研论文成果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贲克平;生态恢复地带对北京环境的影响与启迪[J];四川林勘设计;2002年01期
2 谭辉东,田宗伟;南方天然林区的生态恢复应以封山育林为主[J];防护林科技;2004年S1期
3 杨利民,陈长宝,王秀全,张连学,田义新;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王娟熔;甘肃子午岭生态恢复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5年14期
5 何兵,陈其兵,曾得刚,胥晓刚;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恢复理论及应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6 潘树林,王丽,辜彬;论边坡的生态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7 李怀甫;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一)[J];河北水利;2005年01期
8 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9 彭少麟;陈蕾伊;侯玉平;陈宝明;虞依娜;;恢复与重建自然与文化的和谐——2011生态恢复学会国际会议简介[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10 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斐;;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的调查与对策——以北川陈家坝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万宾;;煤矿矿区生态恢复与建设问题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周洋;;浅析北京市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旅游新用——以昌平绿谷旅游开发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4 樊振挥;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振辉;聂乐昌;唐志鹏;王奕勘;潘国尧;;矿山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以板苏锰矿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为例[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孙向阳;耿玉清;谭笑;查同刚;李素艳;阎海平;;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干扰状况和生态恢复机理的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吴丽蓉;张晶刚;;城市矿山生态恢复的途径与实践[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肖红;;探索林缘生态景观——香山多云亭景区生态恢复实践[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马文元;;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恢复[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润杰;郜志勇;李添萍;吴智仁;孙广春;;生态恢复新材料在三江源地区沙化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全基;瓮福争当国家生态恢复试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操秀英;生态恢复软体技术为矿石采空区披绿纱[N];科技日报;2012年
3 通讯员 罗展阳 曹仕旺;连城建立涉林刑事案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N];闽西日报;2012年
4 记者 黎光 实习生 占子寒;加快生态恢复 推进绿化宝岛[N];海口晚报;2014年
5 记者 张杨;坚持依法整改 确保生态恢复[N];西安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一鹏 吴越;防火助力神农架生态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庞李蓉 崔鹏 通讯员 彭尚德;生态恢复 十年36亿[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王利 都红刚;资源开发热火朝天生态欠账无人“买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张志国;裸露山体生态恢复途径(三)[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记者 刘玉林;矿山生态恢复项目示范区在我市启动[N];临汾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云;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评价与分析[D];宁夏大学;2016年
2 张明铁;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朱云;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5 任宪友;两湖平原湿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恢复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许大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生态恢复模式与景观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宗美娟;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宋百敏;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岚;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措施及效益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沫;大连市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亚萍;中美城市棕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构的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益鹏;基于生态恢复理念的景观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何茜;郴州市瑶岗仙钨矿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何文秀;彭阳县生态恢复措施景观格局尺度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7 李文静;破损山体生态恢复初探[D];天津大学;2015年
8 彭佳佳;川西北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年限植被和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永恩;流沙河流域植被与土壤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丽珍;内蒙古中西部气候因子与生态恢复空间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9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86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