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
更多相关文章: 天然草地 草地类型 空间分布 生物量 碳储量
【摘要】: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山西省天然草地70个样地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分别测定了天然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生物量碳储量和0~100 cm土壤碳储量,旨在为深入了解山西省天然草地碳收支过程和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地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在656.20~4568.8 g·m-2之间,平均值为1921.20g·m-2,地上活体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244.53 g·m-2和80.22 g·m-2,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1596.44 g·m-2,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0~5 cm土层中,地下生物量最高,为703.65 g·m-2。地下生物量随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式增加。(2)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在2718.53~13260.6 g·m-2之间,平均值为7749.77g·m-2,主要由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组成,土壤碳密度所占比例最高,为6277.13 g·m-2,占总碳含量的78.96%,植被碳密度为673.8 g·m-2,占总碳含量的21.04%。(3)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1200~1600 m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412.86 g·m-2和2037.87 g·m-2,1600m海拔梯度总生物量最低,为1787.15 g.m-2,地上活体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在800 m海拔梯度最高,分别为301.5g.m-2和105.97 g·m-2。南北方向上,地上总生物量表现为南边和北边较高,中间较低的特点,,但是南边略高于北边(P0.05),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低于中部地区(P0.05),北部地区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低。东西方向上,西部地区的地上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P0.05),东部地区最低。(4)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在垂直梯度上,地上活体碳密度、凋落物碳密度和地上总碳密度在800 m以下草地显著高于其余三种海拔梯度(P0.05),地下根系碳密度最高出现在1200~1600 m,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在1200~1600 m显著高于其余海拔梯度(P0.05)。在南北纬度上,土壤碳密度和总碳密度在不同纬度区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的特点。在东西方向上,植株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总碳密度在不同经度区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西低中部高的特点。(5)山西省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植被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暖性灌草丛类温性山地草甸类暖性草丛类温性草原类;暖性灌草丛类草地总碳储量为217.75 Tg,山地草甸类草地总碳储量为60.54 Tg,暖性草丛类草地总碳储量为177.67 Tg,温性草原类草地总碳储量为51.02 Tg,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06.98Tg。
【关键词】:天然草地 草地类型 空间分布 生物量 碳储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
【目录】:
- 摘要7-9
- 第一章 前言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现状9-11
- 1.2.1 草地碳储量评估9-10
- 1.2.2 不同草地类型碳储量10
- 1.2.3 草地碳储量的影响因素10-11
- 1.2.4 草地碳储量的研究方法11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11-13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试验方法13-19
- 2.1 样地概况13
- 2.2 试验设计13-19
- 2.2.1 样地布设13-17
- 2.2.2 试验方法17-18
- 2.2.3 数据统计分析18-19
- 2.2.3.1 土壤容重计算方法18
- 2.2.3.2 碳储量计算方法18
- 2.2.3.3 数据处理18-19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19-36
- 3.1 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碳储量分布19-23
- 3.1.1 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布19-21
- 3.1.1.1 草地生物量的分布19
- 3.1.1.2 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19-20
- 3.1.1.3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20-21
- 3.1.2 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21-23
- 3.1.2.1 草地碳密度的分布21
- 3.1.2.2 植被碳密度的分布21-22
- 3.1.2.3 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分布22-23
- 3.2 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碳密度空间分布23-30
- 3.2.1 山西省不同海拔高度草地生物量及其碳密度分布23-25
- 3.2.1.1 不同海拔高度草地生物量分布23-24
- 3.2.1.2 不同海拔高度生物量碳密度分布24-25
- 3.2.1.3 不同海拔高度草地总碳密度分布25
- 3.2.2 山西省不同纬度区间草地生物量及其碳密度分布25-28
- 3.2.2.1 不同纬度区间草地生物量分布25-26
- 3.2.2.2 不同纬度区间生物量碳密度分布26-27
- 3.2.2.3 不同纬度区间草地总碳密度分布27-28
- 3.2.3 山西省不同经度区间草地生物量及其碳密度分布28-30
- 3.2.3.1 不同经度区间草地生物量分布28-29
- 3.2.3.2 不同经度区间生物量碳密度分布29
- 3.2.3.3 不同经度区间草地总碳密度分布29-30
- 3.3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生物量及其碳密度分布30-36
- 3.3.1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生物量分布30-32
- 3.3.1.1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分布30-31
- 3.3.1.2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地下生物量分布31-32
- 3.3.1.3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总生物量分布32
- 3.3.2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32-36
- 3.3.2.1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植株碳密度分布32-34
- 3.3.2.2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总碳密度分布34-35
- 3.3.2.3 山西省主要草地类型碳储量分布35-36
- 第四章 讨论36-39
- 4.1 山西天然草地生物量的分布36-37
- 4.2 山西天然草地碳储量的分布37-39
- 第五章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5
- Abstract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荣,金花;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草业;2001年04期
2 徐世晓,赵新全,孙平,赵同标,赵伟;草地生态系统公益保护与西部开发[J];中国草地;2002年01期
3 邓汉明;建瓯市丘陵山地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4期
4 张培栋,马金宝;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J];草业科学;2005年08期
5 袁清;徐柱;王加亭;;虚拟草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方法[J];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王春芳;叶茂;徐海量;;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梁瑛;王宁;赵莉莉;纪庆文;;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现状[J];农业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8 于俊平;雷霈雯;杨柳;樊学英;;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在土、草、畜各环节的贮量动态[J];内蒙古草业;2006年03期
9 单贵莲;徐柱;宁发;;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草地学报;2008年02期
10 慕宗杰;;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X;;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耗散结构机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新时;;草地的气候—植被关系及其优化生态—生产范式[A];Ecological Services of Grassland in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3 尹剑慧;卢欣石;;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兰伟;;浅谈甘孜州草地灌溉及其发展对策[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5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胡中民;岳燕珍;梁飚;;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管理第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承芳;翁伯琦;王义祥;徐国忠;;我国南方草地发展存在的问题[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刘士义;;草地生态系统科学利用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A];《2009中国羊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8 丁路明;龙瑞军;郭旭生;尚占环;;放牧生态系统家畜牧食行为研究进展[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徐雅梅;苗彦军;;西藏草地营养现状及其评价[A];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英俊;时坤;;建立多功能现代化草地牧场模式的可行性[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维纳;科学家关注“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汪卫笙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美丽的草地,我们的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徐柱;我国北方草地生物多样性与优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4 青海省循化县草原站 韩国忠;浅谈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对策[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年
5 记者 朱国亮;用不了10年,甘南将成为新沙尘源[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记者 郭姜宁;防御母亲河断流应从源头抓起[N];科技日报;2001年
7 记者 戴随刚 通讯员 马宗泰;环青海湖地区 草地生态系统响应试验启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记者 辛元戎;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揭牌[N];青海日报;2010年
9 张目 朱国亮;青藏草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徐虹;让川西北草地充满生机[N];中国畜牧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杨新明;华北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交换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贺少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撂荒后自然恢复草地碳动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政国;南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初步核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曲鲁平;热浪对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峗博;松嫩草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对氮沉降、降水增加及放牧的响应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徐荣;宁夏河东沙地不同密度柠条灌丛草地水分与群落特征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8 于遵波;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苏琼;稀土元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动物界面耦合效应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10 尚宗波;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模拟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红芳;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裴九英;模拟增温和刈割强度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恢复力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3 贾文晓;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宁娇;内陆干旱区栽培草地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D];兰州大学;2016年
5 赵一嬴;吉林西部草地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魏艳春;半干旱黄土区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模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马燕;青海湖流域草地生物量多源遥感协同反演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高攀盛;乌鲁木齐市周边草地禁牧效益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杨文冰;气候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中国南方草地NPP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陈剑清;山西省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分布[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9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91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