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一株O60血清型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5 21:15

  本文关键词:一株O60血清型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鸭大肠埃希菌 分离鉴定 血清型 耐药性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PEC)引起的,以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腹膜炎、输卵管炎、心包炎,肝周炎为特征。大肠埃希菌有鞭毛,能运动、为中等大小的无芽孢的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关于禽大肠杆菌病的报道越来越多,禽大肠杆菌病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虽然病死率不高,但是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禽大肠杆菌病的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众多且分布范围广,再加之我国养禽业基数大,饲养管理粗放,导致禽大肠杆菌病成为了养禽业的一种常发病。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很广,这对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从潼关县某发病鸭场采集病料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为鸭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采集潼关县某鸭场疑似禽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鸭的病变组织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用无菌操作法将病变组织涂布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成圆形凸起、半透明、浅灰色、湿润的,光滑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成圆形凸起、湿润的、光滑的,粉红色的菌落。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革兰染色阴性的中等大小的无芽孢的杆菌。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邓亨氏蛋白胨水、葡萄糖蛋白胨水,37℃培养24 h后,用接种环在普通琼脂斜面挑取少量菌落接种于生化鉴定管内,37℃培养24 h,结果显示,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靛基质阳性、MR阳性、VP阴性。将分离菌用细菌通用引物通过PCR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后,切下目的条带并进行回收,将胶回收PCR产物通过连接至pMD19-T克隆载体、转化入DH5α感受态细胞,挑取单克隆进行PCR扩增,对鉴定为阳性的单克隆进行送测。测序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大小为1534 bp,与大肠埃希菌标准株的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为99%。综合判定该分离株为大肠埃希菌,并命名为TG-2015。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TG-2015分离株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2.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37℃培养24 h。用少量的5%石碳酸生理盐水冲洗斜面,将洗下的悬液2000 r/min离心5 min。然后将上悬液放入另一离心管内,8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悬液,将沉淀配制成菌悬液,121℃灭菌2 h,将K抗原破坏后所制备的抗原为O抗原。将不同型的抗“O”血清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8倍后,分别滴加25μL于玻片上,再滴加25μL O抗原与之混合,30s内出现凝集则为阳性,经鉴定TG-2015的血清型为O60。3.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37℃培养24 h,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109CFU/mL的悬液。分别腹腔接种6只小白鼠和6只雏鸭,0.2 mL/只。用灭菌生理盐水接种3只小鼠和3只雏鸭,作为阴性对照。在接种后24 h内,实验组动物全部死亡,对照组全部存活。结果表明分离株TG-2015具有较强的致病性。4.将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后,在无菌操作台中用挑菌环挑取典型的单菌落配制成1×108 CFU/mL~2×108 CFU/mL的菌液,用吸管吸取少量的菌液然后均匀的涂布在MH琼脂培养基上,将培养基放置5 min左右,然后用镊子夹取药敏纸片均匀的贴在培养基表面,每个MH琼脂培养基贴4个药敏纸片(共33个),将贴好的MH琼脂培养基放置于培养箱内37℃培养16 h。结果表明TG-2015对试验所用的33种药敏纸片中的25种耐药,8种敏感。将对该分离株敏感的阿米卡星用于鸭场病鸭的治疗,病鸭在用药后7d康复,产蛋率恢复正常。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分离的鸭大肠埃希菌TG-2015的血清型O60在我国属于不常见血清型,致病力强,遗传进化处于单独的分支,耐药谱较为广泛。
【关键词】:鸭大肠埃希菌 分离鉴定 血清型 耐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文献综述12-23
  • 第一章 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12-23
  • 1.1 病原学12-13
  • 1.1.1 形态特征12-13
  • 1.1.2 培养特性13
  • 1.1.3 分离鉴定13
  • 1.1.4 抗原结构与血清型13
  • 1.1.5 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13
  • 1.1.6 抵抗力13
  • 1.1.7 致病性13
  • 1.2 流行病学13-14
  • 1.2.1 传染源14
  • 1.2.2 传播途径14
  • 1.2.3 易感动物14
  • 1.3 致病机理14
  • 1.4 致病因子14-16
  • 1.4.1 黏附素14-15
  • 1.4.2 摄铁系统(Fur)15
  • 1.4.3 溶血素15
  • 1.4.4 抗血清存活因子15-16
  • 1.4.5 毒素16
  • 1.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6-17
  • 1.5.1 临床症状16-17
  • 1.5.2 病理变化17
  • 1.6 诊断17-18
  • 1.6.1 病原学诊断17
  • 1.6.2 血清型鉴定17-18
  • 1.7 防治措施18-19
  • 1.7.1 预防18
  • 1.7.2 治疗18-19
  • 1.8 国内不同地区血清型分布19
  • 1.9 禽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19-23
  • 1.9.1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19-20
  • 1.9.2 耐药性现状20-21
  • 1.9.3 研究耐药性的意义21-23
  • 试验研究23-36
  • 第二章 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23-36
  • 2.1 材料23-24
  • 2.1.1 病料23
  • 2.1.2 实验动物23
  • 2.1.3 主要试剂23-24
  • 2.1.4 主要培养基24
  • 2.1.5 常用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24
  • 2.1.6 引物24
  • 2.1.7 主要仪器设备24
  • 2.2 方法24-27
  • 2.2.1 细菌分离培养24
  • 2.2.2 染色镜检24
  • 2.2.3 生化试验24-25
  • 2.2.4 血清型鉴定试验25
  • 2.2.5 大肠埃希菌 16S rRNA基因的扩增25
  • 2.2.6 目的基因的克隆25-26
  • 2.2.7 致病性试验26-27
  • 2.2.8 药敏试验27
  • 2.3 结果27-33
  • 2.3.1 分离培养27
  • 2.3.2 分离菌株的染色镜检27-28
  • 2.3.3 分离菌株的生化鉴定28-29
  • 2.3.4 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29
  • 2.3.5 测序29-30
  • 2.3.6 遗传进化分析30
  • 2.3.7 血清型鉴定试验30
  • 2.3.8 动物致病性试验30-31
  • 2.3.9 药敏试验31-33
  • 2.4 讨论33-35
  • 2.4.1.关于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33
  • 2.4.2 血清型鉴定33-34
  • 2.4.3 耐药性分析34-35
  • 2.5 小结35-36
  •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1
  • 附录41-48
  • 缩略词表48-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小兵;张相萍;张卫星;;不同条件保存的大肠埃希菌对灭菌效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年19期

2 成大荣;朱善元;王芳;钱金梅;牟志霞;;鹅源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10期

3 胡同平;张文兰;张永梅;乌兰;乔姝;张利霞;菅建国;;2005~2008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化[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9期

4 徐义刚;崔丽春;李苏龙;姜艳春;谢晓峰;刘新亮;;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4种主要致腹泻性大肠埃希菌[J];微生物学杂志;2010年03期

5 黄依玲;冯洁;杨秋燕;;天然抗大肠埃希菌的药物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3年10期

6 陈惠,徐群渊,杨新科;人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0年04期

7 丁如宁,王世和,陈慎宝,曾苏;静电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生长速率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蒋翰鹏;曹宾霞;杨玉敏;;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分离方法的筛选[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9 李佩波;黄永茂;;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1年01期

10 吴静怡;刘栓奎;刘然;董路宁;李明;党荣理;;1株沙门样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晴晴;周俊;贺娟;;322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情况的分析[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颖;;4例大肠埃希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A];“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丁贤君;陈琼娜;;105株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A];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彬;周岐新;凌保东;;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翟静;刘静;;我院大肠埃希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丁凡;刘国云;栾进;李怡;;中国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规律拟合与推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乔庐东;陈山;孟黎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朱任媛;王辉;孙宏莉;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三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黄永茂;梁海军;钟利;林雁;史小玲;;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琪;吕媛;马池;杨金辉;郑波;;盐酸安妥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抗菌药后效应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李水根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顽固性腹泻病因找到[N];健康报;2001年

2 裴保香;王睿;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汗思;耐药当前,方显老药本色[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梅清;磷霉素对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志坚;河南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丁娟娟;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机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田素飞;社区两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渊;痰热清注射液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吴,

本文编号:91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91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