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蛋白EF3183对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部分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表面蛋白EF3183对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部分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 表面蛋白EF3183 同源重组 生物被膜
【摘要】:肠球菌虽然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医学临床和兽医临床完全证实具有致病性。肠球菌广泛的致病性除了与其独特的耐药性有关外,众多的毒力因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毒力因子中其一系列的表面蛋白在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定殖以及致病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为亲本株,应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新筛选出的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突变株,培养He La及RAW264.7细胞,通过观察突变株对He La细胞的粘附能力和EF3183单抗的粘附抑制、小鼠RAW264.7细胞的侵染能力、小鼠主要脏器的载菌能力以及对BF形成能力的影响。来阐述新筛选的表面蛋白EF3183在XJ11株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粪肠球菌的致病机理提供有用数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的检测:根据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05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检测表面蛋白EF1092、EF1269、EF2224、EF2505、EF3183在11株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五种表面蛋白在11株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中广泛分布,除XJ09只含有EF2224外,其余10株菌中均含有五种表面蛋白。2、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株EF3183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方法扩增EF3183基因,将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期功能,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长1060 bp的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序列包含有一个1056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51个氨基酸;无信号肽;有2个跨膜区;抗原表位预测显示表面蛋白EF3183有15个抗原表位;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株表面蛋白EF3183基因与粪肠球菌v583的EF3183基因的进化距离最近。3、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Δ3183突变株的构建:应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XJ11的EF3183基因突变株,使用Primer 5设计引物,扩增出用于失活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的插入序列,酶切、回收该基因序列,并与酶切后的穿梭质粒进行连接后,电转化至E.faecalis XJ11的感受态细胞中。使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出阳性转化子,并采用PCR等方法进行鉴定。最终成功得到基因突变株E.faecalis XJ11-Δ3183。4、E.faecalis XJ11-Δ3183在细胞粘附、特异性单抗粘附抑制、侵染及脏器载菌量研究:以E.faecalis XJ11为对照组,E.faecalis XJ11-Δ3183为实验组,分别于粘附He La细胞1 h和2 h后裂解细胞,在E.faecalis XJ11粘附He La细胞前加入抗表面蛋白EF3183的单克隆抗体,裂解细胞涂平板后进行细菌计数;于细菌侵染小鼠RAW264.7细胞4 h和24 h后,裂解细胞,涂平板进行细菌计数;在不同时间人工感染小鼠,取肝小叶、脾脏、左肾和心脏组织匀浆,匀浆液稀释后涂平板统计细菌数计算小鼠脏器载菌量。结果显示与野毒株比较,EF3183突变株的对He La细胞粘附数量明显下降,且差异极显著(P0.001)。加入单抗的E.faecalis XJ11对He La细胞粘附数量明显出现下降,且差异极显著(P0.001)。侵染小鼠RAW264.7细胞细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且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小鼠6 h、12 h和24 h后,突变株在小鼠肝小叶、脾脏、左肾的载菌量下降明显,且差异极显著(P0.01);在心脏的载菌量下降明显,且差异显著(P0.05)。5、E.faecalis XJ11-Δ3183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研究:将E.faecalis XJ11和E.faecalis XJ11-Δ3183在分别置于37℃条件下于96孔板中培养8 h、18 h、24 h、36 h和48 h,经1%结晶紫染色后,测定各个孔的吸光度。同时用孔底放有盖玻片的六孔板培养细菌,经刀豆蛋白A或PI染色后,将盖玻片取出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E.faecalis XJ11所形成生物被膜的吸光度明显高于E.faecalis XJ11-Δ3183,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野毒株生物被膜基质中形成的多糖数量更多且结构致密,其中包埋的细菌呈现区域化的分布,而E.faecalis XJ11-Δ3183在气液交界面形成完整的生物被膜不够完整。
【关键词】: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 表面蛋白EF3183 同源重组 生物被膜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全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前言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3
- 1.生态学与流行病学14
- 2.毒力因子14-17
- 2.1 聚合蛋白(AS / Agg)14-15
- 2.2 胞外表面蛋白(Esp)15
- 2.3 微生物表面成分识别粘附基质分子(MSCRAMMs)15
- 2.4 溶细胞素(Cyl)15-16
- 2.5 透明质酸酶(Hyl)16
- 2.6 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s)16-17
- 3.耐药特点17-19
- 3.1 β-内酰胺类耐药17
- 3.2 氨基糖苷类耐药17-18
- 3.3 糖肽类耐药18
- 3.4 利奈唑胺耐药18
- 3.5 达托霉素耐药18-19
- 4.生物被膜(BF)19-23
- 4.1 EPS与BF结构19-20
- 4.2 胞外多糖20
- 4.3 胞外蛋白20-21
- 4.4 胞外DNA21
- 4.5 表面活性剂与脂类21-22
- 4.6 水22-23
- 第二章 试验内容23-61
- 试验一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的检测23-29
- 1.材料23-25
- 1.1 样本及菌株来源23-24
- 1.2 试剂24
- 1.3 引物24
- 1.4 仪器24-25
- 1.5 主要缓冲液和试剂的配制25
- 2.方法25
- 2.1 表面蛋白基因的PCR扩增25
- 3.结果25-27
- 3.1 表面蛋白基因的PCR检测25-27
- 4.讨论27-29
- 试验二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F3183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29-38
- 1. 材料29-30
- 1.1 样本来源29-30
- 1.2 试剂30
- 2. 方法30-31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30
- 2.2 XJ11株羔羊脑炎粪肠球菌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的PCR扩增30
- 2.3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EF3183基因的克隆及鉴定30
- 2.4 XJ11株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30-31
- 2.5 XJ11株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31
- 3. 结果31-37
- 3.1 XJ11株细菌EF3183基因的PCR扩增与鉴定31-32
- 3.2 XJ11株表面蛋白EF318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32-35
- 3.3 系统进化分析35-37
- 4. 讨论37-38
- 试验三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Δ3183突变株的构建38-45
- 1. 材料38-40
- 1.1 菌株、质粒38
- 1.2 主要试剂38-39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39
- 1.4 仪器39
- 1.5 主要缓冲液和试剂的配制39-40
- 2. 方法 (按吴利先方法进行[116])40-42
- 2.1 XJ11培养及基因组DNA提取40
- 2.2 EF3183基因插入片段的PCR扩增及回收纯化40-41
- 2.3 pTX4577-Δ3183的构建41
- 2.4 电转化用E. faecalis XJ1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甘氨酸法)41
- 2.5 电转化41-42
- 2.6 同源重组株的鉴定42
- 3. 结果42-44
- 3.1 EF3183基因插入片段PCR扩增结果42-43
- 3.2 重组质粒pTX4577-Δ3183的双酶切鉴定结果43
- 3.3 突变株的鉴定结果43-44
- 4. 讨论44-45
- 试验四 E. faecalis XJ11-Δ3183在细胞粘附、侵染及脏器载菌量与野毒株的对比研究45-52
- 1. 材料46-47
- 1.1 菌株和实验动物46
- 1.2 主要试剂46
- 1.3 主要仪器46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46-47
- 2 方法47-48
- 2.1 HeLa细胞粘附与粘附抑制试验47
- 2.2 RAW264.7 侵染试验47-48
- 2.3 小鼠心、肝、脾、肾载菌量的测定48
- 3. 结果48-50
- 3.1 HeLa细胞粘附与粘附抑制试验48-49
- 3.2 小鼠RAW264.7 细胞侵染试验49
- 3.3 小鼠载菌量测定结果49-50
- 4. 讨论50-52
- 试验五 E. faecalis XJ11-Δ3183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研究52-61
- 1.材料52-53
- 1.1 菌株52
- 1.2 主要试剂52-53
- 1.3 主要仪器53
- 1.4 主要试剂配置53
- 2.方法53-54
- 2.1 96孔板定量检测法(polystyrene microtiter plate assay)检测BF形成量53-54
- 2.2 BF形态结构的观察54
- 3.结果54-59
- 3.1 BF形成量的测定结果54-55
- 3.2 BF形态结构的观察55-59
- 4.讨论59-61
- 全文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72
- 致谢72-73
- 附录73-74
- 作者简历74-75
- 附件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雪雁;刘翊中;陈轶霞;李倬;刘俊林;;牦牛肠道粪肠球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3年06期
2 鲍延娥;董晓芳;佟建明;高玉鹏;刘炎;;粪肠球菌益生特性的体外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3年11期
3 羽晓瑜;陆玉霞;;粪肠球菌聚集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07期
4 王睿,方翼,陈迁,白艳红;粪肠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年08期
5 黄雁;刘美容;;福建省某鸡场粪肠球菌耐药情况调查[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8年04期
6 王颖,陈敏,顾其芳,张美英,周培君;应用脉冲凝胶电泳分析粪肠球菌基因的方法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7 刘燕霏;杨建德;赵瑞利;;粪肠球菌动物致病的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8 潘伟光;李一凡;邓启文;张健华;;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年02期
9 齐亚银;张莉;王静梅;崔茹鹏;莫名;剡根强;;动物源粪肠球菌对7种抗生素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检测[J];中国兽医学报;2010年07期
10 罗珍兰,谢继志,,吴峻宇,吴立军;乳酸菌胶囊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观察[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李昊;王志娟;何美琳;翟静;;504株肠球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2 华孝挺;蒋琰;俞云松;瞿婷婷;;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利福平耐药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郑颖;;123株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黎四平;;肠球菌感染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5 王娟;刘宇;吴爱慧;周荣斌;;粪肠球菌肺炎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杜田丰;马净植;熊紫兰;卢新培;曹颖光;;载药等离子体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杨敬芳;时东彦;李继红;王鑫;;临床分离肠球菌的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性分析[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吕萍;徐樨巍;宋文琪;董方;杨永弘;沈叙庄;;儿童肠球菌多重耐药与Ⅰ类整合子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尹伟;王姗姗;董明;牛卫东;;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药物敏感性研究[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董明;王珊珊;牛卫东;;饥饿条件下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毒力因子的研究[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焦月华;基因组学分析粪肠球菌益生功能及增殖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黎满香;感染猪的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敏;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毒力基因、PAI相关基因及耐药性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自涛;粪肠球菌对断奶仔猪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崔红;五味子甲素对粪肠球菌毒力因子作用的初探[D];佳木斯大学;2015年
3 郑婷婷;表面蛋白EF0591对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05部分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张留君;动物源性粪肠球菌ebp菌毛基因的保守性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欧都·吾吐那生;Ⅰ类整合子介导粪肠球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6 王熙楚;表面蛋白EF3183对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XJ11部分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颜艳;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药物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8 易维学;饲用粪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祥柱;二烯丙基化三硫体外抗粪肠球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鲍延娥;粪肠球菌益生特性的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1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92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