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IK基因的失活性突变及其蛋白缺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2:22

  本文选题:IK细胞因子 切入点:子宫内膜癌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最近十年发病率及致死率明显上升,已成为最常见的妇科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又可以被分为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依赖型)及II型子宫内膜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中I型子宫内膜癌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70-80%),大部分预后较好,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尽管I型子宫内膜癌总的预后大体跟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及肿瘤级别相关,然而,对于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组织学类型的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来说,仍有一些特定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不近相似。所以单纯依靠组织学及病理学类型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后,特别是I型子宫内膜癌,显得不是很充足,需要进一步的分型确定。另外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除了标准的手术术式,铂类药物为代表的化疗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铂类化疗药只在敏感的肿瘤细胞中才可以造成DNA损伤及细胞凋亡,没有完整DNA修复途径的肿瘤细胞对DNA损伤造成的凋亡更敏感,更容易死亡,因此,弱化DNA修复的能力似乎可以解决化疗耐药,从而使肿瘤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显示,部分晚期(IV组)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比早期的(II组)患者要好,而且只有IV组患者有IK基因的突变。所以IK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预后有关。目前对于IK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尚无报道,课题组对美国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中子宫内膜癌数据进一步的分析指出IK基因突变的类型主要是移码突变,此突变类型可以引起IK蛋白表达的缺失,是一种失活性突变。并且IK基因的突变与IK基因的低表达具有相关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所以本研究利用人来源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通过体外实验探讨IK的下调对子宫内膜癌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IK细胞因子的缺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目的:探讨IK蛋白的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si RNA转染的方法下调IK蛋白,并在转染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后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下调的结果;采用细胞活力实验(CCK-8)、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凋亡实验(A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细胞死亡实验(Trypan blue染色法)及细胞周期实验(PI染色法)分别检测IK的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的活力、增殖、凋亡、死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利用吖啶橙染色法确定IK下调时导致的细胞阳性染色率。并且利用凋亡抑制剂(Q-VD-OPH)及自噬抑制剂(3MA),采用Trypan blue染色法分别检测当子宫内膜癌细胞内IK的蛋白表达下降导致细胞死亡时,其是否对细胞死亡造成影响。结果:Si RNA转染的方法可以下调IK的蛋白表达,以转染48小时及72小时后更为明显。并且IK的下调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的活力及增殖。在IK si RNA转染48小时和72小时后,还可导致细胞周期G2/M期的阻滞,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表达水平下降,IK的下调还可活化半胱天冬酶(caspase)3、7、8及9,并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增加凋亡指示蛋白cleaved PARP的蛋白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及死亡。IK的下调还可以导致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I向LC3BII转化,P62蛋白表达下降,吖啶橙染色阳性率提高。应用细胞凋亡抑制剂(Q-VD-OPH)后可以减少细胞死亡率,而应用细胞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死亡率反而增加。结论:IK的下调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的正常生长,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促进细胞凋亡性的死亡。第二部分IK细胞因子的缺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IK蛋白的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i RNA转染72小时后,采用DNA损伤检测试剂盒,γ-H2AX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IK的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DNA损伤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修复试剂盒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检测法检测IK的下调对DNA修复通路的影响;在DNA损伤的情况下,利用蛋白质谱分析及免疫沉淀法检测可能与IK结合的相关DNA修复蛋白,并用免疫沉淀法进一步分析IK的下调可能对蛋白结合能力造成的影响;利用细胞活力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及细胞死亡实验检测IK的下调是否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对顺铂作用更敏感。结果:Si RNA转染72小时后,IK的下调可以导致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的DNA损伤,γ-H2AX的细胞染色阳性率增多,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γ-H2AX的蛋白表达增多。IK的下调还导致同源重组及及非同源末端连接DNA修复能力下降。DNA损伤的情况下,蛋白质谱分析结果显示IK可以与非同源末端连接关键蛋白Ku80结合,进一步的免疫沉淀结果也证实了此结果。并且免疫沉淀结果证实IK的下调可以抑制Ku80与Ku70的异二聚体化的能力;IK的下调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对顺铂的作用更加敏感,下调IK并且同时应用顺铂可以显著降低细胞的活力,促进细胞凋亡及死亡。结论:IK的下调可以造成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KLE细胞的DNA损伤并通过抑制Ku80与Ku70的异二聚体化进而抑制其DNA修复通路;IK的下调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对顺铂的作用更加敏感。综上所述,IK的突变主要是移码突变,一种失活性突变,其突变与m RNA及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并且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呈正相关。体外实验证实IK的下调可以抑制DNA修复通路,促进DNA损伤进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正常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K的下调抑制Ku80及Ku70异二聚体化的能力有关,并且IK的下调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对顺铂的作用更加敏感,将来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桃;蔡晶;王泽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超;IK基因的失活性突变及其蛋白缺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2 张燕;年轻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患者孕激素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及妊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3 刘彩艳;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成思蓉;MRI和术前组织学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评估[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2 袁斗;耐力训练对兔心房肌细胞IK_1及IK_(Ach)的影响及在运动相关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凡亚运;绝经后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及术后病理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81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681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