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CD138在胎膜早破中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20-03-19 10:06
【摘要】:研究背景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是指在临产前胎膜发生自然破裂,是围产期常见的并发症,孕产妇和胎儿的感染率及围产儿病死率因此而大大增加。PROM病因通常认为与胎膜本身结构、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增高、胎膜受力不均匀等多种因素有关。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确切病因不明,但目前较统一的观点认为炎症和胎膜本身结构的缺陷是其基本的病理变化。CD138(syndecan-1,Sdc-1)是包含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s)的syndecan家族的成员,又名多配体蛋白聚糖-1,其主要在上皮细胞和浆细胞中表达。CD138对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感染性疾病中,CD138作为一种重要的粘附分子,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微生物通过CD138作为粘附性受体粘附于宿主细胞上,参与一定的炎症反应。CD138胞外段的大量脱落会打乱促炎反应和抑炎反应的平衡,加剧炎症细胞的活化,从而加剧炎症反应的进行。近年来关于CD138的研究多集中在肿瘤方面,在产科领域还未见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本次研究将通过CD138与胎膜早破的临床实验研究,观察CD138在各组胎膜中的表达情况及新生儿的预后,进一步分析CD138与胎膜早破及与新生儿的关系,以便更深层次研究CD138在胎膜早破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产科进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30例,同时按照纳入标准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30例和正常分娩孕妇30例。采用免疫组化测定CD138在三组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根据实验结果分析CD138在三组中的表达差异及与新生儿产后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3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38表达在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新生儿产时及产后结局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新生儿与CD13表达之间的关系得知,在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中CD138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肺炎发病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138在三组之间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三组新生儿预后部分结局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我们猜测CD138可能是通过炎症反应机制参与了胎膜早破的发生。我们拟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中探讨CD138在胎膜早破中的作用机制。
【图文】:

胎膜,免疫组化染色,正常分娩,免疫组化法


A:未足月早破组 B:足月早破组 C:正常分娩组图 1 CD138 在三组胎膜组织中的免疫组化染色Fig.1 Expression of CD138 in three groups of fetal membrane tissue表 2 CD138 在各组胎膜组织中的表达组别 例数 阴性阳性 阳性率+ ++ +++ 合计(%)未足月早破组30 9 4 8 9 21 70.0足月早破组30 15 7 6 2 15 50.0正常分娩组30 22 5 3 0 8 26.7显示:免疫组化法检查各组 CD138 表达,,未足月早破组 CD138 阳性表达率高于足

新生儿,发病情况,病理性黄疸,肺炎


分组 出生体重 <2500g新生儿窒息Apgar≤7新生儿肺炎 病理性黄疸破组续表分组 出生体重 <2500g新生儿窒息Apgar≤7新生儿肺炎 病理性黄疸月早破组4(13.33) 1(3.33) 4(13.33) 2(6.67)常分娩组2(6.67) 0(0.00) 2(6.67) 1(3.33)χ2 41.006 11.799 13.744 11.023P 0.000 0.003 0.001 0.004提示:三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有无窒息、新生儿肺炎及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上的差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根据新生儿产后情况及 CD138 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组新生儿产况与 CD138 表达之间的关系,见图 2、3。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14.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鲜;;胎膜早破的护理[J];柳州医学;2007年02期

2 王晓华;;胎膜早破105例临床分析[J];水电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3 秦婕;;胎膜早破与难产关系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02期

4 黄宗强;;处理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进展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年02期

5 杜其仙;;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治疗体会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63期

6 李才萍;;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分析和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年26期

7 姚建娥;;156例胎膜早破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77期

8 叶青;朱爱华;;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干预治疗对胎膜早破的预防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02期

9 米丽达;;胎膜早破和难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处理方法[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年28期

10 周晓花;王建东;;生化检查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胜兰;叶笑梅;周晓飞;夏淑琦;陈杨芳;;胎膜早破与感染的关系[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林胜兰;叶笑梅;周晓飞;夏淑琦;陈杨芳;;胎膜早破200例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郑东明;崔红;张志涛;张丽娟;陈静;尹少尉;邱辉;蔡本硕;刘彩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检测胎膜早破及预测早产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孙强;王苏平;;胎膜早破与难产关系的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姜展红;;综述胎膜早破的诊断[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潘志英;;早产合并胎膜早破59例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和江;蒋立辉;;胎膜早破与分娩结局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姜海利;张为远;;北京地区胎膜早破的现状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9 钟少平;刘霞;彭忠英;葛加美;艾玲;沈华祥;周晓宇;;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对早产型胎膜早破患者感染的临床研究[A];2015年泛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王敏;;胎膜早破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玉梅;胎膜早破危及母婴[N];保健时报;2004年

2 吕斌;胎膜早破危害多[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廖念权;“早破水”须早预防[N];大众卫生报;2009年

4 刘正英;胎膜早破,有危险![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山东莱阳中心医院 宋丽华;孕妇“尿床”要警惕胎膜早破[N];上海中医药报;2016年

6 韩咏霞;胎膜早破 终止妊娠[N];大众卫生报;2003年

7 湘雅二医院 梁锋;孕妇 谨防胎膜早破[N];大众卫生报;2002年

8 记者 王丹;为了您和宝宝更健康[N];雅安日报;2007年

9 于峰;孕妇“尿床”莫大意[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赵茵;早产风险可预测[N];大众卫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宗花;P38-MAPK-MMPs/TIMPs级联信号通路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杨晓;重要炎症介质基因多态性与自发性早产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马丽亚;极早产儿淋巴细胞亚群演变及临床意义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盼盼;CD138在胎膜早破中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D];郑州大学;2019年

2 王真真;B族链球菌感染及下生殖道感染对胎膜早破及妊娠结局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3 董倩;MMP-9、Ⅲ型胶原、FN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蚌埠医学院;2016年

4 唐江兵;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宁波大学;2018年

5 黄倩倩;羊水监测护垫快速诊断胎膜早破的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6 祁存秀;青海地区MMP-2、7、8、9基因多态性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8年

7 路丽;青海地区胎膜早破与MMP-1、3、8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8年

8 刁元南;胎膜早破与小于34周早产儿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9 张彦香;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胎膜早破相关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10 鲍明珠;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胎膜早破相关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0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590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