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TP53等基因的相关位点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1:54
【摘要】:第一部分T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对中国人群宫颈癌易感性影响的分析目的:以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宫颈癌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样本及资料,从遗传多态性角度,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宫颈癌易感性的影响。纳入研究的基因有TP53、TNRC9、2q35-rs13387042、FGFR2、MAP3K1,旨在为宫颈癌的防治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分子学上的理论指导及新的思路。方法:对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Pubmed,Springer Link,Ovid,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及Chinese Wanfang Database。这些研究的截止年份为2014年3月。检索的词条分别为TP53、P5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宫颈癌。回顾性研究将通过人为选择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接着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数据进行提取分析。研究T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对中国人群宫颈癌易感性影响的分析。结果:Pro/Pro基因型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ro/Pro vs.Arg/Pro+Arg/Arg:OR=1.55,95%CI:1.20-1.99;Pro/Pro vs.Arg/Pro:OR=1.65,95%CI:1.26-2.16)。但在较为敏感的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在合并的OR值中,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改变,这说明该结果稳定且可信度高。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TP53基因72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尤其是汉族的宫颈癌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其他种族人群的研究目前仍有限,开展大样本研究与学科广泛探讨T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和宫颈癌的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将大大有助于验证发表论文得到的总结结果。第二部分与宫颈癌发病相关的SNPs筛选目的:复杂性基因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宫颈癌为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是由基因和病毒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由基因引起的宫颈癌是可以遗传的。目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已经鉴定出的与人类疾病相关联的SNP位点有439个。我们拟通过GWAS筛选实验组中的宫颈癌相关基因的SNP位点,并与对照组比较,从而得到变异的等位基因。方法:GWAS:病例组来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及北京某肿瘤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300例患者,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健康妇女共300例做对照组。对照组的纳入标准为检查无阳性结果,且既往未发现肿瘤病史,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活检,排除癌前病变患者及宫颈癌患者。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全基因组相关分析,在两个人群中分别对样本中给所有的SNP进行分型,之后再交换重复测量对方得到的阳性SNPs,保证低假阳性率,随后在较大样本中重复阳性结果又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假阳性的产生,找到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SNPs。结果:共挑选出6个SNPs(rs1042522,rs3083662,rs13387042,rs2981582,r s1219648)位点作为筛选的对象。共涉及5个基因,其中FGFR2基因检出两个SNP位点。结论通过GWAS筛选,我们共选出了6个可能相关位点,包括rs1042522,rs13387042,rs2981582,rs1219648,rs889312。接下来将选取宫颈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对上述6个位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影响宫颈癌的发病风险。第三部分SNP对汉族女性宫颈癌易感性的影响目的:通过比较宫颈癌组与健康对照6个筛选位点(rs1042522、rs3803662、rs13387042、rs2981582、rs1219648、rs889312)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评价上述候选位点在中国汉族部分女性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中的作用,探讨所选择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影响了中国汉族部分女性的宫颈癌发病风险。为制作快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基因芯片,对潜在患者进行更快捷简便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将诊断、检测及治疗一体化,搭建针对性的宫颈癌预防诊治平台。方法:本研究以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收集宫颈癌患者及对照患者的临床样本及资料,从遗传多态性角度入手,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宫颈癌易感性的影响。其实纳入研究的基因有TP53,TNRC9,2q35-rs13387042,FGFR2,MAP3K1,旨在为宫颈癌的防治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分子学上的理论指导及新的思路。结果:(1)在6个经GWAS筛选出的基因中,仅有TP53基因rs1042522在基因频率及分布中出现了差异。而在其他筛选出的基因中,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分布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2)携带CG基因型的人患宫颈癌的风险较携带CC及GG基因型的患者患病风险高,其中OR值(95%CI)为1.42(1.13-1.54)。(3)经检测,rs3803662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CC、TT、CT在宫颈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0%,41%及39%。在正常对照组中,其频率分别为26%,44%及30%。在宫颈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其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经检测,rs13387042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AA、GG、AG在宫颈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20%,41%及39%。在正常对照组中,其频率分别为4%,75%及21%。在宫颈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其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5)rs2981582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CC、TT、CT在宫颈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46%,9%及45%。在正常对照组中,其频率分别为51%,12%及37%。在宫颈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其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6)rs1219648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AA、GG、AG在宫颈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38%,13%及49%。在正常对照组中,其频率分别为44%,12%及44%。在宫颈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其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7)以等位基因A作为参照,等位基因在C在健康组和宫颈癌组中的OR值0.81(0.66-1.29)。两组互相比较,p0.05,故在等位基因A及等位基因C中,在健康组和宫颈癌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6个经GWAS筛选出的基因中,仅有TP53基因rs1042522在基因频率及分布中出现了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中国汉族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筛查、监测和基因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为宫颈癌致癌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并为下一步研究p53 Arg72Pr多态性与新疆维族、汉族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对此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取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多因素分层分析,并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使结论更加可信。
【图文】:

流程图,分析流程


如果合并的效应值是OR值,那么权重系数以及ln(ORMH)的标准误差分别表3. 结果3.1 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描述纳入了111项实验对照研究,其中包括14篇论著,发表年份为1999年至2同时,256项研究被排除。纳入研究的选择的流程图如图所示(图1-1)。

宫颈癌,森林图,风险,关联性


结果显示,在医院来源的人群中, Pro/Pro基因型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相 关 ( Pro/Pro vs Arg/Pro+Arg/Arg:OR=1.55,95% CI:1.20-1.99,Pro/Pro rg/Pro:OR=1.65,95% CI:1.26-2.16)。但在较为敏感的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随应模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在合并的OR值中,出现实质性的改变,这说明该结果稳定且可信度高(图1-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志坚;凌伟;;地西他滨10天方案治疗高危急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TP53突变分析[J];循证医学;2017年02期

2 陈伟伟;钟仕贞;李承文;易树华;李增军;刘薇;邹德慧;邱录贵;;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P53缺失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关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年03期

3 孙忠辉;石梅;李明;余红;;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TP53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年01期

4 王岩;黄坚;;TP53通路分子遗传学改变与肝细胞癌[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年05期

5 王闯,张林,周斌,梁伟波;扩增TP53内含子8用于生物检材的种属鉴定[J];法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6 郑红飞;潘阳阳;李秦;张译夫;吕鹏;崔燕;余四九;;肿瘤抑制蛋白基因Tp53在牦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中的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年09期

7 岳伟英;俞苏寰;李志强;赵世光;陈忠平;;TP53突变与胶质瘤恶性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8年02期

8 倪梦霞;郅慧杰;刘帅妹;朱培冉;张静;吴秋月;蒋卫军;余毛毛;李卫巍;曹进;许豪勤;夏欣一;许晓风;石亮;;TP53基因rs104252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男性不育相关性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7年02期

9 江烨;常晨;马赛;潘蓓青;张钰;徐昕;蔡岩;王明荣;郝佳洁;李敏;;食管鳞癌TP53基因突变及其瘤内异质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年09期

10 张海超;刘德权;王茂华;王建逵;梁英;叶挺;程思俊;张卓尼;;维生素D受体基因、胃蛋白酶原C基因及T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许晶虹;陈丽荣;;应用微切割技术对胃癌及浸润转移过程中TP53基因突变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2 吴茵茵;郭靖;刘慧;金明娟;陈坤;;TP53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杨异凤;肖泽萍;陈维雄;桑红;关由生;彭延炜;张迪然;顾钟忠;钱敏才;贺光;秦炜;李大伟;顾牛范;贺林;;在中国人群中肿瘤抑制基因TP53与精神分裂症相关[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付永;钟来平;马捷;李江;张陈平;张志愿;;TP53截断突变作为局部晚期口腔鳞癌诱导化疗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探讨[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5 鞠强;朱琳;孙玉琳;周兰萍;刘芳;许杨;赵晓航;;TP53介导外泌体内蛋白和microRNA调控[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6 鲁海珍;吴玉鹏;罗巍;;胃癌17号染色体异倍体改变及TP53和TOP2A蛋白过表达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徐岩;鲁,

本文编号:2674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674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