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孕妇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水平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0:42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早产是全世界婴儿中最常见的死因。每年约有1500万婴儿早产,发病率占所有分娩的5%~18%。目前全世界每年仍有400万新生儿死于早产,此外,早产严重影响着早产儿长期的生存质量。早产的发生可能受母体因素、怀孕期间因素、感染及遗传等因素影响,虽然原因尚不清楚,但大部分的研究证据表明早产最常见且重要的因素是感染和炎症。而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和铁蛋白是炎症反应的相关指标,本研究首次对广西地区活产单胎的孕妇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与早产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5年9月在广西六个城市的妇幼保健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孕5~34周的孕妇观察队列,共纳入孕妇6203例。孕妇建卡时收集人口学基本特征及有关的暴露信息,同时采集血清生物样本,追踪随访队列人群至妊娠结束。随访到有妊娠结局的有5541例,其中662例孕妇失访。在此队列的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早产(排除医源性、多胎、畸形、死胎或引产)206例纳入病例组,随机选择队列中分娩正常足月儿的孕妇作为对照,按照1:2的比例进行匹配,匹配的条件为孕妇年龄、婴儿性别、同一采血医院,对照组共412例。所有经匹配的病例对照的样本均来自同一采血孕周,以上样本均送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血清CRP、C3、C4水平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铁蛋白水平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利用χ~2检验、t检验比较孕妇特征及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在早产组与足月产组的差别,采用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在不同采血孕周、不同分娩结局、不同分娩时间分组对早产的影响。效应估计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所有的统计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孕妇的基本特征:孕妇的平均年龄为28.29±4.91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45岁。研究对象孕周最大的为32周,最小6周,平均17.97±6.68周。研究对象中,初次怀孕的有365人,占59.06%。研究期间经医院收集到的经统一标准诊断的早产有345例,早产的发生率为6.23%。2、与全国早产率进行标化后发现,本研究的早产的标化发病比为0.86。3、早产组孕妇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发现C3、C4和铁蛋白在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在孕期分层分析中,我们发现对照组孕妇血清CRP、C3和铁蛋白在三个孕期的两两比较中,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孕早期,早产组孕妇血清CRP、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孕早期血清CRP、C3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早产。在校正了孕妇年龄后,母体血清CRP16.60 mg/L时,早产的发生风险为2.16倍,95%CI(1.02,4.56),P0.05。当C3的血清浓度大于1369.00 mg/L时,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增加(OR=2.53,95%CI:1.14,5.64,P=0.023)。而高浓度的C4和铁蛋白水平与早产的发生风险无显著相关(OR=1.89,95%CI:0.93,3.85,P=0.079;OR=2.03,95%CI:0.95,4.34,P=0.067)。在孕中、晚期,均未发现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水平与早产相关(P0.05)。5、在分娩类型分层中,经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高浓度水平的C3与自发性早产发生的风险显著性相关(OR=2.26,95%CI=1.18,4.33),而其他的指标暂未发现与自发性早产发生的风险有关联(CRP:OR=1.39,95%CI=0.75,2.57;C4:OR=1.59,95%CI=0.88,2.84;铁蛋白:OR=1.52,95%CI=0.84,2.76)。在分析胎膜早破时,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与胎膜早破发生的风险无显著相关(所有指标的P0.05)。结论1、孕早期高浓度的CRP和C3与早产的发生风险有关;2、高浓度水平的C3与自发性早产发生的风险相关,而与胎膜早破早产的发生无关联。
【图文】:

流程图,选择研究,参与者,流程图


选择研究参与者的流程图

分布图,分布图


图 2-1 分娩孕周分布图 图 2-2 分娩孕周构成Figure 2-1 Distribution of gestational weeks Figure 2-2 Composition of gestational weeks3 孕妇血清基本情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宝田,徐振山,张丽凤,邓松华,罗畅民,谭福莱;孕妇血清提取物—早孕因子样物质的花结抑制活性测定[J];免疫学杂志;1988年04期

2 卢妙如;王赋敏;张海荣;胡九如;黄悦勤;连志浩;;北京市正常孕妇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值的分析[J];海军医学;1988年04期

3 李进,胡宏远;正常孕妇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变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4 任利容;李小梅;钟文明;张锐;于燕;黄小红;;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11期

5 冷宗祥;李楷滨;蔡知天;褚冬梅;;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浓度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09期

6 段慧琪;正常孕妇血清TT_3、TT_4的测定[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年01期

7 卢新;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孕妇血清中AFP含量[J];河北医学;2004年12期

8 杨金良;孕妇血清AFP、SF联检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年01期

9 胡越 ,张红岩 ,何素彦;孕妇血清TT_3,TT_4,TSH RIA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年01期

10 高永棣 ,马健 ,许吟;早、中、晚期孕妇血清AFP、CA_(125)水平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举;;正常孕妇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观察[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李建华;;624例孕妇血清抗CMV-IgM的检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徐雪梅;夏晓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孕妇血清中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Kynurenine[A];2006年浙江省药品法规与临床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彦林;蒋鉴芬;邵玉芬;黄宗枝;;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铬硒钒含量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程宁;唐敏红;;孕妇血清中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狄志英;周红;周洪兴;;孕妇血清巨细胞抗体阳性及宫内传播的临床价值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君光;张雪峰;张雪琦;;新生儿体重和孕妇血清瘦素浓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8 赵蔚;唐萍;;嘉兴地区健康孕妇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正常参考范围调查及其变化规律研究[A];2015年泛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9 黄晓燕;颜建英;范向群;陈小颖;;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赵晓岚;叶国玲;刘琪;蔡晓宁;;利用孕妇血清PAPP-A及其它妊娠蛋白产前筛查异常胎儿[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媛;应用组学方法研究孕妇血清中唐氏综合征标记物[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胜珠;孕妇血清CRP、C3、C4和铁蛋白水平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2 褚冬梅;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的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3 徐亚玲;孕妇血清中维生素A、E水平调查和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4 邱旭军;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及脐血VEGF表达的临床观察[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杨志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孕妇血清中巨细胞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苏州大学;2008年

6 王开亮;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孕妇血清中BBP、DBP的含量及其可能的毒理学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吴香;孕妇血清中MMP-9、sFas含量与分娩发动的关系[D];昆明医学院;2011年

9 胡矩锋;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及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郝颖新;孕妇血清PAPP-A活性氧传递均相发光免疫测定法的初步建立和临床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86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686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