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米芬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抑制早发LH峰作用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0-07-02 16:34
【摘要】:据统计,不孕症在国外的发生率为15%~20%,我国的发病率为5%左右。自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以来[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是治疗不育症的有效方法,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是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重要步骤之一,而预防早发的LH峰是COH的关键环节。长方案因通过Gn RH-a进行垂体降调节有效抑制早发的LH峰一直作为各生殖中心的首选促排卵方案。但其治疗周期长,费用昂贵,OHSS风险较高等问题也一直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氯米芬(CC)作为一线促排卵药物在临床促排卵中广泛应用,近年来使用CC联合低剂量的Gn的微刺激[2]方案因费用低廉、治疗周期短、优胚率高、OHSS风险低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使用,但因微刺激方案获卵数少、相对胚胎数较少、累计成功率低等原因,在国内目前只应用在高龄、卵巢功能差的患者[3]中而一直未成为主流的促排卵方案。在我院生殖中心对于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患者,将目标获卵数定为10-15个,在不减少Gn量的前提下,根据CC的使用可以抑制早发LH峰的机理,尝试在高雌激素的水平下通过CC达到抑制垂体正反馈作用从而取代传统的垂体降调节。之前文献报道CC抑制早发LH峰作用的前提大多是自然周期或者是微刺激周期,即在雌激素水平2000pg/ml的时候发挥作用,而CC在超促排卵方案中高雌激素水平下能否抑制早发LH峰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氯米芬(CC)联合来曲唑(LE)、促性腺激素(Gn)非降调节促排方案应用于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抑制早发LH峰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CC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对早发LH峰的抑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98例患者应用CC+LE+HMG促排卵方案的临床数据:基础、诱发排卵前2天、诱发排卵前1天、诱发排卵日的LH,平均获卵数、MⅡ卵率、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基础内膜厚度、诱发排卵日内膜厚度、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结果:基础LH水平为3.19±2.17miu/ml;诱发排卵前2天LH水平为4.25±2.7 miu/ml、诱发排卵前1天LH水平为4.7±2.53 miu/ml、诱发排卵日LH水平为5.85±3.57 miu/ml。基础、诱发排卵前2天、诱发排卵前1天、诱发排卵日的LH平均水平均低于10m IU/ml,且数据呈递增趋势,分别和前者及基础值比较(除了诱发排卵前1天LH值与诱发排卵前2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9例出现持续性高LH,未影响取卵及妊娠结局。Gn用药剂量为2142.23±712.57IU,Gn用药天数为10.4±1.81天,平均获卵数12.33±6.29个,HCG日内膜厚度9.45±2.20mm,成熟率86.8%(1071/1235),正常受精率74.1%(794/1071),优质胚胎率52.0%(412/794),可利用胚胎率80.3%(638/794),取卵周期98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数60个周期,临床妊娠率51.7%(31/60)。其中9例出现持续性高LH,其种植率分别为30%,临床妊娠率为60%,未影响取卵及妊娠结局。结论:CC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的控制性卵巢刺激过程中有效地抑制了早发LH峰,可常规新鲜胚胎移植,不降低临床妊娠率,而且LE+CC+HMG非降调超促排卵方案经济、安全、方便、可重复、降低OHSS发生,可在临床中普遍推广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8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彦;冒韵东;王Z
本文编号:2738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7384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