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基于妊娠期糖脂代谢状况对巨大儿的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9:34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妊娠期糖脂代谢状况相关指标对巨大儿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的非匹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在铜陵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常规门诊体检,并在此院进行分娩的孕早期单胎孕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且取得知情同意后建立队列,于孕24-28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正常组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组,随访至分娩结束。收集孕期孕妇及分娩时新生儿人口学及体格测量资料,采集母血及脐血待测。对收集回来的有妊娠结局的新生儿进行分组,以妊娠结局为巨大儿的新生儿为病例组,以非巨大儿为对照组。对采集回来的血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同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填补。对相关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上述有显著性意义的单因素纳入进行逐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据此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同时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1)本研究至随访结束,共有674例孕母,其中GDM组216例,正常组458例,GDM组孕母最终分娩巨大儿28例,非巨大儿188例,巨大儿的发生率为13%;正常组孕母最终分娩巨大儿37例,非巨大儿421例,巨大儿的发生率为8.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巨大儿组新生儿的孕周和身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体格测量指标值均大于非巨大儿组新生儿,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DM组及正常组中巨大儿组孕母的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大于非巨大儿组,且两组之间孕期增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DM组中巨大儿组孕母餐后2h-OGTT值高于非巨大儿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糖脂代谢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孕早期孕前BMI及孕早期增重为孕早期影响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4[1.068,1.269],OR=1.110[1.034,1.193]);孕中期孕前BMI,孕中期增重,孕中期2hOGTT为孕中期影响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4[1.114-1.367],OR=1.151[1.077,1.229],OR=1.320[1.076,1.621]),孕中期轻度体力活动、中度以上体力活动为孕中期影响巨大儿的保护性性因素(OR=0.936[0.866,1.012],OR=0.767[0.620,0.949]);孕晚期孕前BMI,孕晚期增重,GDM为孕晚期影响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04[1.098-1.320],OR=1.100[1.055-1.147],OR=1.581[0.918-2.725];三组预测模型ROC分析后发现孕中期预测模型AUC为0.756(0.688,0.824),其预测价值优于孕晚期模型0.714(0.651,0.778)优于孕早期模型0.672(0.607,0.738)。(5)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TG水平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现正相关(β=0.080,P=0.046;β=2.182,P=0.030;β=3.917,P0.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巨大儿的风险明显大于正常孕母,孕早期预测巨大儿可能与孕前BMI,孕早期增重有关;孕中期预测巨大儿可能与孕前BMI,孕中期增重,孕中期2hOGTT值,体力活动有关;孕晚期预测巨大儿可能与孕前BMI,孕晚期增重及GDM等因素影响有关。对三期预测模型预测巨大儿的价值进行比较后发现孕中期的预测价值最优,其次为孕晚期,后为孕早期。因此孕期有必要进行糖脂代谢指标的监测,同时孕期甚至孕前进行体重的有效管理。以期最终于孕期各阶段减少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梅香;方克勤;;巨大儿151例临床分析[J];水电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秦德芳;赖爱鸾;;巨大儿30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09年08期

3 周敏;;5招有效预防巨大儿[J];父母必读;2016年06期

4 沈冬梅;;欣母沛预防妊娠合并巨大儿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23期

5 李季;;巨大儿的分娩结局及预防[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6 曹瑞玲;赵江敏;刘高慧;;巨大儿56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11期

7 任冉;卜秀华;宋雁;;巨大儿相关因素及分娩结局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8 甄世萍;卢杉;;186例巨大儿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1期

9 刘红联;宗文红;傅明晖;沈艳红;;巨大儿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J];上海医药;2010年S1期

10 潘建苹;;266例巨大儿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嫱;范建霞;庄婵娟;;现行巨大儿分娩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范岩峰;许榕仙;黄秋云;蔡李倩;;分娩巨大儿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崔清芳;苗超尘;王雅娟;;178例巨大儿分娩情况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朱丽萍;秦学伟;钱尚萍;;巨大儿影响因素调查[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孙强;王苏平;;巨大儿896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王芸;;209例巨大儿临床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肖梅;谢婷;赵蕾;唐琼秀;赵新霞;;巨大儿4146例临床分析[A];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丹;;巨大儿危险因素和母儿不良预后分析[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赵倩;杨文红;喻茜;李春英;马小玲;金丽华;韩霞;施鹏;严卫丽;;母亲孕早期代谢性危险因素和巨大儿关联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赵倩;施鹏;严卫丽;陈少科;曹芳;张羿;程毅;杨文红;喻茜;李春英;马小玲;金丽华;韩霞;;母亲孕早期代谢性危险因素和巨大儿关联分析[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英云;如何喂养巨大儿[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记者 武娜 通讯员 王国强;孕期滥补造成巨大儿增多[N];连云港日报;2008年

3 许晓云;生出“巨大儿”是喜是忧?[N];金华日报;2008年

4 史凤;巨大儿对分娩有什么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特约记者 崔玉艳 沈杨;金猪年 巨大儿批量降生[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6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蔡庆华 (主任医师);避免生个巨大儿[N];家庭医生报;2009年

7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庞战军 整理 吴剑鹏;选择合适B超预测方法 降低巨大儿产程风险[N];健康报;2010年

8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教授 蔡东联 周金花;十月怀胎须注意 避免生个巨大儿[N];家庭医生报;2010年

9 记者 方芳;巨大儿出生率十年翻了一倍[N];北京日报;2009年

10 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妇产科副教授 王琳邋何雷 整理;孕妇增重别太快[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国;妊娠期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诱导产生巨大儿的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王兆品;妊娠糖尿病与婴幼儿肥胖的关联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顾寿永;以人群为基础的江苏出生缺陷及异常出生体重队列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金华;基于妊娠期糖脂代谢状况对巨大儿的预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MUTANGALA MULOYE GUY(木龙);糖尿病对中国和刚果巨大儿孕产妇影响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3 李猛;脂肪因子CTRP3、CTRP9与巨大儿的相关性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7年

4 许霞;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0~3岁生长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张亚芳;CAV-1与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巨大儿糖脂代谢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6年

6 韩艳萍;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脂肪酸水平与巨大儿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谢迎姬;探讨巨大儿与超声测量胎儿腹围的关系及其妊娠结局[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8 张曼;超声预测足月胎儿出生体重方法的探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7年

9 康乐;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肾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4年

10 宋丹;低体重儿、巨大儿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7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767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