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9 12:5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五年间诊治的1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高危因素及部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搜集整理了2008年1月-2013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13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完善预后随访资料,对全部纳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年龄、是否绝经、妊娠情况、合并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部分高危因素间的联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内膜癌患者131例,五年存活的总例数119例,平均发病年龄53.55±10.13岁,中位发病年龄53岁,≥50岁77例,50岁54例,绝经患者占比61.1%,未绝经患者占比38.9%,异常阴道出血105例、异常阴道排液16例、下腹胀痛6例、无症状4例,合并肥胖49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42例、未妊娠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子宫内膜腺癌114例、腺鳞癌8例、非子宫内膜腺癌9例,其中非子宫内膜腺癌为浆液性子宫内膜癌6例、透明细胞癌3例,手术病理分期I期76例、II期31例、III期20例、IV期4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33例、中分化(G2)76例、低分化(G3)22例,浅肌层浸润95例、深肌层浸润36例,淋巴结有转移18例、无转移113例,脉管浸润阳性22例、阴性109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26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淋巴结活检术71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15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19例,术后未辅助治疗58例、单纯放疗42例、放化疗联合31例。2.本研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90.8%,手术病理分期I期、II期、III期、IV期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7.4%、90.3%、80.0%、25.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c2=1.221,P=0.269)、多囊卵巢综合征(c2=0.560,P=0.454)、肥胖(c2=1.169,P=0.280)、糖尿病(c2=0.377,P=0.539)、高血压病(c2=0.844,P=0.358)与患者预后关联不显著;而年龄(c2=9.470,P=0.002)、是否绝经(c2=6.995,P=0.008)、病理类型(c2=78.146,P0.001)、手术病理分期(c2=50.816,P0.001)、组织学分级(c2=29.445,P0.001)、肌层浸润(c2=23.878,P0.001)、淋巴结转移(c2=14.313,P0.001)、脉管浸润(c2=8.647,P=0.003)、手术方式(c2=9.148,P=0.027)、术后辅助治疗(c2=19.335,P0.001)与患者预后关联显著。4.采用COX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是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5.c2或似然比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非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腺癌、腺鳞癌中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5.6%、8.8%、37.5%,c2=14.140,P=0.001;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中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4%、30.6%,c2=9.967,P=0.002;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中分化(G2)、低分化(G3)中淋巴转移率分别为6.1%、6.6%、50.0%,c2=22.394,P0.001;脉管浸润阴性、脉管浸润阳性中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8%、72.7%,c2=71.753,P0.001。6.c2或似然比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中脉管浸润阳性比例分别为8.4%、38.9%,c2=17.343,P0.001;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中分化(G2)、低分化(G3)中脉管浸润阳性比例分别为6.1%、10.5%、54.5%,c2=22.029,P0.001;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中脉管浸润阳性比例分别为5.3%、88.9%,c2=71.753,P0.001。结论:1.本研究中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均需长期随访。2.妊娠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程度不同;年龄、绝经、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3.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脉管浸润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淋巴转移相互关联,临床诊治中应综合考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33
本文编号:2773985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37.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彦;王銮虹;李燕;王旖旎;李从铸;;子宫内膜癌166例临床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5年08期
2 李小毛;刘继红;何勉;陈建国;王刚;;≤40岁和>40岁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年05期
3 陈敬华;唐晖;余传虎;李伟;;子宫内膜癌复发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年13期
4 邱春萍;姜洁;;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进展[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3年01期
5 杨华;谭先杰;郎景和;;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年11期
6 相世峰;张淑平;王为知;项剑喻;王廷昱;邱乾德;;37例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与分期[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27期
7 邱永秀;魏毅利;冷观群;马兰;方建玲;;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年05期
8 向阳;冯凤芝;;妇科恶性肿瘤面临的临床问题[J];癌症进展;2008年05期
9 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07期
10 任玉兰;王华英;沈磊;杨文涛;;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33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773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7739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