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交叉递呈 ;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研究表明: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在呈递和处理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时存在不同的途径即MHC-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途径和MHC-II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И)途径。经典的MHC-I类途径认为内源性合成蛋白在胞浆降解后,转运到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转运的细胞膜上,活化CD8+ T细胞;而外源性抗原被APC细胞内化后,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MHC-II类分子肽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上,活化CD4+ T细胞。然而这两条途径并非完全的分离,事实上,外源性抗原同样也可以进入MHC-Ⅰ类分子处理途径,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叉呈递(cross presentation)。最初Bevan等人在1976年发现抗移植物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存在此抗原递呈途径,到90年代Sigal等人在Science报道:在生理情况下,此抗原途径在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抗原交叉递呈特异性启动细胞毒T细胞应答,构成防御病毒、肿瘤和胞外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一环,而且此抗原递呈途径参与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与I型糖尿病、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因此进一步研究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将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策略的发展以及新型疫苗的制备。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进行外源抗原交叉递呈的主要抗原递呈细胞。外源抗原经DC内化形成吞噬体,经过一系列胞内囊泡融合、转运,最终将形成的MHC-I类肽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上才完成整个抗原递呈过程。近年来为了解此递呈途径的胞内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Rodriguez A在Nature报道吞噬可溶性抗原转运到胞浆,进入MHC-I类分子递呈途径,却一直未能鉴定外源抗原从内吞囊泡到胞浆的转运机制。Houde M和Guermonprez P在Nature提出内质网与吞噬体融合模型来解释抗原交叉递呈的途径,而在2005年Touret N在Nature发表实验数据对此模型提出异议。因此,需进一步开展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相关的胞内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此抗原递呈途径及其在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真核细胞中,膜转运和融合主要由Rab蛋白和SNARE(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蛋白控制。Rab蛋白是一类属于Ras蛋白家族的小GTP酶,其家族的不同成员高度局限性地定位在各种囊泡的膜表面。通过GDP结合的无活性形式和GTP结合的活性形式之间循环,Rab蛋白在胞浆和膜质结构之间进行转位,进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调控囊泡的运输。另一方面Rab蛋白通过脂酰链锚着于胞内各种膜结构,包括质膜的胞浆面,通过与大量的下游效应分子相互作用,并以严格受调节的方式与细胞骨架蛋白相联系,实现胞内膜结构(及其负载的蛋白)的定向转运并介导转运膜结构与靶向囊泡之间的锚着和膜融合过程,在细胞内膜性结构移动中执行着中心调动功能。鉴于吞噬体的蛋白质组研究显示多种Rab蛋白招募到内吞囊泡,参与吞噬体的形成和转运。因此,我们拟通过研究Rab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的影响,进而探讨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中胞内转运机制和调控机制。 近年大规模siRNA干扰技术的进展,为系统性研究与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的Rab蛋白提供了可能。首先,我们采用基于慢病毒的siRNA库筛选到12个与抗原交叉递呈相关的Rab分子,包括:Rab3b,3c,4a,5b,6,8b,10,27a,32,33a,34,35。进而,我们合成针对12个Rab分子siRNA进一步验证了筛选结果,避免siRNA库筛选中的“off-target”效应。其次,构建EYFP-Rab融合蛋白,采用激光共聚焦观察阳性Rab分子的分布以及吞噬细菌抗原后招募到吞噬体的情况,发现一些Rab分子如Rab8b,10,27a,33a,34,35以不同的动力学招募到吞噬体,而其他一些与外吐相关的Rab分子如Rab3b,3c,32与吞噬体不共聚,但位于吞噬体的周围,并且部分形成管状结构与细胞膜融合,提示该结构可能参与吞噬体内物质往细胞膜转运;分析Rab3b,3c,32阳性外吐囊泡的性质,发现该囊泡为LAMP+ Tfn+的非酸性囊泡,提示该囊泡为溶酶体性质的回运囊泡;进一步分析Rab3b,3c囊泡与抗原交叉递呈中的重要装配装置MHC-I类分子的共聚情况,发现MHC-I类分子聚集在Rab3b,3c阳性囊泡中;采用β2微球蛋白标识回运的MHC-I类分子,发现储存在Rab3b,3c阳性囊泡中的MHC-I类分子为回运性质的MHC-I类分子;而干扰Rab32的DC2.4细胞吞噬细菌抗原后,Rab3b,3c与细胞膜回运MHC-I类分子的共聚明显减少,提示干扰Rab32阻断了MHC-I类向Rab3b,3c囊泡的转运。由于吞噬体由部分细胞膜形成,细胞膜上的MHC-I类分子可能与吞噬颗粒一起形成吞噬体结构,因此该结果提示干扰Rab32阻断了吞噬体内MHC-I类分子(很有可能是MHC-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向Rab3b,3c囊泡的转运,进而向细胞膜上转运,从而影响抗原交叉递呈(见示意图);鉴于此,我们采用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制备了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的Rab32基因沉默转基因小鼠(简称CD11c-GFP-Rab32mir),通过定量PCR检测CD11c-GFP-Rab32mir转基因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中Rab32表达,发现Rab32转基因鼠中树突状细胞Rab3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转基因小鼠的制备成功,进一步采用该细胞进行抗原递呈分析,结果CD11c-GFP-Rab32mir转基因小鼠来源树突状细胞对细菌抗原交叉递呈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MHC-II类分子限制性的抗原递呈没有影响,提示Rab32特异性的调控树突状细胞的交叉递呈。由于树突状细胞功能缺失导致T细胞功能异常,为此我们还分析了CD11c-GFP-Rab32mir转基因小鼠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发现T细胞的活化、记忆均没有明显变化,CD4+ 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也正常。说明CD11c-GFP-Rab32mir转基因小鼠T细胞功能状态比较正常,但是在负载抗原后,其T细胞状态和亚群是否有改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 总之,本研究通过RNA干扰筛选获得一些与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的Rab分子,进一步分析发现树突状细胞中存在回运性质的Rab3b,3c,32阳性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参与抗原交叉递呈,并且干扰Rab32阻断了吞噬体内回运MHC-I类向Rab3b,3c囊泡的转运,进而影响抗原交叉递呈。提示回运相关的囊泡在联系吞噬体和细胞膜之间的物质转运中发挥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胞内机制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为基于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Abstract]:It is shown that 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 ( APC ) is different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exogenous antigens and endogenous antigens , i.e . , MHC - I molecules (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 ) The classical MHC - I pathway considers endogenous synthetic proteins to be transported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MHC - I molecules to form complexes and activate CD8 + T cells . However , after the exogenous antigens are internalised by APC cells , MHC - II molecular peptide complexes are combined with MHC - II molecules to activate CD4 + T cells . However , these two pathways are not completely separated . In fact , exogenous antigens can also enter MHC - I molecule treatment pathways , which are called cross presentation . This antigenic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 of the organism . In th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 the antigen cross - presenting specifically activates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 , which forms an important loop of defense virus , tumor and extracellular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
Dendritic cells ( DCs ) are the main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in the cross - transfer of exogenous antigens . After a series of intracellular vesicle fusion , transport , the formation of MHC - I peptide complexes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cell membrane to complete the whole antigen presentation process .
In eukaryotic cells , membrane transport and fusio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Rab protein and SNARE protein receptor ( SNARE ) . Rab protein is a kind of small GTP enzyme belonging to Ras protein family .
In this paper ,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lecules of MHC - I molecules in Rab3b , 3c and 32 are not co - polymerized with phagocytotic bodies .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Rab3b , 3c , and 32 with phagocytotic particles can induce the transport of MHC - I molecules to Rab3b , 3c vesicles . Whether the T - cell state and the sub - group are changed requires further experiments to confirm .
In conclusion , we obtained some Rab molecules which were cross - linked with the antigen of dendritic cells by RNA interference screening , and further analyzed that Rab3b , 3c , 32 positive lysosomal - related organelle involved in dendritic cells involved in antigen cross - presentation , and interference Rab32 blocked the transport of MHC - I into Rab3b , 3c vesicles in vivo , which further influenced the cross - presentation of antigen .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endritic cell antigen cross - presenting intracellular mechanism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reatment strategy based on antigen present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益芝;王建莉;曹雪涛;;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8年06期
2 常凌爱,路士华,杨莉;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学中的作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3 刘恩梅,罗嘉慧,涂文伟,刘宇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脐血CD14~+单核细胞转化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11期
4 刘福生,王忠诚,历俊华,林松,任铭,肖庆,张亚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5 刘美娜;树突状细胞与妇科肿瘤生物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年06期
6 吴军,王捷,杨太成,赖晃文,郑文岭,王晓怀;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01期
7 徐敏,程书榜,王成友,郑凯;胃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8 杨吉伟;;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2期
9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荒木弘一;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5期
10 黎阳,包蓉,黄绍良,吴燕峰,魏菁,周敦华;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夏强;刘卫彬;陈振光;张莹;黄如训;;胸腺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8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章米力;瑞金医院乙肝发病机制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丽云;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递呈相关Rab分子的筛选及Rab3b,3c,32参与抗原交叉递呈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徐述雄;IL-15和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6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10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8 才志刚;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肺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军;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及CEA-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46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4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