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在抗菌药物中表达差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8:07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毒力基因exoS、exoU在抗菌药物中表达的差异性,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CR法检测分离菌株T3SS特异性片段popB和相关毒力基因exoS、exoU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信息,了解毒力基因表达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种基因型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分别为56.94%、26.39%、4.17%和12.50%,其中痰液、血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的基因型为exoS+/exoU-,分别为57.50%(23/40)和70.00%(7/10)。分析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离株中携带exoU基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携带exoS基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exoU基因的总菌株为22株,其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45%、45.45%、50.00%、50.00%、40.91%和40.91%;携带exoS基因的总菌株为44株,其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55%、6.82%、4.55%、18.18%、11.36%和18.18%。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exoU基因时,显示出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1.2.2 提取菌株DNA
        1.2.3 PCR法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T3SS毒力基因检测
    2.2 exoS和exoU基因的分布特征
    2.3 exoS和exoU基因与耐药性
3 讨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进亚;李曙平;曹军皓;齐明;;医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2 潘健,濮跃晨;85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3 许恒忠;;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J];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02期

4 韩兰芳;郭月珠;;48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23期

5 顾娟;;马鞍山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耐药分析[J];淮海医药;2008年02期

6 张小林,汪复;抗菌药物对肠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1期

7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8 胡琴;陆学东;陈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3期

9 张青,刘茂贤,方雪娟,汪定成,姜南燕;8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血清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8年04期

10 廖蕴惠;宋秀宇;;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与多重耐药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燕;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谷海瀛;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对铜绿假单胞菌双鞭毛影响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8年

3 倪磊;铜绿假单胞菌蹭行运动和表面感知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徐令清;铜绿假单胞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余华;核苷二磷酸激酶调节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及致病性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6 付华;福氏志贺菌转录谱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7 袁静;两种微生态学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菌药物残留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8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政;2009-2011年重庆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2 高志香;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其优势抗原筛选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3 张鸿;铜绿假单胞菌PA1864基因在调节其毒力及致病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4 万闯;基于PcrV结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分子设计、制备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5 郭杨毅君;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6 江帆;铜绿假单胞菌重组Bb-OprH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7 许婉婷;铜绿假单胞菌XN-1随机重组子文库的构建及其在疫苗抗原筛选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8 林佳;基于铜绿假单胞菌的MFC对抗生物膜药物的响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9 张超;谷胱甘肽对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D];西北大学;2019年

10 刘梦茹;KLF6及iNOS在铜绿假单胞菌上清液诱导巨噬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表达及机制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5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55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