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淋巴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在体外淋巴管新生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11-20 18:57
   目的 研究粘附分子 PECAM-1、ICAM-3、VCAM-1 和 CD44 在组织淋巴管 内皮和培养 LECs 的表达,通过建立体外三维淋巴管形成模型,研究内皮粘附分 子在 LECs 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取狗的空肠和腹前壁皮 肤,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 分离和培养狗胸导管的 LE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粘附分子在 LECs 的表达, 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粘附分子表达的 OD 值, 并与 TNF-α或 LPS 刺激细胞的表达进行比较。内皮细胞用 TNF-α或 LPS 刺激后, 分别阻断 PECAM-1、ICAM-3 和 CD44,计数细胞增殖数目和计算细胞迁移率。 制备体外三维Ⅰ型胶原蛋白凝胶淋巴管形成模型,阻断 PECAM-1、ICAM-3 和 CD44 后,观察管样结构的形成,测量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并在透射电镜下 观察其特征。 结果 小肠和皮肤内的淋巴管内皮 PECAM-1 和 ICAM-3 呈免疫 反应阳性。培养的 LECs 表达 PECAM-1、ICAM-3 和 CD44,不表达 VCAM-1。 用 TNF-α刺激 LECs 后,PECAM-1 和 ICAM-3 表达的 OD 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 显差别,CD44 的 OD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用 LPS 刺激细胞后,PECAM-1、ICAM-3 和 CD44 表达的 OD 值均无显著性变化。用 TNF-α或 LPS 刺激细胞后,VCAM-1 呈弱表达。在对照组以及 TNF-α和 LPS 刺激组,阻断 PECAM-1 或 CD44 后,细 胞的增殖数目降低,但阻断 ICAM-3 后细胞的增殖数目无明显变化。分别阻断 PECAM-1、ICAM-3 和 CD44 后,内皮细胞的迁移率降低,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 积减少。在半薄和超薄切片上,LECs 形成的管状结构具有毛细淋巴管的形态特 征。结论 粘附分子 PECAM-1、ICAM-3、CD44 和 VCAM-1 在组织内淋巴管内 皮和培养 LECs 的表达不一致。用 TNF-α或 LPS 刺激后,培养 LECs 不同粘附分 子的表达变化也不相同。PECAM-1、ICAM-3 和 CD44 参与了体外 LECs 的增殖、 迁移和管腔形成等淋巴管新生过程。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329
【部分图文】:

淋巴管内皮,皮肤,中央乳糜管,内皮


15图 1 PECAM-1 和 ICAM-3 在狗小肠和皮肤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小肠绒毛纵断面(1A)和横断面(1B)中央乳糜管的内皮以及皮肤的淋巴管内皮(1E)均呈 PECAM-1 免疫反应阳性。中央乳糜管的内皮(1C)和皮肤的淋巴管内皮(1F)也呈 ICAM-3 免疫反应阳性。在标记 ICAM-3(1C)的连续切片上,淋巴管内皮也表达 VEGFR-3(1D)。↑ 示淋巴管内皮。ABC 染色。1A × 100,1B ~ 1F × 200

照片,胸导管,倒置显微镜,内皮细胞


16图 2 胸导管内皮细胞的相差倒置显微镜照片。原代培养 24 h 后,细胞呈簇分布(2A)细胞形成单层时呈特征性的卵石状形态(2B)。 2A× 400,2B × 100

Ⅷ因子相关抗原,特异性因子,淋巴管内皮,相关抗原


17图 3 培养 LECs 的Ⅷ因子相关抗原和 VEGFR-3 的表达。细胞表达内皮的特异性因子相关抗原(3A)和淋巴管内皮的特异性标记物 VEGFR-3(3B)。免疫荧光染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立鹏;牛春雨;赵自刚;张静;张玉平;;P物质增强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的泵功能[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年07期

2 司永华;牛春雨;赵自刚;;Rho/Rho激酶信号通路与脉管收缩[J];生理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3 秦立鹏;牛春雨;赵自刚;张静;张玉平;;一氧化氮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淋巴管收缩性双相变化的调节作用[J];生理学报;2011年04期

4 何海燕;史树堂;王保芝;;胸导管结扎对胰淀肽沉积及胰岛激素和糖代谢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年04期

6 李崇敏;刘国辉;姚永华;;4例乳糜腹的诊治体会[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7 杨志涛;张继涛;;下肢丹毒误诊为痛风1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8期

8 梁海燕;房青;彭亮;王扬;;腹腔镜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漏的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周海;顾晟;张娟;;腹股沟淋巴瘘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3期

10 彭梅;张新书;姜凡;杨凤;;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彩;淋巴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在体外淋巴管新生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宏;肾缺血再灌注TEC、GEC粘附力学特性与粘附分子的关系[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盛梅笑;狼疮静颗粒对活动期狼疮性肾炎肾虚湿毒证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尹艳;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临床疗效与整合素VLA-4、趋化因子CXCR4及粘附相关因子HGF、SCF、SDF-1α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周喆;复方丹参方活性单体对TNF-α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6 王松梅;新型抗肿瘤转移多肽(β肽)的基因工程制备及其生物学效应[D];复旦大学;2005年

7 肖晖;内皮细胞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细胞粘附关系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蒋跃绒;赤芍801调节血管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9 娄海燕;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羟乙葛根素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郑国光;异型M-CSF及其受体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岩伟;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2 丁永斌;瘤体及外周血中VCAM-1的表达与胃癌关系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3 张勇;尿酸利仙对尿酸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睿;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静脉“桥”保护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5 张静;C反应蛋白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钱雪;低切应力血管重构模型的建立及罗格列酮对其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7 管章委;整合素β1对人滋养层细胞粘附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8 安尚玉;雌激素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对NF-κB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武坚;E-Selectin、sLeX及sLe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D];广州医学院;2009年

10 李敬;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银屑病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9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9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