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中国噬菌体研究成就回顾及思索
发布时间:2020-12-05 00:55
20世纪50年代(1950年-1959年),中国噬菌体的研究应用主要以痢疾噬菌体为主,我国第一批混合噬菌体液态成品制剂由大连生物制品所研发,并且在痢疾疾病的防控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限于该时期医疗条件及抗生素匮乏等问题的影响,国内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噬菌体领域内。然而对于噬菌体的疗效评价一直处于褒贬不一的状态,甚至一度动摇了人们生产噬菌体制剂的信心。鉴于此,本文作者收集、归纳、整理了上世纪50年代期间国内相关噬菌体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整合分析思索当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我国噬菌体的广泛应用追踪溯源,找出噬菌体发展历程中的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9年05期 第401-409页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何明达使用噬菌体制剂对某团驻地步兵爆发的流行性痢疾进行研究[11]0日期1-56-1011-1516-206-1011-1516-2016-2021-2521-2521-2526-3026-3026-301-51-56-1011-15八月九月十月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年9月第40卷第5期.405.2.4噬菌体与抗生素联用随着科研领域的扩展,有关化学治疗剂及噬菌体对病原菌协同作用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细菌性痢疾仍为国内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且多由福氏痢疾杆菌所引起,磺胺类药物仍作为当时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常用药物,由于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尝尝会引起用法不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痢疾疾病的治疗带来种种困难。抗生素与痢疾噬菌体配合作用于痢疾杆菌时,可能由于痢疾杆菌的生理学性状有所改变而易被裂解或抑制,也可能协同作用的一方面增强了另一方面的活动能力或抑菌力,而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1924年-1950年,在氯霉素应用和普及之前,人们对伤寒患者的治疗除了使用一般的保守疗法以外,也有国外学者主张采用噬菌体治疗。1948年-1958年,国内外医疗学者均认为氯霉素是治疗伤寒的特效药,不论在病的哪一期、病情的严重程度如何,均能使患者迅速退热,中毒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液细菌培养也很快转为阴性,但是这种情况也具有20%~25%的复发率[21]。若盲目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可以降低其复发率,但由此也可能引起造血系统的损害。1958年,李萍等[22]率先研究了痢疾杆菌噬菌体及磺胺噻唑对痢疾杆菌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二者相互配合后,噬菌体的溶菌力及磺胺噻唑的抑菌力皆有所增高,并能明显抑制再生菌的生长;磺胺噻唑的浓度越高则协同作用越强,但差别并不显著;噬菌体的稀释度越高则其协同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抑菌效果的强弱可因菌株而异。同时,她发现协同抑菌作用对耐药性菌株同样能发挥作用,并能抑制耐药性菌株的再生长,但暂时没有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22]。她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用噬菌体制止超级细菌感染刍议——回忆原‘大连所’的一个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旮旯[J]. 陈廷祚.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04)
本文编号:2898564
【文章来源】: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9年05期 第401-409页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何明达使用噬菌体制剂对某团驻地步兵爆发的流行性痢疾进行研究[11]0日期1-56-1011-1516-206-1011-1516-2016-2021-2521-2521-2526-3026-3026-301-51-56-1011-15八月九月十月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年9月第40卷第5期.405.2.4噬菌体与抗生素联用随着科研领域的扩展,有关化学治疗剂及噬菌体对病原菌协同作用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上世纪50年代,细菌性痢疾仍为国内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且多由福氏痢疾杆菌所引起,磺胺类药物仍作为当时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常用药物,由于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尝尝会引起用法不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痢疾疾病的治疗带来种种困难。抗生素与痢疾噬菌体配合作用于痢疾杆菌时,可能由于痢疾杆菌的生理学性状有所改变而易被裂解或抑制,也可能协同作用的一方面增强了另一方面的活动能力或抑菌力,而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1924年-1950年,在氯霉素应用和普及之前,人们对伤寒患者的治疗除了使用一般的保守疗法以外,也有国外学者主张采用噬菌体治疗。1948年-1958年,国内外医疗学者均认为氯霉素是治疗伤寒的特效药,不论在病的哪一期、病情的严重程度如何,均能使患者迅速退热,中毒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液细菌培养也很快转为阴性,但是这种情况也具有20%~25%的复发率[21]。若盲目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可以降低其复发率,但由此也可能引起造血系统的损害。1958年,李萍等[22]率先研究了痢疾杆菌噬菌体及磺胺噻唑对痢疾杆菌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二者相互配合后,噬菌体的溶菌力及磺胺噻唑的抑菌力皆有所增高,并能明显抑制再生菌的生长;磺胺噻唑的浓度越高则协同作用越强,但差别并不显著;噬菌体的稀释度越高则其协同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抑菌效果的强弱可因菌株而异。同时,她发现协同抑菌作用对耐药性菌株同样能发挥作用,并能抑制耐药性菌株的再生长,但暂时没有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22]。她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用噬菌体制止超级细菌感染刍议——回忆原‘大连所’的一个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旮旯[J]. 陈廷祚.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04)
本文编号:2898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985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