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亚急性阿特拉津暴露对青春期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

发布时间:2017-05-02 19:06

  本文关键词:亚急性阿特拉津暴露对青春期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阿特拉津(atrazine, ATR),又名莠去津,于1952年由瑞士的H.Geising和E.Kenusili发现,1958年由瑞士的嘉基公司开发生产,1959年正式投入使用,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投入生产并广泛使用。由于其优良的杀草功能,逐渐发展成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除草剂,其广泛应用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毒理学和环境问题。很多学者针对ATR的毒理学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对象包括自然环境、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以及哺乳动物等,另有一部分研究将实验研究推广至人类,试图通过这些研究建立ATR与疾病之间的联系。2012年,James W Simpkins等以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ATR暴露与乳腺癌之间的关联,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TR暴露与女性乳腺癌发病可能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ATR暴露与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密不可分。但是,其诱发疾病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 本研究旨在观察ATR暴露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4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别以0、5、25和125mg/kg的ATR灌胃处理28天,于第29天收集脾脏淋巴细胞并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淋巴细胞细胞表型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ATR暴露后,胸腺和脾脏的相对重量降低,其中脾脏相较于胸腺对ATR更为敏感。与对照组相比,,25mg/kg和125mg/kg ATR实验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25mg/kg和125mg/kg ATR实验组脾脏中CD3+和CD4+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此外,以25mg/kg和125mg/kg ATR处理后,血清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水平显著降低,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 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ATR可能诱导脾脏细胞损伤。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贮存血液,在应激状态下增加血容量;另一方面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血液中的病原体。脾脏损伤意味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致使机体发生感染、癌症等疾病的机率增加。环境污染物ATR的免疫抑制作用提示,ATR可能增加肿瘤、炎症和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机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ATR可通过诱导脾脏发生退行性改变干扰免疫功能,抑制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CD3+和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并减少血清中的IL-4。这些结果提示,ATR可能诱发炎症、感染以及其他疾病,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阿特拉津 亚急性接触 潜在免疫毒性 青春期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主要英文词缩写表10-11
  • 第1章 引言11-14
  • 第2章 文献综述14-21
  • 2.1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14-17
  • 2.1.1 阿特拉津的理化性质14-15
  • 2.1.2 阿特拉津的作用原理15
  • 2.1.3 各种媒介中阿特拉津的检测方法15-16
  • 2.1.4 阿特拉津的使用现状16-17
  • 2.2 阿特拉津的安全性研究现状17-19
  • 2.2.1 阿特拉津的内分泌系统毒性效应18
  • 2.2.2 阿特拉津的氧化应激损伤18-19
  • 2.2.3 阿特拉津的免疫毒性效应19
  • 2.3 阿特拉津的未来研究方向19-21
  • 第3章 研究内容21-25
  • 3.1 实验材料21-22
  • 3.1.1 主要仪器21
  • 3.1.2 药品和试剂21-22
  • 3.1.3 实验动物22
  • 3.2 实验方法22-25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22
  • 3.2.2 体重和器官重量22
  • 3.2.3 脾细胞的制备22-23
  • 3.2.4 病理学检查23
  • 3.2.5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TT)23
  • 3.2.6 NK 细胞毒性测定23
  • 3.2.7 流式细胞术23-24
  • 3.2.8 IL-2、IL-4 、IFN-γ和 TNF-α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4
  • 3.2.9 统计分析24-25
  • 第4章 实验结果25-37
  • 4.1 大鼠一般状态和体重25-26
  • 4.2 ATR 暴露对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的影响26
  • 4.3 ATR 暴露对脾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26-27
  • 4.4 ATR 暴露对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27-28
  • 4.5 ATR 暴露对 NK 细胞的细胞毒性的影响28-29
  • 4.6 ATR 暴露对脾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影响29-32
  • 4.7 ATR 暴露对 IL-2 活性的影响32-33
  • 4.8 ATR暴露对小鼠血清IL-4水平的影响33-34
  • 4.9 ATR 暴露对 IFN-Γ活性的影响34-35
  • 4.10 ATR 暴露对 TNF-Α活性的影响35-37
  • 第5章 讨论37-40
  • 第6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5
  • 作者简介及课题资助45-46
  • 致谢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小利;;美国工程兵师团对堪萨斯管区内水库中阿特拉津的长期监测[J];水利技术监督;2011年04期

2 穆淑梅;康现江;张志甫;郭明申;李凤超;;莠去津慢性染毒对河蟹血淋巴细胞DNA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年06期

3 付昱;魏义花;张海蓉;陈智;杨静;;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手部湿疹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FN-γ、IL-4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32期

4 高远;杨帆;秦景;;阿特拉津环境危害及污染防治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锦瑶;宋阳;张立实;;阿特拉津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博如;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岙;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石冬冬;饲料中莠去津及其主要代谢物的残留对生鲜乳安全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李志华;卡马西平对虹鳟的生态毒理学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6 张家俊;土壤中除草剂毒草胺的迁移行为和阿特拉津对水稻幼苗生物毒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陆正和;四种环境激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及生殖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戴菱菱;巨噬细胞的替代激活抑制脂毒性引起的巨噬细胞死亡[D];中南大学;2013年

9 王一村;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定向进化与AtGSTZ包涵体消融原因分析[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徐歆;紫锥菊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和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威;阿特拉津对几种水生植物的毒理效应及降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苏郡;土壤施肥对HB-5菌株降解莠去津及去毒效应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沈娜;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原水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杜伟;长三角地区典型稻作流域农田氮平衡及氮负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孟顺龙;除草剂阿特拉津对鲫鱼的毒性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李研超;阿特拉津对发育期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7 董晓丽;莠去津对斑马鱼解毒酶系的影响及DNA损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刘淑君;改性金红石型TiO_2可见光催化H_2O_2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曹慧;阿特拉津对黑斑侧褶蛙免疫毒效应及机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萌;沉水植物与水体阿特拉津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亚急性阿特拉津暴露对青春期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41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5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