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04 18:06

  本文关键词: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常伴随有血管新生,新生微血管通过给病变组织提供氧和营养促进了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新生微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完整性,主要表现为细胞连接和周细胞缺失以及基底膜不完整等病理特征,与血管通透性增加密切相关。高通透性血管有利于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的生成和局部聚集,是进一步恶化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抑制病理性血管新生是减缓上述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作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对血管新生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可能成为治疗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潜在药物,但是目前研究对罗格列酮和血管新生的关系存有较大争议。另外,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在治疗II型糖尿病时易造成组织水肿等与血管通透性相关的副作用,限制了罗格列酮等类似药物的临床应用。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罗格列酮与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的关系,旨在为罗格列酮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血管新生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和机制 ①结合斑马鱼在体血管新生模型、大鼠腹主动脉环离体血管新生模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血管新生模型综合研究了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罗格列酮抑制了在体、离体和体外的血管新生,同时,,细胞实验发现罗格列酮抑制HUVECs增殖和迁移。利用PPARγ拮抗剂GW9662预处理阻断了罗格列酮诱导的系列效应,表明罗格列酮作用依赖于PPARγ的活化; ②在此基础上,通过斑马鱼全胚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得知罗格列酮处理后斑马鱼的VEGFR2(flk-1) mRNA表达下降,提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VEGF/VEGFR2信号途径发挥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另外,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罗格列酮刺激p5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罗格列酮促进细胞凋亡,使用p53抑制剂Pifithrin-可阻断罗格列酮诱导的促细胞凋亡、细胞迁移抑制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表明罗格列酮与PPARγ结合后通过激活p53信号通路促进了细胞凋亡,从而实现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第二部分: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和机制 ①通过检测罗格列酮对小鼠背部皮肤血管和HUVECs融合单层细胞的通透性的影响时发现,罗格列酮刺激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在此基础上,利用VEGF ELISA检测罗格列酮对HUVECs分泌VEGF蛋白的影响时,发现罗格列酮抑制VEGF蛋白分泌,表明罗格列酮增加血管通透性不依赖VEGF的促血管通透性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PPARγ经罗格列酮激活后可活化PI3K/eNOS/NO信号通路,重要的是,使用PPARγ拮抗剂GW9662、PI3K抑制剂Wortmannin和LY294002、eNOS抑制剂L-NAME均可阻断罗格列酮刺激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提示PI3K/eNOS/NO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罗格列酮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过程。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罗格列酮 血管新生 血管通透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2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
  • 1.2 病理性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地位10-18
  • 1.2.1 血管新生过程10-11
  • 1.2.2 血管新生促进肿瘤发生发展11-12
  • 1.2.3 血管新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12-13
  • 1.2.4 血管新生过程中血管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变化13-16
  • 1.2.5 血管通透性变化的机制16-18
  • 1.3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影响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进展18-21
  • 1.3.1 PPARγ概述18
  • 1.3.2 PPARγ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和争议18-20
  • 1.3.3 PPARγ在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可能作用20-21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21-22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21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21-22
  • 2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抑制血管新生22-44
  • 2.1 引言22-23
  • 2.2 材料与方法23-29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23
  • 2.2.2 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培养23-24
  • 2.2.3 斑马鱼喂养和胚胎收集24
  • 2.2.4 罗格列酮与胚胎共培养24
  • 2.2.5 斑马鱼存活、孵化和心率等重要生理指标观察24
  • 2.2.6 斑马鱼血管新生检测24-25
  • 2.2.7 RNA 探针制备25
  • 2.2.8 斑马鱼全胚原位杂交25-26
  • 2.2.9 荧光定量 PCR26-27
  • 2.2.10 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环离体微血管生成实验27
  • 2.2.11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新生实验27
  • 2.2.12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实验27
  • 2.2.13 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实验27-28
  • 2.2.14 细胞凋亡检测28
  • 2.2.1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28
  • 2.2.16 统计分析28-29
  • 2.3 实验结果29-40
  • 2.3.1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对斑马鱼存活率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29-31
  • 2.3.2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抑制斑马鱼在体血管新生(in vivo angiogenesis)31-34
  • 2.3.3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抑制大鼠腹主动脉环离体血管新生(ex vivo angiogenesis)34-35
  • 2.3.4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体外血管新生(in vitro angiogenesis)35-37
  • 2.3.5 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罗格列酮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37-40
  • 2.4 讨论40-43
  • 2.4.1 斑马鱼作为血管新生模型的优势和适用性40-41
  • 2.4.2 PPARγ及其配体与血管新生的关系41-42
  • 2.4.3 PPARγ及其配体调控血管新生的机制42-43
  • 2.5 小结43-44
  • 3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增加血管通透性44-59
  • 3.1 引言44
  • 3.2 材料与方法44-47
  • 3.2.1 主要试剂和材料44-45
  • 3.2.2 小鼠背部皮肤微血管通透性检测45
  • 3.2.3 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检测45
  • 3.2.4 VEGF 分泌的 ELISA 检测45-46
  • 3.2.5 胞内 NO 生成的荧光探针检测46-47
  • 3.3 实验结果47-55
  • 3.3.1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提高血管通透性47-51
  • 3.3.2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诱导的血管高通透性不依赖 VEGF51-52
  • 3.3.3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诱导的血管高通透性依赖于 PI3K/eNOS/NO 信号通路52-55
  • 3.4 讨论55-57
  • 3.4.1 VEGF 及其受体在罗格列酮调控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变化的作用55-56
  • 3.4.2 PI3K/eNOS/NO 信号通路在罗格列酮调控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变化的作用56-57
  • 3.4.3 罗格列酮抑制血管新生却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临床指导意义57
  • 3.5 小结57-59
  • 4 总结与展望59-61
  • 4.1 总结59
  • 4.2 展望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71
  • 附录71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71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参与的科研项目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欧阳钦;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在几种消化道疾病中的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4年06期

2 廖晨钟,邓沱,山松,潘德思,李志斌,宁志强,胡伟明,石乐明,周家驹,鲁先平;以PPAR为靶标的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发策略[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2期

3 鲍志坚,向旭东,邓军卫;罗格列酮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凌宏艳,文金生,周寿红,龙光,李良,胡弼;罗格列酮对果糖饲养的肾性高血压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年06期

5 张燕,欧阳钦,陈代云;罗格列酮治疗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2002年04期

6 文金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5期

7 杨晓敏;PPARs在心肌代谢性重塑中的作用[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8 易光辉;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年01期

9 刘章锁,李继昌,程根阳,李海剑,刘书真;罗格列酮对环孢素A作用下大鼠肝细胞增殖和分泌TGF-β1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10 葛恒,王长谦;PPAR配体作用机制及新配体筛选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利;吴佳丽;俞娉;;PPARγ2基因Pro/Ala变异的临床特征及该变异对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疗效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赵清;魏盟;赵炳辉;;磁共振影像评估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肖淑华;魏广力;陆榕;刘昌孝;;罗格列酮Beagle狗的生物利用度试验[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白悦心;袁慧娟;孙良阁;翟绍忠;栗夏莲;李金发;张会娟;余勤;郑丽丽;;罗格列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施辉;潘金林;蒋季杰;钱桐荪;;罗格列酮对高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p27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新华;周云;张焕莉;祖旭宇;钟警;曹仁贤;刘江华;文格波;;罗格列酮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脂肪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及ZAG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章锁;王沛;刘书真;李海剑;姚丽娜;;罗格列酮对慢性环孢素肾病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朱大龙;胡云;沈山梅;徐小华;黄群;童国玉;;罗格列酮对糖调节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英;张涛;迟雁青;王保兴;刘茂东;张丽红;;罗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肾脏系膜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表达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杨丽梅;;罗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A];全国首届代谢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艺蕾;年过65慎服罗格列酮[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徐铮奎 蔡德山;国产罗格列酮借势上位[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吕诺;药监部门对罗格列酮加强监控[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警惕罗格列酮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王乐民;加拿大限制使用罗格列酮[N];健康报;2007年

6 张建超 编译;罗格列酮降血糖要慎用[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乐民;罗格列酮及复方制剂说明书须修改[N];健康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江沂;罗格列酮专利纠纷引发传媒新闻战[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国讯;国家局提醒:关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安全性问题[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葛秋芳;罗格列酮可能降低患2型糖尿病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抗脑胶质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吴捷;自噬在罗格列酮保护胰岛β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姜秀云;健脾固胰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和肝组织TNF-α、IL-6 mRNA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秦岩;PPARγ激动剂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5 方叶青;冠心病患者EPC的变化及LPS和罗格列酮干预EPC后纤溶和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蔡笃雄;罗格列酮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其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孔俭;罗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降压作用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肖湘成;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及罗格列酮对其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李小军;PPARγ、VEGF、VEGFC在人胃癌的表达以及罗格列酮对胃癌细胞生长、新生血管形成和淋巴管形成影响及其机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徐铭恩;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药物筛选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凌红;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PDF抑制剂LBM-415及其结构衍生物的药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旭红;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诱导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与PPARγ关系的探讨[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素格;IR与PPARα/γ在NASH中变化及意义的实验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关翘;PPARγ激动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韩芳;PPARγ基因修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防治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郑q诿

本文编号:345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45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