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

发布时间:2021-10-25 07:27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存在超过100,000种不同类型的真菌,其中双相性致病真菌有: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巴西副球孢子菌、马尔尼非青霉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双相真菌的孢子入侵宿主体内后其形态便会由体外环境中非致病的菌丝形态转换为体内环境中致病的酵母形态。与其他5种双相真菌相比,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率最高,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导致化脓、溃烂及渗出,偶可累及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孢子丝菌病的病原体为申克孢子丝菌,具有双相性:25℃为菌丝相,呈灰白至棕褐色霉菌样菌落生长,镜下为细长的分隔菌丝、未分化的菌丝形成的产孢细胞及由其产生的小的,簇集分布的分生孢子组成。菌丝相的分生孢子不会出芽形成酵母细胞,不具致病性;37℃为酵母相,呈奶油或棕褐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圆的或卵圆形酵母样细胞,窄的基底上可发出细长雪茄样的芽,与感染组织病理切片中的菌体形态一致,具有致病性。孢子丝菌由菌丝相转化为酵母相的过程被认为是孢子丝菌致病性形成的过程,对孢子丝菌形态转换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双相真菌的形态转化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是真菌通过...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组氨酸激酶DRK1在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及致病性形成中的作用及黄芪抗小鼠孢子丝菌感染机制的初探


SsDRK1结构域组成:申克孢子丝菌的结构域主要由信号感受区(SensorDomain),连接区(LinkerDomain)和功能区(FunctionalDomain)组成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同系物,组氨酸激酶


15图 2: SsDRK1 与其他同系物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结果显示≥75%的同源性(黑色)或≥50%的同源性(灰色)。申克孢子丝菌 DRK1 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组氨酸激酶(Acap),皮炎芽生菌组氨酸激酶(Ader),巴西副球孢子菌组氨酸激酶(Pbra)和粗球孢子菌组氨酸激酶(Cimm)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图。2)利用软件 MEGA5.05 分析 SsDRK1 与同系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由亲缘树分析可见,一共有两大分支,除白念珠菌自成一支外,其余菌种又可分为两个分支。申克孢子丝菌与粗糙脉胞菌亲缘关系最近,与白念珠菌亲缘关系最远。

白念珠菌,同系物,亲缘关系,申克孢子丝菌


图 3: SsDRK1 与其他同系物的亲缘关系树:一共有两大分支,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自成一支,其余菌种又分为两个分支。 申克孢子丝菌与粗糙脉胞菌亲缘(Neurospora crassa)关系最近,与白念珠菌亲缘关系最远。3)将申克孢子丝菌 S.schencki(iSs)组氨酸激酶 DRK1 功能区 H-box,N-box,D-box 及 G-box 的序列(同上面氨基酸序列中的彩色部分)与其他四种真菌酿酒酵母菌 S.cescerevisiae(Sc),皮炎芽生菌 B.dermatitidis(Bd),荚膜组织胞浆菌 H.capsulatum(Hc),粗球孢子菌 C.immitis(Ci)相应的功能区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这些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仅存在几个核苷酸的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RNA干扰Fus3基因对二态性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孢子形成和细胞壁组分合成功能的影响[J]. 王峰,董辉,钱震,陶菊红,游松,任双喜.  菌物学报. 2009(03)
[2]几种地方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柴宝,刘维达.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05)
[3]免疫失衡动物模型复制初探[J]. 马玲,王红梅,闫向东,郑珊.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1(06)



本文编号:3456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456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0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