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优化培养
发布时间:2017-05-12 13:15
本文关键词: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优化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背景 人类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历经外科手术、放疗、化疗这三种基础方法后,免疫治疗作为第四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应用于临床,给一些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应用免疫激活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可以改善一些实体瘤如甲状腺癌、膀胱癌的预后。 肿瘤的免疫疗法之所以在过去几年有如此快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科研工作者对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学特性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肿瘤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初步认为导致肿瘤细胞无限生长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与免疫耐受,这些机制的阐明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使得免疫治疗从实验室研究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 1992年,Caux【1】等首先发现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加入小鼠造血干细胞中可成功培养出DC,1995年Bernhard【2】等利用GM-CSF刺激人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D34+)获得大量DC,从而极大的推动了DC的临床研究。G-CSF作为一种骨髓动员剂,主要作用于粒系祖细胞,,促进其增值、分化,主要应用于放化疗等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疾病。但Arpinati等【3】还发现G-CSF还可以动员外周血中抗原提呈细胞,并刺激幼稚T细胞分化为辅助T细胞(Th2),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然后诱导分化出DC。 2.目的及意义: 目前,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列入临床第三类医疗技术的范畴,我课题组已获得此第三类临床医疗技术的应用许可,并开展了前期免疫细胞的临床治疗工作。 本实验通过比较两种细胞因子G-CSF与GM-CSF对DC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细胞因子对DC分化及成熟的作用,并且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自体血清,分析体外诱导生成DC的数量、表面标志以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探索外周血DC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以期合理优化DC的体外培养方案。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数量、质量均合格的DC细胞以及制定科学的细胞免疫治疗个性化方案奠定基础。 3.方法:分别使用G-CSF与GM-CSF体外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DC;添加不同浓度的自体血清培养DC。 4.结果:(1)G-CSF与IL-4联用、GM-CSF和IL-4联用,都可以在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分化出DC;(2)GM-CSF和IL-4联用诱导出的DC在数量及纯度上均优于G-CSF与IL-4组合;(3)经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得两种组合诱导分化出的DC在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差距不大;(4)体外培养DC时,适当添加10%的自体血清,可以提高DC的产率。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29.2
【目录】:
- 主要缩略词表4-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研究背景11-15
- 1.1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11-13
- 1.2 树突状细胞激活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13-14
- 1.3 树突状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14-15
- 第二章 G-CSF与GM-CSF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扩增优化方案的研究15-26
- 2.1 实验材料15-16
- 2.1.1 主要试剂15-16
- 2.1.2 主要器具16
- 2.1.3 标本来源及实验分组16
- 2.2 方法16-19
- 2.2.1 梯度离心法分离 PB MC16-17
- 2.2.2 G-CSF与GM-CSF对PBMC的诱导分化17-18
- 2.2.3 DC 形态学观察18
- 2.2.4 DC 表面表型检测18
- 2.2.5 MLR检测18-19
- 2.2.6 统计学分析19
- 2.3 结果19-25
- 2.3.1 DC 的形态学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19-21
- 2.3.2 细胞表型分析21-23
- 2.3.3 DC 功能检测23-25
- 2.4 讨论25-26
- 2.4.1 不同细胞因子对 DC 体外培养的作用25
- 2.4.2 两种细胞因子的安全性研究25-26
- 2.5 结论26
- 第三章 添加自体血清对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26-32
- 3.1 实验材料27
- 3.1.1 主要试剂见 2.1.127
- 3.1.2 主要器具见 2.1.227
- 3.1.3 标本来源见 2.1.327
- 3.2 方法27-28
- 3.2.1 梯度离心法分离 PBMC见 2.227
- 3.2.2 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自体血清27-28
- 3.2.3 DC 细胞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见2.2.428
- 3.2.4 统计分析28
- 3.3 结果28-30
- 附录 添加 10 % 自体血清3例DC表面标志表型30-31
- 3.4 讨论31
- 3.5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6
- 综述36-49
- 参考文献44-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9-50
- 致谢50-51
- 2011级硕士毕业生个人简介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萍;刘忠;杨宏友;吕蓉;方勤;李敏;赵刚;王震;;体外纯化培养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10期
2 陈海滨,张锦X,许嘉弟;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01期
3 吴楠;刘薇;卢光t;;动物血清和无血清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效率比较的研究[J];北方药学;2012年10期
4 张莉;王雪峰;;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颜汝平;周海滨;李
本文编号:359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598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