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识别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识别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补体系统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起连接的作用。补体成分C3的降解产物C3d与补体受体CR2(SCR1-2)结合能够影响抗体调控的获得性免疫反应。为了探测C3d与CR2(SCR1-2)的识别机制,从而为疫苗设计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方法探讨离子强度(0、50、100和150mmol/L)、pH(7.4、6.0和5.0)和位于CR2的SCR2的Asn107处的一个低聚糖对C3d-CR2(SCR1-2)相互作用的影响。 在离子强度为0mmo1/L时,残基能量分解分析表明在C3d中识别的热点残基包括Alal01、Asn98、Pro294、Ilel00、Lys251、Asp103、Va197、Ile102、Glu39、Asp36、Asp163和Ile164。在C3d中贡献最大的一个连续区域是Val97至G1nl05。在CR2(SCR1-2)中识别的关键残基包括Tyr16、Arg28、Va126、Argl3、Arg89、Ser15、Thr25、Pro87、Gly24、Arg36和Lys67。当离子强度从50增加到150mmol/L或pH从7.4降低到5.0时,C3d和CR2(SCR1-2)的结合力逐渐减弱。结合力变化的根源主要是降低的分子间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和极性相互作用能。C3d的残基Val97、Lys291和Asp292和CR2(SCR1-2)的残基Arg28、Arg89和Arg36的能量贡献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C3d的残基Glu39、Lys291、Asp292和Pro294和CR2(SCR1-2)的Argl3、Arg28、Arg36和Arg89极大地依赖pH。与未结合低聚糖的体系比较,低聚糖有利于C3d与CR2(SCR1-2)的结合。低聚糖会增加C3d的残基Lys251、Gln168和Val97的能量贡献和CR2(SCR1-2)的Arg13的能量贡献。 域间角度分析表明CR2(SCR1-2)与C3d结合会降低CR2(SCR1-2)的域间流动性且有利于打开CR2的V形构象;离子强度的增加或pH的降低或一个天然分支的低聚糖会降低CR2(SCR1-2)的域间流动性且对CR2的V形构象影响不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CR2(SCR1-2)的连接器主要通过Tyr68调控C3d-CR2(SCR1-2)相互作用和域间相互作用。相关性分析和水密度分析表明抗原结合位点能够通过水调控C3d与CR2(SCR1-2)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论文得到的结果表明C3d-CR2(SCR1-2)相互作用依赖离子强度和pH并且低聚糖也会影响C3d-CR2(SCR1-2)的相互作用。pH、离子强度和低聚糖对C3d-CR2(SCR1-2)相互作用影响的根源是它们对抗原结合位点附近的水化位点的影响。本研究获得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将会为疫苗设计和自免疫反应抑制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C3d CR2 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合自由能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背景简介10-17
- 1.1 研究背景10-14
- 1.2 方法概述14-17
- 1.2.1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14-15
- 1.2.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过程15
- 1.2.3 MM/GBSA方法简介15-17
- 第二章 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识别机制的研究17-30
- 2.1 引言17
- 2.2 理论与方法17-20
- 2.2.1 实验准备17-18
- 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18
- 2.2.3 结合自由能计算及残基能量分解18
- 2.2.4 主成分分析18-19
- 2.2.5 动态相关矩阵19
- 2.2.6 聚类分析19
- 2.2.7 结构域之间角度的计算19-20
- 2.3 结果与讨论20-29
- 2.3.1 体系稳定性的监测20-22
- 2.3.2 结合自由能计算与热点残基识别22-25
- 2.3.4 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的相互作用特征25-28
- 2.3.5 补体受体CR2的SCR1与SCR2的相互作用特征28-29
- 2.4 结论29-30
- 第三章 离子强度对C3d-CR2(SCR1-2)相互作用的影响30-42
- 3.1 引言30
- 3.2 理论与方法30-31
- 3.3 结果与讨论31-41
- 3.3.1 体系稳定性的监测31-32
- 3.3.2 离子浓度对结合自由能与热点残基的影响32-34
- 3.3.3 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的相互作用特征34-39
- 3.3.4 补体受体CR2的SCR1与SCR2的相互作用特征39-41
- 3.4 结论41-42
- 第四章 pH对C3d-CR2(SCR1-2)相互作用的影响42-54
- 4.1 引言42
- 4.2 理论与方法42-44
- 4.3 结果与讨论44-53
- 4.3.1 体系稳定性的监测44-45
- 4.3.2 结合自由能与热点残基识别45-46
- 4.3.3 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的相互作用特征46-52
- 4.3.4 补体受体CR2的SCR1与SCR2的相互作用特征52-53
- 4.4 结论53-54
- 第五章 低聚糖对C3d-CR2(SCR1-2)相互作用的影响54-63
- 5.1 引言54
- 5.2 理论与方法54
- 5.3 结果与讨论54-61
- 5.3.1 体系稳定性的监测54-56
- 5.3.2 结合自由能与热点残基识别56-57
- 5.3.3 糖化模型中C3d与CR2的相互作用特征57-60
- 5.3.4 补体受体CR2的SCR1与SCR2的相互作用特征60-61
- 5.4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7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来;王存铎;李秀艳;杜洪光;;一类双氯芬酸类似物环氧合酶抑制剂作用模式的理论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秦涛;马翠翠;;从小分子药物中探求药物研发新思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占黎;;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教学的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舒茂;王远强;林勇;林治华;;基于定量构效关系预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活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5 张娅;丁元;王远强;王伯初;;多肽定量构效关系建模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5期
6 李贞双;李超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31期
7 夏冬辉;尚永辉;李华;;分子对接研究β-受体阻滞剂及其类似物毛细管电泳手性识别机理[J];分析化学;2011年03期
8 郑春松;陈立武;杜建;叶蕻芝;;用回归分割法预测4味中药对CYP2D6代谢的抑制作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董强;叶少珍;;基于改进的克隆选择算法的分子对接设计与实现[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晓;叶少珍;;基于蚁群算法骨性关节炎中药分子的分子对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仝建波;王平;车挺;陈洋;徐夏梦;;基于虚拟蛋白质受体原子探针的分子表面随机采样法研究抗艾滋病药物QSAR[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庄绪静;曹雅忠;李克斌;尹姣;;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方法的应用与发展[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蓓蓓;溴化锂水溶液微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徐涛;基于分子模拟的脂肪酶LipK107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及理性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沈杰;药物ADMET理论预测方法开发和靶向雌激素受体的药物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娟;计算机辅助激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和模拟[D];兰州大学;2011年
5 龙伟;“计算中药学”在中药药性及复方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孙迎新;微孔—介孔材料中气体吸附、扩散及催化转化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曹晓冉;磷酸二酯酶催化水解机理及其抑制剂哒嗪酮衍生物糖苷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吕婧;脲酶结构与功能的动力学研究及其抑制剂的设计筛选[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洪林;药物发现及靶向虚拟筛选的算法与程序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孔德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HMGR、ThyX、MurF和抗氧化剂四体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新奕;药物设计中半柔性分子对接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焕;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药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超楠;计算机辅助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馨;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1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潘善飞;药物分子与手性固定相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杨俊峰;大蒜素衍生物对巨噬细胞抗癌作用的调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邓莉;咖啡酸苯乙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丽芬;桌面化学数据库应用系统-ChemDataBase2的研究和实现[D];兰州大学;2011年
9 吴剑华;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研究P糖蛋白多药耐药调节剂及耐药性雄激素受体抑制剂[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郁彩虹;葛根素、槲皮素以及木犀草素与β-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补体受体CR2与配体C3d识别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6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