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基于等温杂交链式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

发布时间:2017-05-15 03:09

  本文关键词:基于等温杂交链式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据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许多疾病如癌症和遗传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基因的突变有关,另外许多传染性疾病是由环境中的病毒所引起的,因此对特定序列DNA的分析以及对DNA链中碱基突变的检测在基因筛选、法医学鉴定、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病原基因的测定方面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年来,快速可靠的特定序列DNA检测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按照有无标记物可分为标记和无标记两类。标记的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检测过程更为复杂,且检测成本较高。相对而言,无标记的DNA检测技术一般较为简单快速,成本相对较低,已将其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法医学、临床诊断学等领域。 化学发光(CL)分析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光辐射确定物质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CL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3-6个数量级)、分析速度快以及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便宜等优点,已成为现代痕量分析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和应用领域。2003年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基于鸟嘌呤特异性CL的无标记(磁性微球表面瞬时衍生)DNA检测新技术,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3,2888-2889)。它是将无鸟嘌呤的DNA探针固定于磁性微球,杂交端粒序列后,利用特异性CL反应试剂——3,4,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TMPG)与目标序列中鸟嘌呤产生瞬时的CL,进行端粒检测。2008年,课题组偶合PCR技术,发展了依据不同载体物理性质差异识别、无标记型多组分CL检测新技术,成功应用于3种乙肝病毒DNA的检测,发表在2008年的《Analytical Chemistry》(2008,1606-1613)。2011年,课题组通过将成百上千条的适配体序列自组装于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实现了蛋白质IgE的高灵敏度、无标记CL检测。 核酸扩增技术是指在分子生物学中对特定的DNA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的一种技术,如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等温扩增技术如滚环扩增反应(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口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HCR),已广泛应用在特定DNA序列、蛋白质和小分子等物质的高灵敏检测中。 在课题组目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将CL分析和等温杂交链式扩增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两种具有创新意义的高灵敏度无标记DNA的CL检测技术,全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第一章:DNA检测意义与研究进展 第一节主要介绍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包括特定序列DNA检测的意义、新型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无标记DNA检测的新进展。第二节主要介绍了CL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介绍CL分析技术在DNA分析领域的应用。第三节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并概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偶合杂交链式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 本章偶合HCR放大反应,建立了特定序列DNA的无标记CL检测新技术。CL信号由特异性化学发光试剂3,4,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TMPG)与DNA序列中G碱基发生瞬时衍生反应产生,无需标记。实验中首先验证了无标记检测技术的可行性,随后详细考察了HCR放大效果,并优化了各项实验参数,如磁性微球的用量,捕获探针的用量和HCR反应条件等。研究发现,在1finol-5pmol(10pM-50nM)的浓度范围内,CL强度与目标DNA浓度呈线性相关(LogI=0.751LogC+2.001,R2=0.993),最低可检测浓度为1pM。该技术采用磁性微球作为富集载体,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 第三章:聚苯乙烯微球-杂交链式反应双重放大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 在第二章工作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构建了一种基于聚苯乙烯微球-HCR双重放大的特定序列DNA的检测新技术。首先将捕获探针通过羧基-氨基反应固定在磁性微球上表面,报告探针和HCR引发探针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反应自组装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形成放大复合物;目标DNA加入后,将聚苯乙烯微球放大复合物杂交在磁性微球表面。由于每个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结合有大量含有G碱基报告探针和HCR引发探针,构成一级放大;随后加入两种HCR单体,进行HCR扩增反应,得以在磁性微球表面第二次引入大量的G碱基,构成第二级放大,然后磁性分离,TMPG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快速灵敏,检测时间短的特点,在0.01finol-10pmol (0.1pM-100nM)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最低可检测浓度为5amol(50fM),与第二章第一节直接检测方法相比,该法灵敏度提高2×104倍;与第二章第二节采用HCR反应作为放大技术相比,灵敏度提高了20倍。错配识别能力强。综上所述,本章构建的新技术非常适合于高灵敏度特定序列DNA的检测。
【关键词】:磁性微球 化学发光 无标记 特定序列DNA 杂交链式反应 放大载体 聚苯乙烯微球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416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DNA检测意义与研究进展11-36
  • 第一节 课题背景及意义11-18
  • 1.1 DNA检测基本原理11-13
  • 1.2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13-16
  • 1.3 无标记DNA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6-18
  • 第二节 化学发光DNA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8-25
  • 2.1 CL基本原理18-19
  • 2.2 标记的CL检测技术19-21
  • 2.3 无标记的CL检测技术21-25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5-26
  • 参考文献26-36
  • 第二章 偶合杂交链式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36-60
  • 摘要36-37
  • 第一节 无标记化学发光检测特定DNA序列的研究37-43
  • 1.1 引言37
  • 1.2 实验部分37-38
  • 1.3 实验方法38-39
  • 1.4 结果与讨论39-42
  • 1.5 总结42-43
  • 第二节 基于链式杂交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检测特定DNA序列的新技术43-57
  • 2.1 引言43
  • 2.2 实验部分43-45
  • 2.3 实验方法45-47
  • 2.4 结果与讨论47-56
  • 2.5 总结56-57
  • 参考文献57-60
  • 第三章 聚苯乙烯微球-杂交链式反应双重放大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60-76
  • 摘要60-61
  • 3.1 引言61
  • 3.2 实验部分61-63
  • 3.3 实验方法63-65
  • 3.4 结果与讨论65-73
  • 3.5 总结73-74
  • 参考文献74-76
  • 发表论文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志君,陈林立;循环DNA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5期

2 吴伟,崔光华;DNA控释递送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5 姚ng;夏立照;;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1年01期

6 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非同位素法分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三种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7 吴晓平 ,张小如;线粒体DNA突变及其与衰老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8 李伟文;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彦芳 ,耿惠杰;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10 王煜,文曙,龙小艳,肖波;通过高温变性快速提抽DNA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等温杂交链式反应的无标记化学发光DNA检测新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66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