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2:15
本文关键词: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脑血管疾病(又叫脑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约占85%。脑缺血损伤造成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因此,寻找与开发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成为当前医药学界工作者特别关注的研究课题。动物脑缺血模型为脑缺血药物筛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模拟人类脑缺血特点,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研究脑缺血病理病生变化规律,对于寻找脑缺血治疗靶点,药物筛选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和梓醇对两种脑缺血模型干预效应研究,以期找出两种方法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特点,为正确选择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脑缺血病理病生机制和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 方法:采用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pMCAO),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和脑梗死面积测定(TTC染色)以及死亡率观测比较两种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特点。 结果: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区梗死面积随时间增加而增大,24h、48h缺血面积分别占全脑面积的25.6%和44.9%,72h大脑缺血区域已达全脑的45.7%。实验中,模型小鼠死亡率高达28.57%,神经行为学测试选用神经肌肉功能评分和肌力测试两种方法,小鼠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功能缺陷随缺血时间延长有加重趋势,但各组之间行为学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不同部位梗塞面积有明显不同,表现为皮层梗死、皮层下梗死,梗死范围因凝闭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模型大鼠成功率可达100%,死亡率极低。实验选取凝闭大脑中动脉第2分支点的近心端,大鼠大脑缺血梗死面积随时间推移有所增加,6h、12h、24h、48h和72h大鼠大脑缺血区域分别占全脑的2.61%、7.76%、19.26%、20.16%和25.05%,死亡率为零。神经行为学评分选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和平衡木行走试验三种方法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和肌力测试评分有增加趋势,平衡木行走评分有降低趋势,统计结果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第二部分:梓醇对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研究 方法:采用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动物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采用神经行为学测试(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和脑梗死面积测定(TTC染色)研究梓醇对两种方法制备的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效应:(1)治疗时间窗研究;(2)量效关系研究。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后JAK2/STAT3/VEGF信号蛋白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梓醇的影响。 结果:短期治疗研究显示,神经行为学测试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梓醇中剂量(7mg/kg)和高剂量(14.2mg/kg)显著减小动物缺血区梗死面积,提示梓醇具有减小脑缺血动物缺血区梗死面积作用,呈现出一定量效关系。神经行为学测试与TTC染色结果不一致。治疗时间窗结果显示,选择术前0.5h、术后1h和24h首次给药,神经行为学测试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梗死面积研究表明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梓醇治疗显著减小梗死面积,虽然缺血24h后首次给药仍然有效,但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效果最佳,缺血面积分别减小了33.65%和33.9%。神经行为学测试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 长期治疗效应结果显示,梓醇高剂量(10mg/kg)在缺血后7d和15d能显著减轻神经行为缺陷,改善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减小缺血区梗死面积。神经行为学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平衡木行走试验)在缺血后28d也能够反映出梓醇给药组与模型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之间的差异,提示梓醇对脑缺血神经缺损有一定修复作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测试、平衡木行走试验评价大鼠感觉运动整合功能,能够较好的评价缺血大鼠一周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情况,有效地反映药物的治疗效应。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后JAK2/STAT3/VEGF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规律,发现脑缺血后1d到7d期间,缺血区VEGF蛋白表达持续增高,提示缺血后早期(1-7d)脑水肿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有关,而后期VEGF的下调作用显示其血管新生效应的保护效应不足,15d之后开始下降,并一直延续至28d。梓醇治疗后,在缺血15d上调VEGF蛋白表达,至21d蛋白表达维持一定水平。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提示梓醇在早期下调VEGF蛋白,后期上调VEGF蛋白,这种调节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结论: (1)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受影响因素多,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适合于脑缺血急性期脑保护研究。 (2)电凝法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具有可视缺血面积可控,死亡率极低,可用于脑缺血后神经修复研究,皮质、皮质下、皮层梗死病理病生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 (3)TTC染色反映脑梗死面积,能够较好反映出缺血后急性期各时间变化差异,但所选方法(神经肌肉功能评分、肌力测试、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行走试验)不能较好显示出急性期所观察时点之间神经行为学差异。 (4)梓醇中剂量(7mg/kg)和高剂量(14.2mg/kg)治疗脑缺血有效,治疗时间窗研究表明术前0.5h、术后1h首次给药治疗显著减小梗死面积。 (5)梓醇治疗脑缺血可能与调节JAK2/STAT3/VEGF蛋白信号有关。
【关键词】:局灶永久性脑缺血(线栓法 电凝法) 梓醇 神经功能恢复 梗死面积(TTC) JAK2/STAT3/VEGF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32;R743.3
【目录】:
-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引言13-15
- 第一部分:不同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比较研究15-25
- 1 材料与方法15-19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15
- 1.2 仪器与试剂15
- 1.3 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15-16
- 1.4 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16
- 1.5 模型纳入及排除标准16
- 1.6 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16-18
- 1.7 TTC染色18-19
- 1.8 统计学方法19
- 2 结果19-23
- 2.1 实验一: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研究19-20
- 2.2 实验二: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研究20-23
- 3 讨论23-24
- 4 小结24-25
- 第二部分 梓醇对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25-37
- 1 材料与方法25-29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25-26
- 1.2 仪器与试剂26
- 1.3 药物配制与干预26-27
- 1.4 线栓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27
- 1.5 电凝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27
- 1.6 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27-28
- 1.7 TTC染色28
- 1.8 Western Blot检测及分析28
- 1.9 统计学方法28-29
- 2 结果29-34
- 2.1 梓醇样品纯度鉴定29
- 2.2 实验一 梓醇治疗脑缺血短期效应研究29-31
- 2.3 实验二 梓醇治疗脑缺血长期效应研究31-33
- 2.4 实验三 脑缺血后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梓醇的影响33-34
- 3 讨论34-36
- 4 小结36-37
- 全文总结37-39
- 创新点及其意义39-41
- 思考与展望41-43
- 文献综述43-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汇报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桥生;符晖;曾红科;;线栓法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改进与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年03期
2 赵帅;樊小农;孟智宏;张俊清;韩科;牟蛟;张超;焦洋;;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缺血闭塞模型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年03期
3 祝慧凤;万东;罗勇;谢鹏;徐晓玉;;梓醇上调GAP-43表达伴随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年09期
4 王拥军;;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05期
5 万东;祝慧凤;罗勇;谢鹏;徐晓玉;;梓醇促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轴突生长的离体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7期
6 叶建锋,李涛平,舒斯云,高宁;大鼠脑缺血模型的改进和脑缺血再灌流损伤诱发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1999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线栓法与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比较及梓醇的干预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892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