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化疗性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17-05-30 16:14

  本文关键词:化疗性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建立化疗性痛大鼠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微量释放泵连续给与SD大鼠一定量的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而对照组给与相当量的溶剂。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连续时间点观察大鼠的痛觉行为学变化;当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时,对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进行针对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鞘内给药抑制胶质细胞观察镇痛作用,同时取出两组大鼠的新鲜脊髓背角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长春新碱组注射后第6 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到注射后第8 d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而紫杉醇组第4 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第12 d痛觉阈值降到最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脊髓背角GFAP和OX42的染色密度出现了显著增强,鞘内给予针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AA)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minocycline)能起到有效镇痛作用。另外处理组脊髓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类分子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化疗性痛模型,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可能参与了化疗性痛的形成。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化疗性痛 长春新碱 紫杉醇 脊髓背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2095)
【分类号】:R730.53;R-332
【正文快照】: 化学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这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临床上50%的化疗病人会出现神经病理性改变,而这部分病人中又会有40%的人出现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痛(简称化疗性痛)。化疗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型特效的镇痛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良维,丁玉强,吕岩,郑恒兴,秦秉志,李继硕;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在猫脊髓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8年01期

2 魏祥品;慢性脊髓刺激治疗疼痛[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3 刘燕,陈娟,韩建德,徐迎新,罗力,徐承焘,张艳萍;辣椒素引起脊髓 P 物质释放及其对血压的影响[J];生理学报;1990年05期

4 龙双涟,李朗,孙俊,傅希s

本文编号:407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07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