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价铬还原菌Cr4-1的鉴定和还原影响因素的优化
本文关键词:六价铬还原菌Cr4-1的鉴定和还原影响因素的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对六价铬[Cr(VI)]还原菌Cr4-1进行鉴定,并给出细菌生长和Cr(VI)还原的较好条件。方法采用生理生化法和16s r DNA测序法,对细菌Cr4-1进行鉴定,并分别研究温度、p H、初始Cr(VI)浓度和摇床转速对细菌生长和Cr(VI)还原效果的影响,用质量平衡法分析还原反应终产物。结果从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筛选的Cr(VI)还原菌Cr4-1,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细菌生长的较好条件为:25℃,p H 7~8,摇床转速200 r/min;还原Cr(VI)的适宜温度为35℃,p H8~9。Cr(VI)初始浓度从20 mg/L增加至60 mg/L,还原效果呈下降趋势。在较好的还原条件下,Cr(VI)初始浓度为30 mg/L时,9 h的还原率可达100%,还原反应终产物为可溶性三价铬。结论细菌Cr4-1为高效Cr(VI)还原菌,还原终产物为可溶性三价铬。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医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六价铬 还原菌 细菌鉴定 还原条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273022)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Cr(VI)的工业用途广泛,对水环境和土壤污染较严重。由于Cr(VI)可穿过原核和真核细胞膜造成氧化性细胞损伤,引起致畸、致癌等病变,故如何将其还原为低毒性的三价铬应予重视[1]。目前已知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电化学处理、离子交换和蒸发回收等。但因花费昂贵、效率低下,而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小朋;张欠欠;许平;冯进辉;;微生物还原Cr(VI)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桂霞;马汇泉;刘婧;董瑾;;番茄灰霉病高效拮抗菌株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2 李文;彭香;张京顺;张琛;闫艳春;;硫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3 曹红梅;冯杰;沙莎;刘力;;大西洋鲑腐皮病研究——鳃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4 倪莉;王豪举;程光胜;刘华栋;;肉鸡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7期
5 赵菁;黄奋飞;林生;林文雄;;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6 陈祥付,程小虎;B95-7p菌株的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7 王春燕;异育银鲫细菌性败血病病原体的微生物学诊断及毒力、药敏实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8 王晓兰;孙庆华;;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奶样中葡萄球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9 王高学;黄海洪;梁朝军;袁明;;一株溶纤维蛋白细菌的筛选·鉴定及体外溶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廖雪义;马光庭;蓝荣;李献;;亚硝化作用菌种的分离筛选及条件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利林;黄俊生;;香蕉枯萎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永;;三种药物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疗效的比较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郑燕玲;程萍;喻国辉;陈燕红;杨紫红;陈远凤;;石斛兰叶片内生菌的分离及其解磷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邱忠平;杨立中;刘源月;王艳捷;韩云平;吴敏;周俊强;;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特性的初步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常洪涛;王川庆;陈陆;姚雪静;;河南省致病性猪源链球菌部分微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研究[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萌;周凤侠;孙健;;一例猪链球菌病的诊治及病原分离鉴定报告[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焦中志;李相昆;张利成;张杰;;反硝化聚磷菌种的反硝化吸磷特性研究[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蔡少芬;温志强;张婷;温建荣;;菌盖疣孢霉菌拮抗菌的初步鉴定[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卢志军;云晓敏;刘西莉;;生防菌株HL29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聂小想;沈志强;管宇;李建亮;逄媛;崔言顺;刘吉山;王艳;;猪链球菌的鉴定及其主要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焯;Harpin蛋白纳米药物药效研究及Pen-2 DNA纳米药物抗WSSV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肖晶晶;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含氮污水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王洪海;基于统计学和解耦算法的丙酮—丁醇蒸馏系统优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4 蒋静艳;施用不同缓/控释氮肥对旱地—作物系统N_2O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郝之奎;Chitinolyticbacter meiyuanensis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几丁质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金桥;2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凝集素性质及其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春燕;哈白猪子宫复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8 李洪军;弹性蛋白酶优良菌种选育及酶功能特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刘强;生物滴滤法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李西;应用于植被护坡两种岩生植物土壤植被系统(SVS)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耀文;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李松;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对Cr(Ⅵ)还原的环境化学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翟文;铬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RFLP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姚心;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强化机理及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D];天津大学;2008年
5 汪爱河;ZVI-SRB协同处理铀废水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08年
6 尹贞;Cr(Ⅵ)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与Cr(Ⅵ)还原菌的筛选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剑;高效降Cr(Ⅵ)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D];湘潭大学;2011年
8 谢丽萍;基于零价铁的技术去除含铬废水的基础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9 于政升;黄河兰州段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在重金属还原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重金属还原菌的筛选[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李雅博;黄河兰州段汞还原菌的筛选以及功能基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锦民;瞿建国;夏君;李福德;;失活微生物和活体微生物处理含铬(Ⅵ)废水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2 李强,张玉臻,陈明;生物吸附剂ZL5-2对六价铬离子吸附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5期
3 瞿建国,申如香,徐伯兴,李福德;微生物法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J];化工环保;2005年01期
4 常文越,陈晓东,冯晓斌,赵光晖,邵春岩;含铬(Ⅵ)废物堆放场所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特点及土著微生物的初步生物解毒实验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2年06期
5 胡勇,全学军,谭怀琴,赵由才;细菌X07吸附Cr(Ⅵ)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05期
6 郑礼胜,王士龙,张虹,耿维绪;用沸石处理含铬废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1997年03期
7 冯易君,谢家理,向芹,李福德;共存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含铬废水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年04期
8 耿振香,孙颖;微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J];化学工程师;2003年02期
9 韩怀芬,蒲凤莲,裘娟萍;生物法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10 陈林,邱廷省,陈明;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六价铬的实验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同旭;张伟;李芳柏;;异化铁还原菌S.putrefaciens 200还原硝酸盐和氧化铁的竞争关系[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马晨;周顺桂;;碱性腐殖质还原菌MC02的分离鉴定及其厌氧还原特性[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林惠荣;杨建军;施积炎;陈英旭;;土壤重金属及硫形态转化与硫氧化还原菌种群分布关系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徐艳;何艳;汪海珍;徐建明;;一株铁还原菌的分离及其性状分析[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汪国威;陈天虎;周跃飞;王进;岳正波;;一株兼性厌氧硝酸盐/Fe(Ⅲ)还原菌的分离及鉴定[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武春媛;李芳柏;周顺桂;李晓敏;;一株具有偶氮染料还原活性的腐殖质还原菌[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袁勇;周顺桂;庄莉;张隽;;铁还原菌胞外电子转移机制及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司友斌;陈洁;邹嫣;颜雪;陈艳;陈宁;;异化铁还原对土壤中汞甲基化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罗光俊;何天容;;贵阳市“两湖一库”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的季节分布[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12 重金属污染与修复[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纯一;铬(Ⅵ)还原菌的分离筛选及应用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顾中华;腐殖质还原菌去除铀矿冶废水中U(Ⅵ)的效能与机制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3 杨锦霞;利用游离和固定化铬(Ⅵ)还原菌除铬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永慧;巢湖腐殖质还原菌的筛选及其还原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刘湛;厌氧富集培养对水稻土中铁还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媛媛;磷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吴鹏;海洋沉积物腐殖质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Cr(Ⅵ)的还原性能[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铭;Fe(Ⅲ)/腐殖质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张盛莉;利用异化金属还原菌降解有机药物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陈楠;Fe(Ⅲ)/腐殖质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六价铬还原菌Cr4-1的鉴定和还原影响因素的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