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消化系统变化及疏肝健脾方作用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06-10 17:20
本文关键词: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消化系统变化及疏肝健脾方作用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三证之间具有关联性和疏肝健脾方与此三证之间存在关联为立论前提,根据中医病因及发病学的原理,采用关联病因、同步复制肝郁、脾虚和肝郁脾虚三个证候大鼠模型,以消化系统为切入,在比较观察肝郁证、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三证模型该系统变化的基础上,比较具有疏肝健脾功用的柴疏四君子汤对三证模型的影响,以探查其方证之间的关联度大小。 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研究主要是对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三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包括三个证候大鼠模型的复制及评价和疏肝健脾方对三证模型作用的比较二方面内容。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模型组、肝郁给药组、脾虚模型组脾虚给药组、肝郁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给药组共7组,每组8-10只。分别按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方法复制肝郁证、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模型;各证给药组大鼠于造模第15d,按相当于药材3.57g/kg剂量给予柴疏四君子汤灌胃,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d。实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外观行为和体重的变化;实验第28天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5h的尿液;第29天收集各组大鼠的胃液和小肠液,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和血浆。试剂盒比色法测定胃肠液中胃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肠液胰蛋白酶活性及尿D—木糖浓度;试剂盒放免法测定血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统计各组每周外观行为及其各群指标的积分,计算尿D—木糖排泄率[(测试样浓度值×稀释倍数×5h尿样/1000)×100%]。各组指标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1)三个证候模型大鼠外观表征、体重、消化系统的变化:①与正常组相比,三证模型组大鼠造模第二周后的体重均见明显降低(P0.05),其中脾虚和肝郁脾虚二组大鼠体重较肝郁组降低明显。造模两周后,三证模型大鼠的外观行为均见异常变化,其中肝郁组大鼠由最初出现易怒烦躁,逐渐转为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和争斗减少,并伴见饮食减少,大便较干;脾虚组大鼠渐见活动渐少,扎堆甚至倦卧,大便稀溏,毛发枯乱发黄等;肝郁脾虚组大鼠由开始出现活跃程度减弱、情绪不稳、易醒、饮食减少、大便干结,逐渐转为活动渐少、扎堆甚至倦卧、情绪低落、争斗减少、大便稀溏、毛发枯乱发黄等。实验第4周,与正常组相比,肝郁组大鼠的活动状态和情绪睡眠的积分明显增加(P0.05),脾虚组的活动状态、皮肤毛发、饮食大便的积分明显增加(P0.05),肝郁脾虚组的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皮肤毛发的积分均见明显增加(P0.05)。与肝郁组相比,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大鼠的皮肤毛发、饮食大便的积分明显增加(P0.05),脾虚组的情绪睡眠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脾虚组比,肝郁脾虚组大鼠的情绪睡眠积分明显增加(P0.05)。②与正常组相比,三证模型组的胰蛋白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其中肝郁组大鼠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均明显升高(P0.05),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及胃蛋白酶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肝郁组相比,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大鼠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胃蛋白酶均明显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呈降低趋势;与脾虚组相比,肝郁脾虚组的消化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与正常组相比,肝郁组大鼠血中MTL, GAS及CCK均见明显降低(P0.05或p0.01),脾虚组MTL、GAS及CCK均见明显降低(P0.05或p0.01)、SS呈明显升高(P0.05),肝郁脾虚组CCK明显降低(P0.01)、GAS、MTL和SS均见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肝郁组相比,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SS明显升高(P0.05)、CCK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郁脾虚组GAS和MTL均明显升高(P0.01)。与脾虚组相比,肝郁脾虚组GAS和MTL均明显升高(P0.01)。(2)疏肝健脾方对三个证候模型大鼠的影响:①与各相应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大鼠体重均见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肝郁脾虚给药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肝郁给药组大鼠的活跃程度和情绪状态的积分明显下降(P0.05),脾虚给药组的皮肤毛发和饮食大便的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肝郁脾虚给药组的皮肤毛发、活跃程度、情绪睡眠、饮食大便、皮肤毛发的积分均见明显下降(P0.01)。②与各相应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大鼠胃肠功能指标均见不同程度变化,其中肝郁给药组胃肠液中的胰蛋白酶明显升高(P0.01)、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均明显降低(P0.05),血中GAS明显升高(P0.01);脾虚给药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及尿D—木糖排泄率均明显升高(P0.01),血中CCK明显升高(P0.01)、SS明显降低(P0.01);肝郁脾虚给药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尿D—木糖排泄率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中CCK明显升高(P0.01),MTL、GAS、SS均明显降低(P0.01)。 结果显示:三证模型大鼠在体重、表观效应、消化系统等指标上均出现异常变化,三证大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肝郁证外观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活动状态和情绪睡眠的异常,脾虚证主要表现为活动状态、皮肤毛发、饮食大便的明显异常,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为活动状态、情绪睡眠、饮食大便、皮肤毛发的明显异常;肝郁证大鼠胃肠功能以小肠吸收及胃收缩减弱、排空延长为特征,脾虚证大鼠以胃肠消化、吸收及运动等功能全面抑制为特征,肝郁脾虚证大鼠在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的同时伴有胃肠运动调节的异常。 柴疏四君子汤对三证模型的体重和外观表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对肝郁证大鼠消化酶及血中胃肠激素的部分指标具有改善作用,但对其中的某些异常指标有加重作用;对脾虚证大鼠消化酶和胃肠激素的多个指标有改善作用;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的几乎全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结论:由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慢性束缚+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的法分别处理大鼠4周,可使大鼠出现体重、表观行为、消化系统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肝郁证、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类似,表明三证模型复制成功。此三证模型在外观表征变化上各具特点;在消化系统功能异常方面,均以不同程度小肠吸收功能的减退为特征,其中肝郁证以消化酶分泌异常及胃肠运动功能减弱为特点,脾虚证以消化酶分泌和胃肠运动功能的减弱为特点,肝郁脾虚证则以胃肠消化酶分泌功能减弱及胃肠运动调节异常为特点。三证中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的胃肠功能损伤较重,肝郁证损伤较轻。柴疏四君子汤对三证的异常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以对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最优。 本文研究获得的有关三证大鼠模型消化系统变化的异同为中医此三证在病机上存在关联提供了一定的现代理解;柴疏四君子汤对三证不同的干预效应,尤其是对肝郁脾虚证具有较好疗效,为中医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高度对应的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关键词】:肝郁证 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 方证相关 消化系统 柴疏四君子汤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9;R-332
【目录】:
- 目录3-4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上篇:文献综述12-47
- 综述一. 肝郁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12-24
- 一、肝郁证的模型复制12-15
- 二、肝郁证的实质实验研究15-17
- 三、肝郁证的临床研究17-20
- 参考文献20-24
- 综述二 .脾虚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24-38
- 一、脾虚证的模型复制24-27
- 二、脾虚证的实质实验研究27-30
- 三、脾虚证的临床研究30-32
- 参考文献32-38
- 综述三. 肝郁脾虚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38-47
- 一、肝郁脾虚证的模型复制38-41
- 二、肝郁脾虚证的实质实验研究41-42
- 三、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42-43
- 参考文献43-47
- 下篇:实验研究47-72
- 引言47-48
- 材料与方法48-50
- 结果50-63
- 讨论63-69
- 结语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个人简历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笑梅,王再谟;脾虚宁胶囊对脾虚泄泻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2 沈鹰;“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营养不良和贫血小白鼠胸腺与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3 李刚;梁红娟;张贺龙;苏勤;闵婕;夏天;唐广粮;;四君子汤可促进脾虚大鼠甲状腺激素对胸腺的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王桐生;阎s,
本文编号:439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393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