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平衡比较研究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基金】:安徽省科技厅面上攻关项目(编号:08010302194)
【分类号】:R68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斌;瞿玉兴;;基于骨盆投射角法的骨盆矢状位平衡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叶志扬;刘好源;;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0年06期
3 李亮;姜保恩;马晓春;于学忠;隋海涛;;矢状面平衡参数在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中的意义[J];颈腰痛杂志;2014年02期
4 洪波;赵鹤亮;赵新斌;杨冬生;崔颖;;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相关影响因素对照分析[J];海南医学;2014年13期
5 Alessandro Landi;Nicola Marotta;Cristina Mancarella;Roberto Tarantino;Roberto Delfini;;Trans-sacral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 dy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3年03期
6 李威;钟招明;杨德鸿;蒋晖;陈建庭;;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4年05期
7 杨滔;李放;赵广民;关凯;张志成;孙天胜;;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老年退行性脊柱疾患手术矫形的指导作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年02期
8 张华庆;申才良;;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临床评估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4年07期
9 袁宁;田伟;袁强;何达;郎昭;孙玉珍;;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年4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大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功能及影像学预后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3年
2 陈家瑜;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参数分析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多病种验证[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汪飞;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易感性相关研究及脊柱侧凸的临床影像学评估[D];南京大学;2014年
4 黄稳定;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研究及临床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超;胸腰椎相邻节段矢状曲度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D];泸州医学院;2011年
2 李伟杰;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脊柱—骨盆关系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华冰;椎弓峡部裂性和退变性腰椎滑脱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4 唐向盛;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欧阳智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正光;骨盆形态及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对峡部裂腰椎滑脱发病及临床症状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7 殷桦;分析腰椎椎间隙,,小关节及骨盆形态改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0年
8 徐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刘金锐;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10 吴清涛;腰椎内固定对脊柱矢状面平衡及临床疗效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臻;尹邦良;吕国华;李晶;;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的手术治疗[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01期
2 方剑锋;张云庆;周枫;邓雄伟;;腰椎多节段退变性滑脱的手术治疗探讨[J];江苏医药;2011年20期
3 车艳军;陈亮;杨惠林;顾勇;张志明;唐天驷;;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年09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530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53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