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的影像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8:47
【摘要】:第一部分:T1倾斜角大小与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目的:研究T1倾斜角大小与应用Zero-P行颈椎单节段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49例入组。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33~68岁,平均45.86±7.95岁。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位偏距(CSVA),手术节段角度(SA),手术节段高度(SH)。末次随访SH和术后SH的差值记为ΔSH,ΔSH3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ΔCL=末次随访CL-术前CL,ΔT1S=末次随访T1S-术前T1S,ΔCSVA=末次随访CSVA-术前CSVA,ΔSA=末次随访SA-术前S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效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沉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手术节段分布如下:C4/5节段2例,C5/6节段36例,C6/7节段11例。平均BMI27.16±2.29,吸烟患者14例。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95.7min;出血量10-100ml,平均52ml。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48.3个月(24~75个月)。至最终随访,发生沉降的患者19例,未发生沉降的患者30例。术后患者的VAS评分和NDI指数显著减小(P0.05)。T1S、SA、CL角度的大小与临床效果相关(P0.05)。融合器沉降的发生与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负相关(P0.05)。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T1S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T1S≤18°是发生融合器沉降的显著危险因素(敏感度73.7%,特异度73.3%,P=0.004),沉降发生率是T1S18°的患者的7.7倍(P=0.001)。结论: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手术,术前T1S≤18°的患者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的风险高。第二部分单节段ACDF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变化与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目的:研究手术节段角度变化与应用Zero-P行颈椎单节段ACDF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8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92例入组。共9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包括男性53例,女性39例。平均47.04±8.72岁。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位偏距(CSVA),手术节段角度(SA),椎前软组织厚度(PST),术后参数的值减去术前参数值分别记为dCL,dT1S,dSA,dPST。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表评价吞咽困难的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的手术节段分布如下:C4/5节段5例,C5/6节段67例,C6/7节段20例。平均BMI 27.5±2.5,吸烟患者31例。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93.3min;出血量10~100ml,平均42.6ml。随访时间平均46.6个月(24~75个月)。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12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2例,记为A组,未发生吞咽困难80例,记为B组。两组在年龄分布、男女比例、是否吸烟、BMI指数、手术节段分布、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术前PST、dSA、dC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dSA是吞咽困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SA≥8°是发生吞咽困难的显著危险因素(敏感度86%,特异度83.3%,P0.001),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是dSA8°的患者的14.4倍(P0.001)。结论: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手术,手术节段角度较术前增加≥8°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斌;任定宝;杨仕德;申云杰;杨仕成;苏明华;;腰椎疾患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32期

2 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长清;赵杰;;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年12期

3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李树林;王善琛;;可注射人工骨融合器的研制及其在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1年04期

4 王更军;;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用于椎间融合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03期

5 李继友;李开南;;生物降解可吸收椎体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2期

6 胡勇;谢辉;杨述华;徐荣明;章伟文;冯建翔;付德皓;;椎弓根融合器添加磷酸钙骨水泥后的生物力学效果[J];中国骨伤;2007年02期

7 王会民,刘海鹰,张健;Solis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8 庄苏阳,吴小涛,茅祖斌,洪鑫,王以进;颈椎前路椎体间微创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05年03期

9 冯勇;刘道志;;不同腰椎融合器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宋超;李新锋;刘祖德;钟贵彬;劳立峰;;腰椎棘突间撑开融合器治疗早期腰椎退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志杰;张建锋;范顺武;赵凤东;;腰椎融合器后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2 李川;徐永清;颜翼;张美超;朱跃良;苏踊跃;齐保闯;李霞;;镍钛记忆合金腕骨三角融合器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军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3 何磊;范顺武;;与融合器相关的腰椎翻修术[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余列道;王跃;凌志恒;徐三中;林向进;;可撑开融合器椎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5 杨永宏;赵新华;钱金黔;楼肃亮;;前路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A];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脊柱专题[C];2015年

6 余列道;王跃;凌志恒;张玉柱;林向进;;可撑开融合器椎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A];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赵凤东;杨伟;范顺武;;腰椎TLIF术后融合器移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志武;李玢;许文根;;应用ROI-C融合器治疗颈椎病[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黄永玲;;TC4钛合金脊柱融合器的应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施培华;方向前;俞杭平;;颈椎钢板融合器一体化系统(PCB)的临床应用[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李国惠;牵住“牛鼻子” 当好“融合器”[N];天津日报;2017年

2 曾理;腰椎间微创切口植入伞状融合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杭春燕;“四化同步”,,融合发展走新路[N];新华日报;2014年

4 陈信;我国钛合金3D打印技术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5年

5 记者 种筱娜;国内3D打印企业集体亮相[N];珠海特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恩志;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长期随访及疗效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刘枫;绵羊腰椎植入PA66/n-HA融合器后的初始稳定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李轶;PCL-TCP颈椎椎间融合器设计制备及动物体内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4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5 张桦;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李松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的研制及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曹贵君;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与临床应用[D];青岛大学;2017年

8 王甲甲;人体颈椎有限元建模及仿生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封斌;基于格件的信息处理机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修文;利用融合器进行骶髂关节融合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放;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的影像和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武洵;皮质骨螺钉技术在腰椎应用的基础研究:生物力学有限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3 邹小宝;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研制及有限元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4 潘巍;格件横向融合器及其类库的设计及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洪鑫;后路腰椎椎体间微创融合器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6 刘成伟;后路镜下单个融合器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长期随访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7 邓乾兴;经椎间孔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魏友华;生物降解腰椎小关节融合器的设计特征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9 李松凯;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研制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齐保闯;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D];昆明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91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591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